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筑大师陶桂林与南京图/李邦昌(提供)文/李邦昌1992年,定居在大洋彼岸的建筑大师陶桂林先生百岁大寿之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建筑大师陶桂林》一书,以纪实文学体裁,翔实地描写了一代爱国建筑家陶桂林先生在中国建筑事业上的突出业绩。我国许多著名人士...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学,其传统木构建结构形式和建造手法,如斗拱、架梁、榫卯拼装等使用,使得它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东方古典园林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之一,唐代建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屋顶样式、装饰手法、营建手段等对后世建筑学影响深远,《营缮令》的发现,更进一步让人们明了唐代工程营建与修缮手段,而第五六条是对唐代建筑兴建详细规定,对今日我们研究唐代建筑史有重要价值,故本文将针对五六两条从建筑学角度进行细解。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两个重要人物。作为第一代建筑学者,他们关于古建筑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阐发上至今都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影响力。在此,我以新近出版的林徽因著《建筑意:中国古建筑之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为例,略作一些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早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大面积地揭出了西周建筑遗迹,使我们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西周庭院建筑布局和大型建筑物的构造情况,是很重要的考古新发现。遗址情况见发掘简报(载《文物》1979年第10期),不需再重复,但为探讨方便,对建筑的各个部分暂时假定一下名称。在整组庭院之前,面对大门有一个夯土筑的影  相似文献   

5.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建筑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已不仅具有单纯的实用功能,更成为一种文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成为义学、雕刻和绘画的表现对象。建筑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画科,与山水、花鸟、人物画一样,是故宫博物院12万件书画收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面貌和审美风格,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建筑学史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及构造特点,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体系,成为东方建筑文化圈之主体。而传统建筑之翼角,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美的一大特征,主要用于四坡及攒尖屋顶建筑物转角处,并使这类建筑物更趋完美,从而丰富和烘托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性。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营建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所创造出来的一项专门艺术。翼角,一是由老角梁、仔角梁、角檐椽、角飞椽、角斗拱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附属部件结构而成的。从建筑外观看两角渐渐上翘,并向前伸出,形成一条和缓的曲线,从一些画象石、明器及墓阙等资料考…  相似文献   

7.
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三年级,按照教学计画的规定,于一九五四年六月至前热河省,举行古代建筑测绘的生产实习,参加领导的教师有系主任徐中先生等十八人。我在赴承德期中,对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处的建筑情况,有些不够深入的认识,在通过领导同学们测绘工作中,对于一些建筑物,在结构和造形方面,也有些不成熟的体会,拟分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两部分写出,作为对承德古代建筑情况的报导。本篇只介绍离宫——避暑山庄建筑。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2)
<正>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  相似文献   

9.
往来于当今样态纷繁、光怪陆离的建筑世界中,建筑学理论和流派在百余年来同样经历着异彩纷呈。然而,建筑的本质始终导引着建筑实践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首次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就是基于纷繁的建筑学理论、流派和实践,探索向建筑本原与建筑本质的一  相似文献   

10.
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的林氏民居(俗称林路厝),系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于清代光绪晚期修建。该建筑由宗祠、正屋、叠楼、书房等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清代闽南地区华侨建筑的优秀代表,是研究中外建筑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该建筑的布局与规模、建筑特点、价值意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福建近代华侨史、华侨建筑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晓明 《丝绸之路》2009,(24):39-40
在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格局。本文从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回族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莞茹 《风景名胜》2021,(4):0186-0186
外墙装饰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表现在外墙装饰对建筑使用寿命的延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外墙装饰对建筑美观的增强上。作为一种装饰艺术,来探析色彩装饰的功能性,需要从外墙装饰的色彩与建筑物本身构造的关系上,来明确其使用功能和艺术功能。文章探析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的色彩艺术,并就其功能、色彩类型、装饰原则展开探析,提出色彩在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应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有一座占地10余万平方米、气势雄伟、新颖别致的建筑物,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八大院”之一的河南省博物院。该博物院收藏了从史前到近代的12万多件文物,记录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座建筑物被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授予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和“中国百年经典建筑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何丹 《风景名胜》2021,(7):0062-0063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建筑物的造型与建筑区域是具体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建筑物不再仅仅关注质量和使用空间,更多的开始对其实际的情感和装饰设计有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管理规划,更好的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由西方传入中国,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构造设计结合了西方的设计元素和中国本土的工艺材料,出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特有的构造做法。通过对十几座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调研分析,对建筑典型部位的构造做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的构造设计方法、楼地面的构造设计、墙体饰面的构造设计、屋顶的构造设计、门窗的构造设计、楼梯的构造设计、结构构件的尺寸构造设计等,并与现行常规构造做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诸多构造设计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材料性能、尺寸比例、施工工艺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遗产的修缮设计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今乌鲁木齐市大十字与南门之间有一座二层砖砌楼房,它既不同于现在林立的高楼风格,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这就是被人们沿称了50多年的“大银行”建筑。中国何以传统建筑占绝对地位,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渗入中国,西方建筑作为经济的一部分,以其材料、构造的超前性能,吸引着中国人主动或被动地逐步接受,中国的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模式被打破。然而这两种建筑模式互相碰撞,  相似文献   

17.
一般建筑的基础工程是在房屋修建时最先施工的。对于基础部分的设计,地基的处理以及基础施工的质量好坏,与整个建筑的牢固性和使用年限的长短都有直接的影响。基础加固工程是对已落成的房屋在使用了若干年后,发现有不均匀沉降、墙体裂缝、倾侧等情况时采取的一项补救办法。当建筑物出现有倒塌的迹象,查明原因是属于基础部分有缺陷时就需要尽快地采取加固措施。至于采用什么方法来加固,主要视建筑的结构状况来决定。我国古代建筑以木构的梁架结构居多。大都是用柱子承重。柱下垫有础石(柱顶  相似文献   

18.
许成宏 《风景名胜》2021,(5):0323-0323
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建设思想往往是阳光灿烂的时代,当今,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仍然有许多传统思想和文化值得借鉴和继承。为了帮助现代建筑师获得更多的想法,一方面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思想,并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基本能力和现代性的创新。现代建筑学古典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的建筑元素完全融入了从现代到古典文化的文化基因中,提供了有力的创新。为新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被建筑家罗暂文称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是美丽而独特的。在最中国的园林里面,不时与西洋风邂逅:西洋玻璃,欧式壁炉,拱形门洞,百叶门窗…“这座独特园林的主人,却不是晚清改革的急先锋,而是追求传统理想的隐士。他们在中西台璧的扬州园林里,朝朝暮暮地生活,变得既坚持又变通。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新绛县稷益庙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遗存。经过500多年风吹雨淋,从现存遗迹仍可感受到当时的建筑规模。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从建筑学角度,结合有关史料分析它的建筑特色,并探讨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