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敏 《文物世界》2014,(1):76-78,52
春秋晚期的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历经2500年的埋藏,本身已有腐朽;由于易地保护,马骨被切割,损伤十分严重;多次搬迁,造成箱内切块严重开裂破碎;后又长期裸露存放,造成马骨严重风化。对马骨骨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观察检测、置换和轻化切块底土、隔绝地面水气、修补切割缝、修复马骨、整体作防风化处理是我们马骨科技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赵卿墓车马坑发掘出土后存放于太原市双塔寺文物库房内并进行了修复。赵卿墓车马坑作为太原博物馆的主要展品,于2014年搬迁至太原博物馆。搬迁过程采用了分块搬迁的方式,部分切割缝处的马骨,用棉纸包裹后进行搬迁。由于运输过程的颠簸以及采用分割搬迁的方式,搬迁后的车马坑文物,搬迁块之间存在缝隙、车体文物出现裂缝、棉纸包裹的马骨文物未复位、马骨文物支撑土局部酥松,难以达到陈列展示的效果。在对车马坑文物现状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搬迁后的车马坑文物进行了修复。  相似文献   

3.
晋乎?卫乎?——琉璃阁大墓的国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琉璃阁大墓的时代、国属与墓主身份,学术界存在分歧,本文在详细把握琉璃阁大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吴越式青铜剑、带钩和青铜鎛在中原地区大墓中出现与存在的规律,推断琉璃阁大墓时代主要应属春秋晚期.进而依文献记载,认为在春秋晚期辉县一带属晋之范氏,而不属卫.由墓葬规模与方向,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以及车马坑的具体状况等,比照其他已知高级贵族墓的相关情况,确定琉璃阁大墓墓主,至少有两位是晋卿范子.  相似文献   

4.
熊家冢土遗址保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熊家冢墓地的概况以及地质、土壤状况,分析了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殉葬墓和车马坑的综合保护,实现了防止殉葬墓坑、车马坑的崩裂、垮塌和各类遗迹的开裂、塌陷。熊家冢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我国南方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周沣西车马坑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县沣河西岸张家坡,它是于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并进行发掘。该座是发掘后保护的一座,为长方形坑,内有两车六马和一个殉人,距地面深约两米。马、车及马车饰基本完好,殉人压在南边的车箱底下,仅在车左侧露出一只脚趾骨。为了保护车马坑,能让人们参观了解西周社会面貌、认识历史,发掘了此车马坑并加以保护。由于天长日久,与空气接触,马骨严重腐蚀,车土型受损,若不采取保护措施,会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的木质古车历经2500年的埋藏已完全腐朽置换成土质古车.土质古车与车马坑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土壤及其强度,科学把握人工增加的强度,选择理想的保护材料,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不改变土壤颜色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坑土强度和最大限度地裸露展示古车外貌,让其活化,易于搬动,并修复由于切割搬迁对车体和切块造成的伤残是此项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于1992~2001年经过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晋侯夫妇墓9组19座,每组晋侯夫妇墓均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一号车马坑属晋侯苏墓,是该墓地最大的一座车马坑。自1992年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一号车马坑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发掘,该坑东部葬马,西部葬车。马坑中至少有105匹马,车坑中有48辆车。该车马坑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车辆均为整车放入,车舆的种类多样,对于研究西周时期马车的种类、形制、结构与埋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管会联合发掘了太原南郊金胜村第251号春秋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总数达3000余件。其中有青铜礼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生活用具和玉器等;墓室东北有附葬的车马坑,车16辆、马44匹。1992年春,我们在对此墓出土器物进行整理、修复工作中,于墓主人内棺附近出土的一件铜戈(编号658)上发现了铭文。此戈  相似文献   

