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碑林藏金正隆五年(1160年)《重修碑院七贤堂记》残碑,记述金朝确立了对关中的统治之后,在耶律隆、周维甫主持下,对碑林(当时称作“碑院”)所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是研究碑林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惜的是,此碑残损太甚,碑名中提到的“七贤堂”,残存碑文中竟无一字述及。碑林还藏有  相似文献   

2.
西安碑林已在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西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对此感到板大的欢欣鼓舞。这是文物保护工作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现将碑林的历史扼要介绍如下。西安碑林在西安城内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是博物馆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最初大概由于经常墨拓,碑石发黑,房屋也窄狭,故有墨洞或碑洞之称。碑林的名称,约是从清代中叶后才固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5)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碑,由于年久失修,地基局部下沉,碑身向西南倾斜。1973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对该碑进行了整修。整修时,分别在碑身背面与中心石柱连接处及中心石柱的卯眼内发现女真文书残页、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片和《东  相似文献   

4.
司马芳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五二年西安市整修下水道时,在市内西大街广济街口挖出司马芳残碑,仅存上半段,且断裂为三块,即日运回西安碑林保存(图一、二)。这碑原立于汉长安城中。按《水经注·渭水明渠》条:"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故渠北有楼,竪汉京兆尹司马文预  相似文献   

5.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路远,常年研究碑林碑刻,著述颇丰,在这本<景教与(景教碑>>之前,已发表有关西安碑林历史和藏石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并撰写了<西安碑林史>、<碑林史话>、<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等专著,显示其在碑石学领域的扎实功力.  相似文献   

6.
杨远辉  才云 《中华遗产》2007,(5):112-115
在中国书法史上,“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字之祖《瘗鹤铭》就保存在素有“东南第一碑林”之称的镇江焦山碑林。素素有“东南第一碑林”之称的焦山碑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相似文献   

7.
《文博》1992,(4)
我省首次举办的《陕西古代佛教造像展》,于5月10日正式在碑林开展。这次展览在修葺一新的碑林西展室展出,90米长的展线陈列着金石佛造像104件。这些文物是从碑林、西安市文物园林局以及延安地区各县精选的。几乎全为等级文物,一、二级  相似文献   

8.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场所,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这里经常接待来自各地的工农兵群众和国际友人,同时也为一些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方便的学习条件(图见封底)。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周武艺西安城墙是明初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墙高12米,底厚15-18米,城顶宽12-14米,总周长19912...  相似文献   

10.
元未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彻底摧毁了元朝蒙古贵族统治的基础.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平定南方群雄之后,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当年八月,徐达统帅北伐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派常遇春等渡河人陕.三月,徐达亲率明军进占奉元城,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四月,置陕西行省,以西安为其治所.自此,西安碑林在经历了金、元两代240余年少数民族统治之后,又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之前,碑林一直作为文庙、府学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石刻》在著录碑林藏石时,均云“在文庙”.直到  相似文献   

11.
《文博》1988,(1)
元月五日至七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陕西省博物馆分别在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和西安止园饭店举办了西安碑林900周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和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各单位干部职工近千人在碑林广场召开了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西安地区的四十多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齐扬 《文博》2005,(4):8-9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总高36米,是西安标志性建筑。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钟楼的廊檐、斗棋等木构件上绘制有大量精美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2004年6月~8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担完成了西安钟楼古建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作。油饰彩画保  相似文献   

13.
汉“仙人唐公房碑”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安碑林第三展室出口处,竖有一通汉碑,名为“仙人唐公房碑”,它原在城固县许家庙镇南5里唐仙观小学内,1970年,由陕西省博物馆征调并移藏西安碑林的。  相似文献   

14.
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历代碑石墓志最多的地方。这里,不但收藏了古代的大批典籍石刻,也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如果从北宋元祐二年(1087)漕运使吕大忠为存藏唐《开成石经》等碑而修置专室算起,西安碑林已有将近九百年的历史。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为避免士大夫文人儒士们读经攻学传抄之误,朝廷委派国子祭酒郑覃等人将《论语》等十二部经书镌刻于国子监内。这部保存至今的典籍石刻,在当时是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也是  相似文献   

15.
《平利教案碑》是西安碑林所藏为数不多的近代碑刻中的一通。此碑是陕西省博物馆在本省平利县洛河镇发现和征集的,1970年移入西安碑林。该碑所记载的“平利教案”是陕西近代发生的三大教案之一。这次教案发生的直接起因是居住在陕西平利县洛河镇的天主教徒袁瑞林父子、刘子模等人凭借外国天主教会的力量,欺压当地群众,激起众怒所致。袁瑞林和刘子模原为洛河镇的地痞流氓,曾任当地团保,后因“浮派烟地税钞,被詹朝珠等控官责革。”  相似文献   

16.
武天合 《文博》2007,(1):42-49
西安碑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其三千多件珍贵的藏石和东方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力而蜚声海内外。它历经千年沧桑,在历朝历代志士仁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原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图1,图2见封3)为故乡捐碑石墓志的善举,常被人们传为佳话,这件事诸多的史料都有记载。要知道,始建于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之中,有十分之一还要多的藏石,都是这位爱国爱乡的老先生捐献而来,但不少资料对于先生捐碑石墓志的时间、数量及经过都有误差。而今,笔者在三原县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历史时期碑林藏石情况的研究,是碑林基础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能见到的西安碑林最早的一份藏石目录,是民国初年由省立图书馆编辑的《图书馆所管碑林碑目表》。此前各代,均无现成碑目留存,其藏石情况只能从当时人的金石著作和有关碑刻资料中辑考,且时代愈向前推溯,资料愈少,困难愈大。不久前,笔者在《金元时期的碑  相似文献   

18.
"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 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孙接着干。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作家训,镌刻于石,嘱儿孙共遵之。"  相似文献   

19.
桑椹 《收藏家》2007,(1):15-17
有唐一代,道教盛兴,太宗李世民尊老子为李唐皇室的远祖,申令道先佛后,道士被排在僧尼之前;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铸造于唐睿宗时期的景龙观钟即是唐皇室与道术之间这段历史渊源的重要证物。景龙观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又称“景云钟”。原悬挂于长安城内的道教寺院景龙观钟楼上,明万历十年(1582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西安市中心,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钟楼,楼上悬挂“景云钟”,作为报时之用,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此钟用青铜铸造,高2.47米,重约6吨,钟形上锐下侈,口沿呈六棱形,顶端有…  相似文献   

20.
刘宇生 《文博》2005,(5):18-23
笔者在前文《西岳庙建筑文化初探》及《西岳庙考古收获》(见《文博》05年1期)中指出历史上对西岳庙的多次整修和扩建以明清为甚,修建次数明显增多,规模明显扩大。本文将重点依据相关文献、图版、碑记、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