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晶 《风景名胜》2020,(2):0327-0327
宋代文人园林注重细节与意境的刻画,植物是其重要的营造元素,对其植物特征的研究,可传承与发扬宋代写意山水造园艺术历史价值,为指导当代园林种植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卉  王文 《风景名胜》2020,(2):0018-0019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建筑文化的瑰宝,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在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失活泼与灵巧,享有“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同中国山水画用色、构思极其相似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将形、声、色、香充分融入到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中,故作为东方文明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技艺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能够为我国造园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苏州古典园林文化因素、意境营造等方面出发,对于山水意境、诗画意境、审美意境以及空间序列等方面具体剖析。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郭昀嘉 《风景名胜》2020,(2):0004-0004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江南私家园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个园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代表作品,文章从个园中的造园特征进行说明,在园林建筑、理水艺术、叠石艺术、植物配置、铺地设计这五个造园要素进行分析。从个园的空间布局角度,对个园的造园元素和表现手法进行解析,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意境。  相似文献   

4.
西泠印社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山地园林的代表,其在西湖孤山西侧出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一印社活动场所的存在是这个民间社团能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在其百余年发展史上,始终秉承创社宗旨,从而把握和凸显了园林文化的金石韵味,这也是印社区别其他园林的最明显特征。通过空间组合、景观布置、植物点缀、楹联匾额、摩崖题刻记来营造诗画情趣和深厚意境,充分彰显了印社造园主持者们高深的金石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文化情趣。文章从选址立意阐释、空间结构分析、造园点景手法解读等方面来阐述西泠印社园林文化特征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山水画意式园林,与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的西亚伊斯兰园林和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云晁 《神州》2012,(24):19-19
古今竹与园林中国园林造园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富有山水画境的自然美。竹正符合遣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以竹造园,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2008,(10):116-117
苏州古城中的私家园林,最早兴起于公元二、三世纪,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建造的园林达到500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最初这些园林的建造者,在建筑起亭台楼阁之后,再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营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畅游其中,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让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苏州的每一座园林都非常精巧别致,方寸之间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今天,依然遍布于全城各处的古典园林,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建筑、山、水、植物是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植物是自然的精华,是四大要素中唯一基有生命属性的要素,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造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历史遗留下的瑰宝,而其中的植物造景方式亦是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1]本文从古典园林植物发展历程出发,归纳古典园林植物特点,并探讨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境界中,以"静"为核心,探寻心灵感受的过程,是禅宗的本质意义,本文以庭院规划设计中对日式禅意的应用为探讨主题,分析自然景物在庭院规划与设计中的浓缩与运用,阐述禅意美学与日式园林的有机结合,综合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总结独特造园意境的打造与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侯凤武  郝森孟 《风景名胜》2021,(2):0380-0380
河北古北岳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 , 它坐落于大河之北,风景旖旎的千年古县曲阳境内。北岳庙的园林布局规划寄寓了造园者道教思想和传统礼制文化的意识,表现出其独有的燕赵之地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与其它岳庙不同的景观特征。本文试图从北岳庙的院落布局、空间处理和意境表达三个方面作一说明 , 以古典园林造园美学视角对古北岳庙景观进行解读 , 助推中国传统庙观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1.
园林属古建筑。新修方志多与学富、书院、民居、塔庙归类并列。阮志中的古粤园林则与亭台楼馆同归于古迹略之署宅类。它记事的手法,既有古园名称,方位,园主身份,以至于多彩多姿的园景概述;还精选不少先贤名士的园记诗赋,附录于各该园林的条下,让后人读来仿佛置身其境,而前人造园的意境也跃然纸上。于是,人们尽可以从古园林山水缩微的野趣中,细细品味不同园林之造园艺术。  相似文献   

12.
周书真 《风景名胜》2020,(3):0006-0007
近现代由于受到西方造园思想的冲击,中国的园林以岭南地区为开端深受影响,植物造景方面体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目前国内的造园受到西方影响,虽然紧跟设计领域的前沿步伐,但是不能与场地环境相适应,反而丧失了地方原有的个性,广西属于岭南地界,近代受到西方影响,是中国园林文化百年来在西方园林文化影响下的缩影,以武鸣明秀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园的空间组合、风水运用、植物选择结合地形、景观布局、景观氛围、视觉序列为研究植物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苏的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中的地位举世公认。而同在江苏的金陵园林(这里主要指南京的古代园林),其受重视的程度,似乎就远逊于苏州园林了。其实,金陵园林完全应该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表现在南京的古代园林历史悠久、数量多、起点高、多名园等诸多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它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它对形成完整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体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绘画、诗歌、建筑、雕刻、花木集于一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和诗词文字的表达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园林不同时期的诗词和意境,希望能为当下的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园林美学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影响世界上的园林,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园林。这类园林的景物,不是山水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而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象塑造建筑一样,构成几何形体。在山地造园的"意大利露坛建筑式园林",在平原造园的"法国  相似文献   

16.
黄玉梅 《沧桑》2009,(3):245-24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与古典园林是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但却又是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神话传说当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生态主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意境、建筑风格、营造法式等造园关键,从而催生了中国的神话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纳新,进一步丰富和刺激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创作与繁荣,从而书写了一个辉煌而宏大的园林神话。  相似文献   

17.
水西庄是清代雍正元年由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在天津城西五里的郊外依傍南运河辟建的一座私家园林,造园技艺位居津门园亭之冠,为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既具有北方园林的恢宏气势,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新雅韵,园林意境深邃,充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水西庄文化活动空前昌盛,成为当时津门儒雅文化之圣地,影响波及大江南北,对天津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园林谈往     
我国的造园艺术,有几千年的悠久传统和许多无此的优美杰作,其精湛的设计,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及适应人们休息游乐的需要等等,在造园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份优秀传统,保存利用现在的许多园林杰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茲将个人所知有关我国造园的历史,和见到的几处园林,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艺术三大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造园的独特民族风格和卓绝艺术成就,早已彪炳于人类文明的史册。同样,中国的建筑文化,古往今来,辉煌灿烂。但是,长期以来在研究中国园林建筑时,谈园林形式的多,论园林内容的少,似乎中国园林,只有大小繁简之别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传统园林多以山水为胜,若论其中妙处则各具擅长,位于江苏泰州的乔园原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少卿陈应芳退隐回乡后所筑。本名日涉园,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当代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考证认为,这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园内假山为明代遗构。造园者没有刻意表现奇峭的峰峦,只是依墙裁得一段平缓的山道,道旁石脉隐现,林木遮天,虽取溪山一角,却给人以身处大山之麓的联想。晚明造园家张涟所说"平冈小坂,陵阜陂陀……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大概就是这种意境。造园者的匠心与园主的个人意趣,是决定园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