9.
《文物》1993年第12期上报道,在湖北宜城罗岗发掘了一座大型车马坑①。该车马坑位于东周时期楚国的重要城址──楚皇城东南,距楚皇城约6.5公里,是目前在楚国中心区域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也是迄今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楚国车马坑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楚国的车马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遗憾的是,由于该车马坑位于居民聚集区,客观上无法进一步探掘主墓,因而车马坑的面世也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疑问:车马坑是何年代的?车马坑的主墓墓主是谁?位居何等级?车马坑与楚皇城有何关系?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正>1990~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楚国贵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位于墓地中间的9号墓形制最大,虽经被盗,仍出土有2072件文物,从残存的随葬品和附属的车马坑来看,该墓等级最高,应是这个墓群的主墓。从墓葬的形制、规模、随葬品及祔葬有车马坑的情况看,墓主应是春秋晚期的楚国男性贵族。(河南省  相似文献   

11.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2.
In China, there are places that are rich in gem‐quality turquoise resources, including 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the nearby Baihe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many ancient mining sites, although the mining history remains a mystery.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al data from reference samples of known deposits, a comparison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s of archaeological turquoise may help with determination of artefact prove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new evidence of provenance‐tracking of turquoise in this area, obtained from geochemical analyses using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of 22 turquois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ock samples from six ancient mines and thre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 archaeological turquoises from the tomb of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580–560 bc )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6–221 bc ) in Hubei Province were made of raw material from 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the nearby Baihe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Correction added on 29 October 2014, after first online publication: In the preceding sentence, the correct dates for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ve been added]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0至5月19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博物馆对京山县坪坝镇苏家垄墓地进行了实地踏勘和抢救性发掘,清理残墓一座,出土西周末至春秋初年的曾国青铜器和陶器9件。此墓的发掘更进一步证明了1966年7月出土97件曾国青铜器的地点为墓葬。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陶吴社区清理了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大型土墩墓。墩内发现2座小型土墩,发掘了3座墓葬,还发现有沟槽、柱坑、祭台、封门和类似门槛的遗迹及6座器物坑,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此次发掘的土墩墓规模巨大、遗迹和遗物丰富,推测墓主应是具有较高地位的贵族。  相似文献   

15.
江苏句容下蜀中心山土墩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句容中心山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土墩墓,发现祭祀器物群1处、墓葬1座和房址1座。器物群器物出土时破碎严重,属有意识打碎。墓葬堆土成坑。房址位于墓葬下方,主体由基槽和基槽内柱洞组成,为截面呈人字形的两面坡式建筑,有长方形过道,其与墓葬及祭祀器物群的位置关系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于2006~2008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主要由封土堆、白土垫层、墓坑和墓道、墓底埋葬等部分构成。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以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几何印纹陶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400多件。另有已腐朽的大量漆木器和2000多件"土偶"。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和形制,此墓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时期特征,在出土的铜器上还发现有铭文,推断此墓葬的主要是春秋时期钟离君"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先秦时期青铜器中四类无法按分块陶范铸造工艺解释的纹饰或附件——器物通体饰难于整体脱范的纹饰,纹饰凹槽内宽外窄,形成倒勾纹饰,纹饰边缘上翘,形成翻边的纹饰以及无范线绞股绳索状附件进行了技术分析或模拟试验,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焚失法铸造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技术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器例”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华夏考古》2007,(2):98-101
本文在对古代彭国的有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考古资料,对古代彭人的迁徙路线、春秋彭国的地望、彭国与楚国和古代中国的关系、彭国的灭亡等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彭人最早居住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后来逐渐迁至湖北省境内,并在春秋早期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许灵公墓出土编钟,探讨了许灵公墓编钟音乐文化深受中原音乐文化与楚音乐文化影响而具有二者兼容特征的音乐文化现象,指出此套青铜编钟是南北文化交融积淀的具体体现,对研究我国先秦编钟与其所涵盖的礼乐文化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对春秋时期青铜编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因对“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是先秦失蜡法工艺制作”这一论断存有质疑,故通过实验考古的手段,用泥范制作工艺对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进行了复原,实验证明用6块组合外范和1块芯范即可浇铸出此饰件.关键是要在芯范上设计出可让铜水流到透空纹饰处的通道,而正是这些通道使浇铸后的饰件上形成了连接把手和透空纹饰的铜梗,这些铜梗是铸造透空纹饰的技术产物。泥范铸造实验成功铸出了徐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且其具有原器物的工艺特征,从而也说明了此饰件乃泥范铸造工艺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