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这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使我们看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现在简单的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关于环渤海考古的课题。这个课题是苏秉琦先生一九八六年正式提出来的。苏先生在这时提出这个课题,是有它的背景的。苏先生关于区系类型的理论,他的学术理论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虽然正式提出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但可以上溯到1965年,即《考古学报》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这篇文章。七十年代初在河南干校时,就已有深思熟虑,同我们讲到要重视考古学的理论,讲到考古学文化问题,考古学分区问题。当时星期日陪先生搞考古调查,有时也开条探沟(当时尚未有《文物保护法》),先生边走就边讲这些问题。1986年苏先生提出环渤海考古课题,则是在提出区系类型理论以后,以它为指导,并在山东、辽  相似文献   

2.
从1983年苏秉琦先生亲赴辽西主持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学术座谈会起,到1987年他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苏先生曾连续4年到辽宁指导工作。在《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为庆祝苏先生考古五十五年编辑的专栏里,我曾以《苏秉琦先生与辽宁文物考古工作》为题,记录了先生那  相似文献   

3.
1984年12月14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琦先生在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受到千余与会者的欢迎。苏先生的讲话,对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经苏先生同意,特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4.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考古专业,聘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苏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承担考古教研室的重任达30年之久,培养出一支具有专长,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既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为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怀念苏公     
我与苏秉琦先生有近40年的师生交往。回忆他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热忱耐心的教诲及为考古学科发展不辞劳苦地思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催人奋进的力量!我于1957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二年被分配在该系57级考古班学习直至毕业。苏先生当时还担任考古教研室...  相似文献   

6.
《文物》2021,(3)
正苏秉琦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引领和指导着中国考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郭大顺师承苏秉琦,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得苏秉琦的指导。在日常的工作汇报、书信来往或聊天中,总是能从苏先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更多的思想火花,以致于他在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受苏先生影响颇深。他长期执着地学习苏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的系统观点:三部曲(古城—古国—方国)和三模式(原生型、次生型和续生型)。本书即收录郭大顺关于此方面的文章30余篇,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2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解放初期在四川作田野考古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曾是苏先生参与筹划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4届)的学员。我们这批曾在训练班接受田野考古启蒙教育的同志,每当出差北京时,都要去考古研究所向苏先生汇报四川考古工作情况。苏先生对人和蔼可亲,海人不倦,我们向他所请教的问题,他都无不全面而透澈的交待清楚。苏先生十分关心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就从事考古工作,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的六十余年考古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深,为中国考古学作出贡献的考古泰斗,也是一位执教育人、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旦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在北大学习期间乃至后来到湖北一I:作,都常常得到苏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一切都使我难以忘怀。此刻悼念先生辞世,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良师的…  相似文献   

9.
苏秉琦先生走了!他那慈祥、和蔼的音容笑貌,他那高大伟岸的身躯,他在考古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上的建树,他对地方尤其是四川考古事业、考古机构与专业人员的关怀与指导等等,时至今日仍然历历在目,回味无穷!苏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科、考古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的一生!《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说,苏秉琦先生“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光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  相似文献   

10.
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谢飞自我涉足考古学领域,苏先生已是声名显赫、小字辈不敢奢望接近的大学者。此即他正在实施他的伟大构思区系类型学说。后来,听说苏先生故里是河北高阳,与我老家相距咫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首次拜见苏先生我第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乘龙袅云,东翔仙去,白山黑水,风为之起,松辽渤碣,海为之涌,默哀、悼念、缅怀,从考古者心中发出。 苏先生有句名言:“山海关不是关”。1983年7月,先生率同一批考古学者出了“关”,先在喀左,后在朝阳,召开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就在此次会上,  相似文献   

12.
在笔者的案头上,摆着两部精美厚重的《酾江诗草》(上下册),这是原梧州市卫生学校党支部书记苏宠惠先生送给我的。苏先生为什么送这部苏宗经著的诗集给笔者呢?说起来有一段因缘。2005年笔者赴玉林参加一个由文化时空研究会召开的研讨会,会后,参加会议的苏先生悉知笔者在广西图书馆工作,又都是玉林老乡,便主动找我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安金槐先生是我敬重的著名考古学家.先生长我16岁,是我的前辈师长,又是我学业上的朋友. 安先生于1950年进入河南省文管会,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2年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进行深造.我195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考古,上学期间,邹衡先生...  相似文献   

14.
考古老前辈苏秉琦先生不幸辞世的恶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缅怀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类型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和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早在60年代初,我刚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之时,就开始聆听先生的诸多教诲。先生的话,往往给人以珍贵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先生的“宝鸡斗鸡台”、“洛阳中山路”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生特有的摸陶片本领,使我们感到神秘,又使我们领会到一种科学而执着的精神。在我已渡过的三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衡先生,是我国夏商周三代考古著名的专家,我曾经久闻先生的大名,但是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76年。这年春季三月份开始,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和陕西省、宝鸡市文博单位组成的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岐山与扶风两县交界的周原遗址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岐山凤雏、扶风召陈两大西周建筑群基址。当时我在扶风召陈大型建筑基址群工地参加发掘工作。当年秋季预防地震期间,邹衡先生到周原考古工地考察。由于当时沟东区(扶风县)的考古队全体人员都住在召陈村外场院里、  相似文献   

16.
张在明 《文博》2008,(1):89-96
突然袭击,没有准备.因为有荣大为先生的一句话,我才把这个事接了下来.他的这句话就是:"你随便讲." 一、文物考古是不是科学?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5日,将迎来张忠培先生八十华诞,祝先生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11958年以来先生出版了考古报告、论文集等17部,论文、序跋、纪念和评价考古学家的文章近二百六十篇,可谓著作等身。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人所共知,另外还有一个是其他考古学家难以企及的标志,这就是先生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紧密相连。人们一提起他,首先想到培养出许多位优秀毕业生的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一提起吉林大学考古专业,首先想到的是以严厉要求学生而闻名使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迅速崛起的他。  相似文献   

18.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下放。他在十分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还念念不忘我国的考古事业,竟然以“业余考古”者的身份,从事田野考古调查,为豫南考古提出了一些极为重要的新课题。这种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值得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根据苏先生提供的线索,进一步调查发掘研究,弄清豫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南方文物》2014,(3):11-17
<正>能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981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我们班共有18个人,包括15个男生和3个女生。当时张忠培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林沄先生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才慢慢知道,他们原来是那么有名的教授。其他老师私下里都称张先生为张大帅,或者大帅,意思是可与张作霖媲美的东北王。张先生开创了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现在成为考古系。听张先生说当时东北考古是空白,想要开辟那里的考古事业,所以才到了吉林大学。张先生给我们班上两门课,一  相似文献   

20.
苏秉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值苏秉琦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一组文章,以表达文物考古界对苏秉琦教授的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苏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