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香 《神州》2012,(24):220
引进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明确为能力目标,采用"教、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有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琳 《神州》2012,(18):43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切实有效地贯彻"能力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引入项目教学思路,针对能力本位课程项目化设计的原则,提出了高职自动检测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国宏 《攀登》2006,25(2):87-88
权利本位理念,是人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它既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实质性要素,是社会文明演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和条件,是指导中国21世纪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权利本位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要以确认、保障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为逻辑起点,并以此来构建和完善各项制度及相应的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20多年来,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了许多进展,从强调“生活世界”到强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都有许多新见。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民俗学科与包括人类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民俗学本位问题日渐凸显。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作为民俗学研究本体的“传承”和作为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记忆”尤为重要。同时,民俗学既是传承之学,也是变动之学,符合这种学科本位的实践方法必须是能够解释生活与文化传承及嬗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非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各自环境中独立生成的,却呈现出集团本位的共同倾向,在法律观念和法律实践中,都压制个体意志和利益,强调社会和谐。两者在集团本位上各有特色,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传统非洲不存在成文法和国家本位,祖先崇拜及富宗教性。然而,无论中国还是非洲,在现代法治进程中都不能脱离和忽视传统法律文化,应积极汲取自身有益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非遗"生态。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遗产"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而中国"非遗"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决定了无法以此去实现学科内部的快速增长。学者们涉足其中的兼职心态,以及"非遗"主题下质与量不均衡的成果现状,也无法使之形成一个学科本位式的常态科研重心。学者们需具备超越"遗产观"的学术发展远景;坚持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田野作业,保持学术独立书写;向建设公众(应用)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方向努力;关注"非遗"保护场域下"传统再发明"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国策,在自上而下向乡土社会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接受、理解、应对与涵化。我们应从村落基层出发,自下而上地观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种种纠结与冲突,并特别关注如下层面的问题:消除对村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正视村落危机,注意培塑农民对其乡土社区的文化认同与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热情,使乡土社区焕发内在活力;重视城镇化自身对于乡村社会组织的引导与重建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家政府之于乡村社会应扮演一种"顺水推舟"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中国档案鉴定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档案室的归档阶段及档案鉴定理论研究苍白的这一实际,提出本原则的鉴定理论,探讨了本位原则的内涵、根据及运用标准,并呼吁对中国档案鉴定进行总结建立中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9.
史春风 《安徽史学》2010,(5):105-114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0.
郑晓婷 《神州》2012,(14):125-125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90年代得到推广,主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近来,这一理论在技校的教学改革中得到青睐,一股思潮风起云涌。它不仅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也将波及公共课的教学。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5年1月10日,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一十宣言”。它引起了一场“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激烈论战,长达半年之久。这场论争,是近代文化史上颇引人注目的事件,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一开头便耸人听闻地指出:“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12.
《心》是以细致的心理主义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无奈、孤独以及竭力寻觅"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漱石自身寻觅超越"自我"的一种具体的行为体现,是漱石获得"自我本位"论的实践之作。  相似文献   

13.
林亚 《神州》2011,(4X):59-60
在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才能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进行充分的探析、整改来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本文以就业为导,以能力为线的职业核心,通过对国贸专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市场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国贸专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大部制"改革方案成为一大看点。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国务院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换言之,中国政府"瘦身"了。如今这个世界讲究瘦,臃肿成为时弊。人要减肥,大体上是为了更健康。政府机构要"瘦身",则是为了实现低成本运行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和态度进行有机地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另一方面,就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共识:突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方向,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在试题中的渗透。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重视激发兴趣、解题训练以及良好师生关系培养这三方面的"小题"一定要"大做"。  相似文献   

16.
本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地方志岗位上的老同志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体会章。作深有感触地谈了续志指导思想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大胆地对志书功能“存史、资政、教化”的传统定位表示置疑,提出要从“官本位”走向“民本位”。  相似文献   

17.
李西建  陈策  李颖 《沧桑》2012,(5):118-120
德育方法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媒介和手段,关乎学校的教育效益和培养质量。德育的实效常常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德育方法必须践行学生本位的德育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一要强化学生主体,贯彻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二要弘扬开放意识,追求品德结构的知行统一;三要坚持德育理想,重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8.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初,陶希圣、萨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发表了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引起国内文化人士的强烈反响,由此而展开了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论战。这次论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很多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这次论战的基本问题作以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9.
何平 《中国钱币》2022,(3):33-43
<正>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货币与西方的分野,体现为西方金本位制度及其相应的信用货币的建立和完备,而中国属于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呈现出“有货币、无制度”的特征。货币制度的分野对当时中国带来的伤害,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特别是赔款和外债的增加,在甲午战争后突出起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朝野展开了热烈的货币本位之争。这里结合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金主币救国议》就本位之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喻国明 《华夏地理》2008,(5):146-147
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进入市场,中国的大众传播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