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说藏语的敬语是世界之最的话,那么您也许不会相信。不过当您看完这篇短文之后,也许会赞同我的观点。每当我们留心观察藏族,特别是留心观察拉萨、日喀则一带藏族的言谈就会发现,同样一件事,在  相似文献   

2.
陈连勇 《收藏家》2007,(3):42-46
多穆壶是蒙古和西藏游牧民族百姓用来搅拌、盛放酥油茶的器皿。多穆一词源于藏语发音dong-mo,原意是盛酥油的桶。酥油茶藏语称为恰苏玛,是在由茶砖  相似文献   

3.
拉萨是藏语音译,在汉文字面上看不出什么意义,但在藏语里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在有些介绍拉萨的文章里把拉萨译成了“圣地”、“佛地”。依我看来这些译法都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拉萨”一词的真正含义。要把“拉萨”一词的意思表达清楚,首先要把原文的意义吃透,这是翻译常识。在藏语中“拉”指的是神、佛,“萨”指的是地、地方。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名词,这个名词的准确意义应该是神佛所在的地方,那么神佛指的是哪个神佛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追溯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了。 众所周知,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以他强大的实力兼并了临近的部落,从而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正1.青岛的读者小林想了解一下藏族的称谓和敬语藏族非常注意敬语和称谓,这种礼俗在拉萨和过去的西藏上层人士中更为讲究。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三种讲法,一是普遍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是如此。人们在相互交谈时,彼此可以根据对方的地位高低、年龄大小而相宜使用。若双方条件相当,可用普通话;而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则必须用敬语;年轻人  相似文献   

5.
沟域中生存的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域是藏人生存的基础 一位初学藏语的汉族朋友问我,为什么许多藏人之间在问及对方的家乡时,不用“帕玉”(藏语,家乡之意)这个词,而用“龙巴”(藏语,主要指山沟)?我只能告诉他:“在乡下人的眼里,山沟就是家乡。”其实,西藏人口虽已接近300万之众,并分布在西藏高原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  相似文献   

6.
迟洪义 《神州》2013,(23):69-69
在日语中,敬语既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也体现说话人的教养。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敬语,必须把敬语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给予重视。日语的敬语,粗略地可分为1.尊他语、2.自谦语、3.礼貌语。  相似文献   

7.
热贡六月会     
《文史月刊》2012,(6):2-F0002
“热贡”一词是藏语地名,意为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土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1400多年。  相似文献   

8.
在日语中,敬语既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也体现说话人的教养.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敬语,必须把敬语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给予重视.日语的敬语,粗略地可分为1.尊他语、2.自谦语、3.礼貌语.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中国西藏》2004,(4):80-80
《藏语语音史研究》作者江荻。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藏语语音历史演变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分别阐述了藏语语音史研究的方法、藏族历史地理分布及政体变迁、藏语方言音系、藏语韵母及元音的发展、藏语声母及辅音的发展、藏语声调的产生与发展,并初步阐释了藏语语音史上一些特别的音类变化现象。该书还将境外的藏语西部方言(克什米尔——拉达克、桑噶尔、巴尔提、普里克)和南部方言(不丹的宗卡语)统筹考虑,突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将藏语仅划分为三大方言(卫藏、康巴、安多)的局限,可以更全而地了解藏语的各类演化现象。大32开,220千字,书号ISBN7-105-05255-4,定价18.00元。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语电视是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的雪莲花,以其艳丽独特的色彩为高原牧民、为田间劳作的农家人带来了几多振奋、几多温馨、几多笑语;为广大藏族同胞架起信息的桥梁,点燃知识的火花,提供娱乐的天地。青海藏语电视自1984年10月1日开始试播,到1996年底共播出2677次、2911小时的各类节目。回忆起藏语电视试播时的情景,藏语编译部副主任福u译审马官先生说:“青海藏语电视筹办时,省民委和省劳动人事厅在款项和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当时是从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和省广播电台藏语编辑部一共调配了8人,才试办起了藏语电视。”他说…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30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少数民族语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线仪式及新媒体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当天推出了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手机客户端,以及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视频网。其中中国网络电视台与青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藏语视频网",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安多藏语、康巴藏语和卫藏语三种藏语方言电视节目的集成输出平台,将成为丰富繁荣藏区文化,助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媒体宣传舆论平台。据了解,下一步,中国网络电视台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构想,联合少数民族语媒体合作伙伴,以及周边国家电视台,以新媒体形式向世界解读和诠释中国各民族的灿  相似文献   

