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军占领南京前,南京城原有人口约54万-90万人,到达南京的军人及其家属约13万-15万人。但至太平天国奠都前,战争、政策失误等导致人口减少约14.5万余人,因而奠都前南京城总人口大约在52.5万-90.5万之间。  相似文献   

2.
太平军在北京李惠民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并建都于此。为了尽快推翻清王朝取得全国胜利,天王洪秀全等针对当时军事态势作出分兵北伐的决定。以林凤祥、李开芳为主帅于当年5月从扬州出发,开始了以攻打北京为战略目标的北伐。太平军势如破竹,于当...  相似文献   

3.
一、攻占南京的门户——皖南北伐军要进攻南京,就必须首先攻占皖南。当时的皖南没有今日这般发达的铁路、公路网,大军行动较为不便,仅仅只能沿长江进出南京。朱元璋当年就是从江北渡江,然后从皖南去攻打南京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与湘军在皖南地区激烈地争夺了好几年。由  相似文献   

4.
北伐太平军据守高唐述论黎仁凯综观太平天国北伐全过程,太平军据守时间最长的两个城镇是直隶连镇和山东高唐州。林凤祥部在连镇坚守了整整10个月,笔者曾撰专文论述。①李开芳部仅以千余之兵力,在高唐州先后抗击了近2万清军的围攻,坚守了9个月又19天,使得清军损...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时期,一场遍及江南、造成大量人口损失的社会恐慌风潮迅猛蔓延。民众迁徙避乱和自杀殉难是战时社会恐怖的两个重要表征,而战争、灾荒瘟疫和生产破坏等所致物价飞涨是社会恐慌的共同诱因。究其根源,还在于民众对太平军恐怖形象的巨大恐慌。民众对太平军的恐惧,既有先天立场和观念的排拒,也有在政治宣传、时人传述、匪盗栽赃、谶语谣言和太平天国社会战略弊端等多项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后天观念和利益对立,同时也存在求生求安和从众的心态。需要强调的是,既然社会恐慌和太平军恐怖形象的形成并非只是太平军主观作为所致,那么在区分咸同兵燹之责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太平军一身,除战争、灾疫等客观环境外,还应看到交战主体的其他方面,如清军、团练、外国雇佣军和土匪等的害民之举,这一点在评判太平天国功过是非时自须正视。  相似文献   

6.
(一)南京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首都天京,是当年的政治中心;从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起,直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止,太平天国政权在南京有十一年又四个月之久,比在其他地区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4,(3):127-13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右派学一直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上大做章,其中一个特别具有煽动和迷惑性的论点就是,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居民只有20万,加上5万的守城部队,“怎么会有30万人被杀呢?”日本右派学“20万说”的“根据”究竟为何?南京沦陷之前究竟还有多少人留在南京?对南京沦陷之前南京人口数字问题的解读为何大相径庭?本认为,日本右派学在论述“战前南京人口”时,在史料的选择上,他们只采用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而摒弃对已不利的一切史料;在论述过程中,他们经常不断置换南京市人口与南京城区人口、南京城区常住人口与南京城内人口等不同概念;在论述立场方面,则一直试图压低战前南京人口数字,以说明屠杀“30万”之不可能。日本右派学对南京战前人口问题的偏向诠释与解读,将不利于两国民众对战争仇恨的化解与共同历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正>民国24年(1935)6月,湖南旅京同乡定湘王行宫董事会印行《湖南定湘王行宫志略》(以下简称《行宫志略》)[1],对南京重要的宗教建筑定湘王行宫历史和管理章程作了系统梳理。定湘王本为清代湖南善化县城隍神,清政府为了安抚太平军攻打长沙城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商民,在民众的请求下对善化城隍有所敕封。民间与官方的密切合作使得定湘王信仰在长沙本地迅速形成了一张信仰、文化和经济等相联系的关系网[2],并通过旅居的湖南籍军队和士商,将信仰散播到陕甘、新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塔兰吉雷周边人口急剧增长,人口数量从1950年的22万猛增至2009年的200万,整个塔兰吉雷生态系统失去了80%的土地,它们都被改成了农田、牧场甚至狩猎区。与此相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非洲野生狮子的数量已从45万只剧减到2万只。塔兰吉雷只是整个非洲大陆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进行了以金田为中心的转移与突围,但由于无明确的战略方向,数度移营,虽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却未能扭转被动防御的局面。在永安期间,洪秀全提出了“上到小天堂”的战略口号。永安突围后,省城桂林成为了第一个战略目标,为此,太平军在33天的围城中,运用了各种战术,全力以赴攻打省垣:攻城虽未成功,但此役是从无战略方向的被动防御,到有战略目标的主动进攻的转折点,在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此后进军两湖、定鼎南京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