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颇多政策形制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在这里以奏议为例加以分析。东汉光武帝时期群臣的奏议主要围绕着如何消灭割据势力,安邦治国而展开。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奏议可以看出国家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并且经营西域加强对外关系。汉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时期,奏议颇多和外戚宦官专权有关。最后,汉少帝、汉献帝时期的奏议大多与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地方州牧拥兵自重,争夺国家权利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2.
明代宦官政治与景德镇的陶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南方文物》2006,(2):114-120,111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封建皇权的进一步提高,中央对地方统治的日益强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它的副产品,即宦官专权继汉唐以后达到了新的高峰. 如同其它一些封建王朝一样,明王朝在建立之初也曾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力图改革政治弊端.朱元璋以其特有的雄才大略,君临天下,取消了沿袭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相权并入皇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防止外戚、藩镇、权臣、宦官之祸,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结果,终明之世,在防止外戚、藩镇、朝臣的专权方面,基本上没有超出朱元璋的“祖训”和开国定制,没有女后临朝的事件,外戚的力量“最为孱弱”,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权臣专政的局面.但在防止宦官专权的问题上,却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成为明代摆脱不掉的魔餍.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宦官的势力极度膨胀,全面介入了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务,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又一次宦官专权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陈良 《文史天地》2014,(7):69-72
正东汉桓、灵帝时,许多士大夫、太学生由于评议朝政,被专权的宦官集团划为"党人",遭到了残酷打击与迫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个事件发生在桓、灵二帝时期,时间跨度约十年,前后共两起三波。要说祸事的起因,还得从当时政治局势说起。自汉和帝起,东汉的朝政主要由外戚、宦官把持,两股势力犬牙交错,轮番专权。汉桓帝初期,朝政由外戚梁冀掌握,延熹二年(159年)梁氏被宦官单超等诛灭,政权落入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外戚势力极为羸弱。本文分析了明代政治状况中不利于外戚干政形成的因素。其中独特的选妃选驸马制度从源头上切断了外戚干政的火苗;科举制和内阁制的存在使得外戚难以深入统治高层;明代严密的的监察、刑罚系统,负责的文官集团对当时出现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外戚专权情况极为敏感和严厉,这些都是明代外戚势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鸥鸟 《湖南文史》2013,(9):60-61
古代有母以子贵的说法,儿子出息了,老妈也跟着扬眉吐气。儿子最大的出息是干什么?当然是做皇帝了,只要儿子当了皇帝,别管他老娘原来地位多么卑贱,马上就能贵为皇太后。然而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特殊时期,儿子一旦被立为了太子,那么他的生母就得立即去死。这就是"立子杀母"的政治制度,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确实长期存在过。这个制度起源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西汉初年,从刘邦的老婆吕后,到文帝的老娘薄太后、老婆窦太后,再到汉武帝的老娘王太后,多次出现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的局面,汉武帝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复兴以及国内新矛盾的出现,原有的那套官制系统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武帝就内外朝官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官制的变动对西汉王朝的影响既深且巨。限制相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官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需求,但另一方面,却使汉王朝因逐渐步入内外朝矛盾加剧、外戚专政的境地而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7.
刘秀在农民战争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其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是西汉王朝地主政权的继续发展。东漠政权的存在,共一百九十六年,在这将近二百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除了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无数次反抗暴动以外,而统治阶级内部却拼命的闹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就是当时的外戚宦官的专权与所谓「党锢之祸」。在东汉一代的政治舞台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三种人物在活跃着,即儒生、宦官、外戚,这三种人物:按其阶级属性来说,都是属于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按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来说,他是作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各个集团的政治代表而出现的。先说儒生,儒生大部份是出身于官僚、商人、地主,他们能够参与政治活动,是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开始的,刘秀本人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儒生,他自始就热中与对地主阶级的勾结,在东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他不但保留了从西汉新莽以来的旧的官僚、商人、地  相似文献   