12.
事过境迁,“砟康”这所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旧邮局,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成了逸闻。“砟康”一词在藏语中的含意为“邮局”。它位于拉萨藏医院门诊大楼背后,距丹吉林寺西侧三十米处,一座封闭式大院内。“砟康”坐北朝南,属东西向二层楼藏式平顶房,长二十五点五米,宽十二点七米,底层为石砌,二层房屋均以土坯修  相似文献   

13.
现代藏语中有一类加在动向后面表示动作时间关系的语法功能向,称作时态助词。同毛革发表在《民族语文》1999第六期上的文章.洛藏语拉萨潘、昌都活、夏河语所代表的藏语中的三大方言的时态动词作了比较,探讨它们的构成、功能和来源。现代藏语在表达未来时、现在时和过去时的构成方式和表现形式在书面语中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动向本身内部变化为表现形式的单一结构类型;另一种以动同的不同形式加相应时间意义的虚词等成分共同构成的分析形式。而在方言D语中,只有第二种分析形式,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因助词等虚词的运用而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安身科加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廓央迪尔廓,恰央迪尔恰”。科加一词在藏语中这样发音,可释解为“既来之,则安之”。科加在藏语中的另一个解释有环绕并逐渐形成的意思,即环形的村。说起科加的历史,村中的人都相信科加最早既无村也无寺,完全是一片荒凉之地,只在寺庙兴建后才有了科加这个名字。村支书“尼玛朵朵”同样持这个的观点。他说:起初生活在吉玛塘一带的居民大都居住在山间。  相似文献   

15.
石仲泉 《百年潮》2005,(7):60-64
2003年9月下旬,我们到巴西、阿西、潘州、班佑等地作了实地考察之后,本想沿着当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夜奔俄界的路线前行.县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也给我们指看了当年进军的路线方向,即经过求吉寺(藏语音译,意为"法王"(佛教称号).相传求吉寺院建于1499年,其创始者为世人敬称为"求吉"(法王),从而得寺名、地名),沿包座河北上,有150华里左右.但是,我们去不了,因为要翻好几座山才能到俄界,目前没有公路,车子没法走.  相似文献   

16.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这涉及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人的所谓"孝"和犬马就没有区别了。《论语》凡讲"礼",其核心都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易经》坤卦的"文言"也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礼记》祭统篇说":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这说明,敬和诚信是连在一起的,无敬则不诚,无诚则不信。反过来,无诚信的话,也就没有敬。  相似文献   

17.
王尧 《中国西藏》2001,(6):46-47
建国前夕.于道泉先生放弃了在海外的舒适生活.毅然回到故土.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祖国和藏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首开藏语专业,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收集少数民族语图书.帮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筹备开播了藏语节目。特别是作为中央民族学院藏学专业的奠基人、名藏学教授,于道泉先生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藏学专门人才。在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编纂适合学习和研究之用的专业词典.对弘扬和发展藏族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藏族与哈达     
藏族与哈达格桑曲批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敬献哈达是一种最普遍的礼节。哈达一词是藏语的译音,是一种人们见面时用的丝麻织成的长条礼帛,类似汉族古代的礼帛。藏区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致敬祝贺、朝圣拜佛、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通信往来,以至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  相似文献   

19.
一“唐卡”一词是藏语音译,是指一种卷轴画。其质地品种繁多,较为常见的是在布面或纸面上进行彩绘,用锦缎装裱而成。此外,还有许多刺绣、贴花(布贴)、织锦等织物唐卡,亦有珍珠唐卡和印刷着色唐卡。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设计灵活多样,便于悬挂,易于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据史作画,以画言史”亦是唐卡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a土 《风景名胜》2016,(11):128-135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其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早在一千多年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1933年由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所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中将其心中那个由雪峰峡谷、金碧辉煌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成群牛羊组成的人间净土取名为香格里拉,此后“香格里拉”便成为了世外桃源一词在西方的另一种引申版本,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一种宁静和谐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