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盒是放置花椒等香料的香盒。  相似文献   

2.
张百祥 《东南文化》2023,(6):34-41+194-195+191-192
2013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百草岗发掘了两座东晋墓。两墓均为带墓道双墓室砖墓,平面呈“中”字形,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券顶等结构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形制复杂。出土随葬器物23件(套),有青瓷四系罐、碗、盒、砚台以及滑石猪等。两墓既有东晋墓葬的特征,又带有南朝墓的某些特点,反映了东晋至南朝早期过渡时期的墓葬形制,为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的分期、形制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玉枕数量较多,形制上有几形和盒形两种,玉枕的出现与汉代初期统治者崇尚“以玉殓葬”关系密切,同时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推测徐州玉枕出现的原因,可能受到楚国木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辽陶瓷形制因素论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稿所探讨的是表现在辽境内窑场烧造的釉陶和瓷器的形制上的文化因素。早在2 0世纪 50年代初 ,辽陶瓷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文信先生就指出辽陶瓷就形制上而言有契丹形式和中原形式 (亦即契丹文化因素和汉文化因素 )的分别① 这个认识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著 ,如《辽瓷简述》( 1 958年 ) ②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瓷选集 (编后记 )》( 1 96 1年 ) ③ 等中得到进一步阐述或修正 ,直到现在仍是辽陶瓷研究的基调。对于辽陶瓷形制中诸如注壶、盏托、唾壶、碗、盘、盏、盒等传统的中原文化因素 ,本稿不打算深入讨论 ,它不反映辽陶瓷的特色 ;而代表辽…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长兴县煤山镇新安村西山南麓缓坡带清理了一座战国晚期墓。随葬器物24件,器类有鼎、豆、盒、钫、盖杯、小杯,质地均为泥质褐陶。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与浙江战国越墓、汉初墓葬均有较明显的差别,应是楚文化强势入侵越地之后的楚墓。  相似文献   

6.
汉砚品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邗江县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两件古砚,一件为漆砂砚(M101∶11)。另一件为木砚(M101∶82)。两砚形制独特,丰富了我们对汉砚的认识。漆砂砚平面呈凤尾形。前端为半椭圆形盝顶式砚盒,中空,容积200多毫升。后端为梯形砚池,容积195毫升。池面木质坚硬,髹深黑色漆,触摸似有极细砂粒的感觉。池、盒之间有三角形流孔,出土时孔内用木雕羊首形栓堵塞,砚面残留墨迹。木砚较漆砂砚为小,俯视呈"8"字形,砚盒作圆形博山状,容积65毫升;砚池较浅,呈桃形。池面粗糙,木纹清晰。这两砚都明显分作砚盒与砚池两部分。  相似文献   

7.
隋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韩家湾村。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砖棺床,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中随葬陶瓷器、铜器及一盒墓志等。出土了5件基本完整的邢窑白瓷,其中的白瓷深腹杯,杯壁最薄处仅1毫米,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完整透影白瓷器。  相似文献   

8.
《文博》2021,(2)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等日用陶器为主,并出土陶璧。这批汉墓的发现,可为当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2013年6~12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塔集闸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2座。其中汉代墓葬38座,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地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骨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变充分展示了该地区汉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墓地还发现宋墓1座,清墓3座,均为合葬墓。  相似文献   

10.
王富国  马涛 《东南文化》2023,(2):61-71+199
2019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徐家村墓地南部的8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6座汉代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时代较早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鼎、盒、壶、瓿,稍晚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壶、瓿、罐等。此次考古发掘为南京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演变、分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铜鸟形器、高温釉陶器等也体现出越文化的遗风。  相似文献   

11.
孙研 《东南文化》2016,(5):40-50
2012年,镇江博物馆在镇江市大港镇龙泉村清理汉代土坑竖穴墓10座,出土器物类型以罐、盒、鼎、壶、瓿为主。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测,墓葬时代应属于西汉中期。从墓葬的分布规律推测,该墓地应为一处家族墓地,家族内部又分为不同的家庭单位,墓葬之间的区别可能与墓主生活时代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有关。这批墓葬的科学发掘,为研究镇江地区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胡传耸 《北方文物》2018,(2):20-23,I0003-I0005
北京市密云县区大唐庄发现一座石棺墓,保存较为完整。墓室为竖穴土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较下层大,上、下两层墓坑内均填筑夯土。葬具为石棺,棺盖雕刻钱纹,棺外象征性地砌筑简陋砖室。棺内有木匣。火葬,木匣内盛骨灰。出土白瓷碗、瓶、刻划花盘、黑瓷托盏、碟、透雕禽鸟穿花盖滑石盒等随葬品。该墓结构形制和随葬品均具有典型的金代特征,应为一座金代石棺墓葬。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故宫太和殿院落四隅崇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探究。作者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论证了现存太和殿院落东南和东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为明末天启年间,西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为清康熙年间,西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属清乾隆时期。  相似文献   

14.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4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西安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46座。其中汉代墓葬37座,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南朝墓1座,唐代墓2座,宋代墓2座,清代墓4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变充分展示了该地区汉代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勾勒出北京官式建筑在五百余年间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计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和清末微变期。最后,作者利用角科形制分期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故宫现存奉先殿、午门等建筑的年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灶分为方形、长方形、梯形、前方后圆形、曲尺形、圆形、半椭圆形等七种不同形制的灶,对每种形制的灶又进行了型式划分,并考察了每种形制灶的分布范围及流行年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壶的形制发展与名称演变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壶是历时最久、使用最长、古今都有的用器之一,但形制变化也最复杂。随着壶形制的发展,它的名称也相应地有变迁。秦汉壶已有圆、方、扁、横,后代除圆壶外其余都逐渐废弃不用。自宋以来,对于壶的形制与名称问题就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定名上早就存在问题。《文物》1980年10期发表孙机同志《说柙》,主要讨论扁壶形制与其名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栖霞山舍利塔营造者的官职升迁与权责,该塔的营建年代范围可以较精确地限定在公元961-964年之间。基于年代限定,该舍利塔形制的教派成分得到了梳理,并与南唐皇室、建造者以及栖霞寺的教派信仰变化做相关对照,最终将舍利塔形制主要来源集中到华严宗、禅宗等教派上。其他因素中,隋代舍利塔以及五代江南佛塔形制对南唐舍利塔的影响得到了着重分析,由此该舍利塔各部形制来源都得到了初步判定,其形制多元拼贴的特征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20.
梁源 《福建文博》2020,(1):57-68
本文在对泉州地区现存石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纪年明确、保存完整、后期扰动少、建筑形制典型的21处北宋至清代石构建筑作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形制特征的提炼、排比、梳理,旨在找出该地区石构建筑的形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