8.
"尧母门"发生于汉武帝晚期,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尧母门"与"巫蛊之祸"密切关联,使西汉中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并使中央集权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打破,国本动摇,开启了西汉中后期外戚专权的政治格局。汉昭帝时,公羊家眭弘提出"汉家尧后"思想,这无疑受到了汉武帝"尧母门"的影响。武帝视昭帝为尧,"汉家尧后"思想正源于此。"汉家尧后"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要用尧的火德代替汉武帝的土德,它使西汉中后期的政治史观产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外戚政治伴随皇权而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外戚中既有像卫青、霍去病、长孙无忌等这样的贤相名将,也有如王莽、杨坚等擅权改朝的篡位者,而更多的是何进、杨国忠、贾似道等所谓的权奸。无论是哪一类,他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十六国时期,汉赵政权的靳准(?—319年)就是一个典型的外戚政治的例子,他依托于裙带关系而获取政治利益,最终发动叛乱,给汉赵政权以沉重打击,深刻影响了当时汉赵政权的政治格局,从而改变了时代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0.
谈到外戚政治,首先想到两汉,西汉"外戚之祸"虽不及东汉惨烈,但西汉的四大外戚家族——吕、卫、霍、王的知名度却远高于东汉的窦、梁等外戚家族,首当其冲的就是吕氏外戚家族,学界对于吕氏外戚有几点误解,通过对吕氏家族成员在朝中任职情况和授爵情况的考述,证明"诸吕擅政"一说并不成立,且基于吕氏掌权的偶然性,吕氏外戚掌权也不应被视为西汉外戚政治的发端。  相似文献   

11.
回顾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我们发现,人类社会人才状况呈现出三种历史现象:即人才辈出的“波峰”时期,人才被压抑的“波谷”时期,人才不多不少、景况平平的过渡时期。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于理想和聪明才智的民族,每个历史阶段都产生过无数杰出人物。考察我国人才史,我们看到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人才史上继春秋战国“波峰”之后的第二个人才“波峰”时期。汉武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自豪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社会安宁,;人民生活富庶,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同时,也是一代风流才俊…  相似文献   

12.
汉兴,为维护汉政权,大行分封。整个西汉共分封八百一十一个列侯,其中功臣侯280人,王子侯429人,外戚恩泽侯102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封状况及列侯在不同时期所享受的权益发是不同的。本文就此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13.
汉兴,为维护汉政权,大行分封。整个西汉共分封八百一十一个列侯,其中功臣侯280人,王子侯429人,外戚恩泽侯102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封状况及列侯在不同时期所享受的权益发是不同的。本文就此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14.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苗书梅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宗室、外戚和宦官是集于专制君主周围的特殊阶层,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权,又能对皇权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宗室内乱、外戚擅权、宦官专政而引起王朝衰微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继唐末五代割据混战局面...  相似文献   

15.
乾隆三年地震和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宁夏历史上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城市建设、抗灾救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次地震在灾情方面有共同点,文章以政府及各级官员在救灾中的表现、灾后重建的速度与实效、科技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膨胀,直至明朝中后期时达到顶峰。本文将以明代宦官的家庭组织关系为着眼点,对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构成进行探究,分析宦官背后的家庭力量和宦官专权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展现宦官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皇权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公认的。而皇权是否支配了社会则是不断探讨、商榷中的论题。本文试图以两汉时期为背景,以外戚阶层为切入点,对皇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释。笔者希望透过对两汉窦氏外戚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晰皇权的支配力量。  相似文献   

18.
西汉陵邑是以西汉帝后陵为中心建造的专供守陵、护陵和祭祀之用的特别行政区。随着西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陵邑居民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政治上强干弱枝以拱卫京师,经济上提高农业技术、增进商业发展,文化上推行教育、提升当地文化素质的同时促进了关中地区民风多样化。本文通过分析西汉各个时期陵邑各类人物地域分布的不同,讨论其历史地理原因及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在西汉后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历史转变,即由"尊法反儒"变成了"尊儒反法"。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要弄清这一历史转变的根本原因,必须分析西汉前、后期政治经济条件并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对十八世纪中国来说,最重要而影响又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康乾盛世的全面形成,以及发生于乾嘉之交的盛衰巨变。虽然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看,都还大有发展余地。任何一个历史现象,从其酝酿、出现以至消失,都具有一定阶段性,社会演变也是如此。清朝康乾盛世,前后持续百余年,在不同时期繁荣程度不同,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尽一致,为此,笔者对其演变过程作以粗略分期: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到六十一年,雍正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