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入关之初,清即以明降兵等组建绿营兵,形成二大经制兵之一。在道光以前,绿营兵额保持在60万人左右,三倍于八旗兵,不但在清朝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因其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对清政府加强地方和边疆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客观上看,绿营兵还对边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营兵的招募、调遣、汛塘分布及其变化 ,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统治的不断加强 ,决定了绿营兵与清代的移民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性。绿营兵及其家属不但在云南形成了三种移民类型 ,造就了三十八万多人的移民 ,而且还对清代民间移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边疆统治,清朝在边地设立边疆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人事管理政策。清初袭明朝旧制,设立边俸之制,优于腹俸升转。康熙朝中期,逐渐调整边俸范围,立在外题调和三年即升之例,从边俸向优升转换。乾隆朝中期,延长历俸时间,从三年展至八年,从优升过渡为久任。这一演进趋势,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古代边疆人事管理政策日趋完善,王朝中央和边疆地方间逐渐形成新型的行政格局和权力关系;另一方面标志边疆统治理念和管理模式日渐成熟,边区治理由防备、控制向有效施政、长治久安转移。此为清朝边疆统治日益深入、成熟的表现,也是清朝边疆统治迥异于前代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4.
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范围广阔、疆界清晰,其统治体系大体包括"省"与"非省边疆"两大区域。文章围绕学界对清朝在非省边疆地区的法制建设及臣民(国民)意识统合研究进行评述,并指出清朝非省边疆地区法制建设与臣民(国民)意识整合对清王朝的政治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额设制兵,主要由八旗与绿营两大部分组成。由于二者问具有相互独立、互不统属的性质,所以以往研究清代兵制者,都是谈八旗者专谈八旗,论绿营者仅论绿营。本文从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营的问题入手,详叙八旗“军标”设置的原因、时间、过程与性质,重点在剖析清朝统治者建立军标的深层用心,从而探讨清前期八旗汉军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绿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在统治中国的260年中,制定过一系列民族和边疆政策,对今天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边疆巩固产生过积极影响。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是针对了西藏纷纭变化的复杂情势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完备和更具特色。清朝在西藏最终实现的全面、直接而有效的统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解决西藏内部出现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危机之后逐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清朝接待中亚各部朝觐使团的礼仪,对于清朝中亚政策和边疆治理兼具象征性与实效性作用。文章结合中央与地方双重视阈,呈现清乾隆朝对中亚各部朝觐使团接待礼仪的具体运作实态并延展了对礼仪的讨论维度。清朝在接待朝觐使团之筵宴、行围以及观阅等礼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仪式和符号,强化中亚各部对清朝权威的认知,这是礼仪的象征效用。就清朝边疆治理的实践层面而言,赏赐礼突破了“宣示恩赏”的象征性意义,转化为管控边境的有效途径,为清朝稳固边疆的统治乃至在中亚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均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  相似文献   

9.
明朝平定云南后,为适应云南边疆外弧地带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地理环境和多样民族性特征,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内边区”与“外边区”差异化的边疆行政区划和管理模式,并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军管性和羁縻性的统治.这是明朝边疆控制和政区建置的创新性制度,体现了明朝疆域观在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保障了西南边疆较长时间的稳定,为中国现代国家领土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其治理边疆的政策广泛吸取了历代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清代的边疆政策是中国边疆史地学传统研究项目,古今学者对此进行的广泛评述与研究,已成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既然要研究边疆政策,首先要弄清“边疆”的含义。简言之,边疆就是指直接与国界相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云南边疆地区聚集了大批内地民人从事银矿开发,形成了在边疆地区有影响的移民集团。本文对矿民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茂隆银厂吴尚贤的事迹进行了研究。认为矿民集团是边疆移民的重要类型,其在边境地区的拓张,和当地土司、山地民族乃至外国朝廷皆发生了复杂的关系,深深卷入到复杂的边疆事务中,对清王朝的边疆秩序既有冲击和扰动,也有支持与合作。清王朝对其策略是将其纳入边疆秩序中,如矿民的活动对边疆秩序形成冲击时,就给予无情的打击。这进一步说明了追求稳定而非扩张是清王朝在西南边疆最基本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进程中对云南的军事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的进程中,始终贯彻军事征战、卫所设置与屯田镇戍相结合的治滇方略,从而导致云南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移民运动。本文整体考察了明朝各个时期对云南进行的军事移民的原因、规模、组织形式及入口数量等问题,探讨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在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稳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书对1583年中缅姚关之战的记述过于简略,使人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云南姚关清平洞《恤忠祠记》详细记述了姚关之战的经过,并指出了明朝军队获胜的原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说明.明朝军队在边境地区作战,除了要求士兵作战勇敢、将领指挥得当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策略和民族政策,注意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结束后 ,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 ,吸引了大批移民。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 ,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六月间从东北地区开始了巡边活动。巡边是清政府为保护边境地区安宁而实施的防卫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对边境地区控制的加强,同时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巡边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敷衍塞责、巡查间隔时间过长等,但都不能抹煞其在清朝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女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中 ,西南地区的云南由于民族众多 ,毗邻英属缅甸和法属越南 ,因而女学的产生和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中国整体为理论视角 ,探讨了近代云南女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认为近代云南女学兴起于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最早始于教会女学 ,云南自办女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小学男女生同校及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近代云南女学不仅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 ,还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 ,加强了民族团结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变迁。同时 ,与沿海和内地相比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代云南女学也具有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类型复杂、总体水平不高等局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对家族是清代新疆重要政治势力之一,本将该家族放到清代新疆政治中进行考察,分析了该家族投清之背景和影响、家族成员担任阿奇木伯克的状况、对清代新疆政局稳定的影响等几方面,认为该家族是清朝统治新疆的重要依赖对象,为维护边疆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