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顿号"、",属于标点符号中的点号之一种。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之4.5.2指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a)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B)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拟定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在顿号一条中指出误用的六种情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方志》2013,(3):17-17
1951年,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收有14种标点符号,顿号是其中的一种。文件明确规定,顿号“表示话中间并列的语汇之间的停顿”。标点符号用法后来有多次修订,但顿号的用法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只有句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点符号。现行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原有的句读的基础上,参考各国所使用的标点符号,逐渐发展确定下来的。在我国古代政治化及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曾经长时期被尊为经书的《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都没有标点符号,古人便把经书中这种不加句读符号的现象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把那些研究经书句读的人斥为不屑一顾的“章句小儒”,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则着意摹仿、刻意追求这种“不加点”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李铁映同志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  相似文献   

5.
读书     
《山茶》2010,(3):164-164
这本“《孙子》的斗争哲学”.是为李零阅读经典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的第三本。李零在自序中说:”《孙子》很短.只有约6000字.但叙述简练,道理深刻.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佚名 《文史月刊》2014,(2):40-40
鲁迅是我国第一批积极使用和推广标点符号的知识分子。要说起来,汉语中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最早是在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出现的,在此之前,标点符号还没有从国外引入中国。说起标点符号在中国的推广使用,这里还有一段历史。当时,陈望道是在中国推广标点符号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5月,用文言文写了《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接着,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就响应了陈望道的号召,在该期《新青年》杂志上,除了全部用白话文外,还采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不久,陈望道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引号作为标号的一种,它的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标点符号用法》,其中列举了引号的4种用法。即:一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二是“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三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四是“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相似文献   

8.
阎盛国 《史学月刊》2012,(7):125-127
项羽年青时曾在项梁指导下学习过《孙子兵法》,“项梁乃教(项)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6页),于汝波指出,“古人多称《孙子兵法》为‘兵法”’,“项羽所学兵法应有《孙子兵法》”(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项羽用兵之术亦可佐证其熟悉《孙子兵法》。陈业新评价项羽“用兵神速、以少击众和布阵严整、长于力战”(陈业新:《试论项羽兵法》,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九条 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判别分号用法正误 ,要掌握 3条原则 :(1)从层次上看 ,句号 >分号 >逗号 >顿号 ;(2 )分号不用在普通单句中 ;(3 )分号一般用在并列复句里 ,被分号隔开的各分句中 ,至少应当有一组内部有逗号。分号的误用主要有 4种情形。(一 )并列词语间误用分号。并列词语间的停顿要用顿号或逗号 ,不能用分号。例如 :《茶馆》中人物的对话 ;《红旗谱》中环境的点染 ;《创业史》里的铺叙议论 ,都十分富有特色。 (并列短语作主语 ,短语内的两个分号均应改为逗号。)(二 )非并列关系的单重复句内分句间误用…  相似文献   

10.
谢宁 《炎黄春秋》2001,(2):31-31
我热爱《炎黄春秋》,贵刊去年12期上《〈炎黄春秋〉是我的良师益友》那篇文章完全表达了我的心情。正因为她是一个高档次、有很大存查价值的刊物,我才不避“班门弄斧”之嫌,每期看后不厌其烦指出她的错别字和语病。新年伊始,有几点想法陈述如下:一、大部分是由于校对不认真造成的,如“志愿军”误为“志原军”,“莫斯科”误为“莫斯料”,“北伐军”误为“北阀军”,“日寇”误为“日冠”,“周扬同志”误为“周场同志”,“曾彦修”误为“曾曾修”,以及“地”“的”不分、“那”“哪”不分,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出乎意料之外”一类…  相似文献   

11.
韩真 《福建史志》2006,(4):21-22
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与物质文明并列的“两个文明”建设是近二十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贯奋斗目标,二轮修志.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地方志中所反映的精神文明是狭义的.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题之下,经常性的章、节(或条目)是“思想道德建设”、“创文明新风”、“组织机构建设”、“文明单位选介”等等。显然.“精神文明建设”的牵扯面较广.有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建设属政治范畴)、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等。正因为如此.从收入《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河南省志》和秦皇岛、芜湖、淄博、宜昌、潮州等五个设区市市志的篇目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结构竟有3种安排法:一是独立设篇,如《宜昌市志》和《潮州市志》,与“文化建设”比邻;二是置于“文化建设”卷下(《河南省志》),或“文化”之栏目下(《秦皇岛市志》);三是置于“社会生活”篇下(《淄博市志》),或“社会”篇下(《芜湖市志》)。  相似文献   

12.
年鉴工作少不了编校这一环节,而编校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包括文字、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等一系列出版标准与规范。如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图书校对工作基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张家港年鉴》创品牌的实践指出,为使征稿全面要做到:稳定一支资料员队伍,完善一套征稿细则,规范一套完整的供稿体系。在体现特色方面要做到:围绕全市工作重点、工作成绩,抓出重点调整结构,抓住亮点调整条目;精心编纂特载特辑、大事记。同时,为提高编校质量,要做好“印前捉差错”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所谓“锐头”,即尖头,原为用典之词,是战国武安君白起的别称。白起尖头小面,谓之“锐头”。《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严尤《三将敍》曰:“(平原君)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艺文类聚》卷一七同引此文,“小头而面锐”作“小头而锐”,《太平御览》卷三六四引《春秋後语》同。  相似文献   

15.
郭琳 《福建史志》2001,(3):63-64
19世纪中叶,生活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黄巷的梁章钜,是一个“无书不读”.一生勤奋读书.勤奋著述的“八阁硕懦”。林则徐说,在当代,“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梁公墓志铭》)。  相似文献   

16.
年鉴作为一种出版物,就要遵循出版物所应遵循的有关规范化要求,贯彻国家对图书、期刊杂志的有关规定,如《关于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著作权法》、《广告法》、《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四川省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7.
《明史·选举志》标点正误一则郭培贵《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又以存省、京储、依亲、就学、在家年月,亦作坐堂之数。”(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683-4页)按:句中凡用顿号逗开处,皆误。欲要点准句读,领先弄清文义。《志》文中“存省京储依亲就学在家年月”的含...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载张旭束先生《“迦沙”非陨铁》,认为《汉语大词典》将“迦沙”一词释为陨铁是错误的。有关“迦沙”的记载,见於《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诸书,均作“天每雨铁,收而用之”。此处之“雨”(yù),意思是像雨一样降落,非指下雨。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常见,  相似文献   

19.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曾对其高度评价:“武帝时代,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相如之辞赋,“不师故辄,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汉文学史纲》第54页)。武帝读相如的《子虚赋》后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遗憾之至;后读《大人赋》后,“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20.
《宋史.舆服志三》(下简称《宋志》)“后妃之服”条:“后妃之服。一曰樟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妃之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