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川出土唐代鎏金铜造像洛川县博物馆于1981年从本县槐柏乡杨候村征集回一组窖藏鎏金铜造像48尊,其中各类佛像12尊,菩萨像34尊,罗像1尊,天王力土像1尊。这组造像工艺精美,体态轻盈而丰满。过去曾作过消息报道,现摘要作以介绍。一、佛造像编号02通高6...  相似文献   

2.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3.
1985年,在赵县王西章乡西纪毫村北出土了两件鎏金铜质造像。出土造像的地点为一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土丘,地表有少许绳纹红泥质陶片和碎瓷器片等。铜造像现藏赵县物保护管理所。  相似文献   

4.
1986年9月河北省宽城县大石柱子乡村民石宝清在打石条场内挖到3件北魏铜造像,现分别介绍如下。1.太和十二年(488年)张玄姬造像(图一)菩萨像。通高11.3、像高5.3厘米。头戴宝冠,身穿圆领通肩袈裟,右手手心向内置于胸前,左手下垂握一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身后为舟形火焰纹背光。莲台下为四足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安西郊桃园地区,即原西安民用飞机场跑道北侧,基建时发现一批鎏金铜造像,后经考查得知出土物原在坑内,坑直径达1米左右。铜造像距地面1米多深散乱堆放。遗物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经整理,将选部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刘双智 《文博》2002,(2):75-76
1993年5月20(即农历四月初八日)。长武县昭仁镇东关村村民崔天发修庄基挖土时,在距地表80厘米处,发现一批铜质造像,造像和泥土、炉灰、废铜渣混在一起。县博物馆得知后随即赶到现场调查清理,参加清理者有刘双智、李拴昌、崔天发等。共计清理出造像39件,其中有佛像12件;菩萨像26件;武士像1件;造像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7.
1977年北京市延庆县宗家营村社员耕地时,在距地表约30厘米的耕土层偶然发现了一躯铜造像,估计是早年埋藏的传世品。该造像为正面高浮雕释迦牟尼说法像,铜质、鎏金。锈蚀不多,表面光亮,除部分文字被戳损和背光丢失外,通体完好(图一)。像高19厘米,顶有髪髻,头部微向前倾,眼睑下垂,前额饱满,鼻高且直,大耳垂肩,  相似文献   

8.
<正>一河北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河北省历年出土的北朝隋唐时期石刻造像集中在河北中南部,以保定曲阳修德寺遗址、邢台南宫后底阁遗址、邯郸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三处最为著称,此外石家庄灵寿幽居寺塔内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造像亦是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图一)。这四处出土石刻造像,纪年明确、时代连续、工艺精湛、数量众多,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受河间市文物保管所之托,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其馆藏的一批唐代铜鎏金佛造像及底座进行了保护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修复工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根据病害的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器物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有效地阻止或延缓了这批文物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10.
1985年2月,邛崃县东安乡蜚虹村,在修建酒厂的施工中,发现了一个由铜盖扣着的双耳鼓腹黑陶罐。从这个罐里清理出鎏金铜造像12尊。出土时绿锈严重,铜盖锈蚀一触即碎。对造像做了化学处理后,大部清晰可辨。这批造像大小不等,姿态各异。造像最高的19厘米,最小的8.5厘米。现将十二尊造像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工朝,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正如宋代学家苏东坡所说:“君了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而唐代的青铜佛教造像,就是这枝娇艳的奇葩。唐代青铜佛教造像不仅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台所创新,在铸造技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精美铜佛像,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时代上以明清为主。它们是了解湖南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与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选取部分精美明代鎏金铜造像加以介绍,兼谈金铜佛像的收藏与鉴定。1.明代鎏金释迦牟尼说法铜像,通高27厘米,表现佛祖45岁正式说法传教的形象。这种造像单独出现即可定名为释迦说法像,如分置于成道像两侧同时供养,则是代表三世佛中的迦叶佛和弥勒佛。此尊铜像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身披袈  相似文献   

13.
唐代玉华宫遗址发现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四日,宜君马坊村村民在新建庄基取土时,距地表一米处发现两件鎏金铜观世音造像,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鎏金铜像座两件,敛口灰陶罐一件及大量的方砖、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构件。铜川市博物馆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确认该处为唐代的建筑遗址。现将出土的鎏金铜造像等介绍如下。鎏金铜观世音坐像通高12.9厘米,通体鎏金。坐姿,面方圆,头戴高宝冠,宝缯披至肩部,颈系联珠纹璎珞,腕戴钏环;细腰、  相似文献   

14.
阜新于寺镇出土鎏金铜佛1992年7月4日,阜新县于寺镇下窑屯村民在盖烟房挖土过程中,距地表1.5米左右探处发现察金铜佛。经有关专家鉴定,无论从造型、铸造技巧以及雕塑艺术,可堪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尊佛像为半裸体鎏金立佛像。佛像身高23厘米,重量2...  相似文献   

15.
去年十月,庄浪县南坪乡一村民手持一尊铜鎏金佛像来博物馆要求鉴定,声称在取土时发现的,共二件。我们问明情况后,及时将这批物征收入库,经鉴定属唐代铜鎏金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2月和1986年7月,旬阳县长沙乡农民华荣志先后献送出土鎏金铜造像六件(封三:7)、须弥座足床一件(残)、“乾元重宝”铜钱二枚。经笔者实地调查,发现为一窖藏。窖藏位于小棕溪(汉江南岸支流,长约15公里)沟垴半坡上,离地面约50厘米,是1983年秋季,因阴雨连绵造成局部滑坡而暴露出的。器物系直接入土窑藏,未  相似文献   

17.
佛塔源于印度,因用于藏舍利而被神化,受到佛教信徒的虔诚礼拜,多于其外刻浮雕。大塔一般露天建造,称露塔,小塔则在庙内供奉,称堂塔或塔庙。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小型石刻佛塔。  相似文献   

18.
王一名 《丝绸之路》2009,(22):28-29
咸阳古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古渡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文物,为人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丝绸之路也称为佛教之路,咸阳古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隋唐佛像为研究当时佛教文化活动以及中原和西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冬,在临潼县唐华清宫的昭阳门外(骊山第二峰老母殿),距地表约三米多深处,发现隋代带铭鎏金铜佛一躯,铜镜两面。可惜铜镜已散失,铜佛现由临潼县博物馆收藏。佛为站姿。通高10.7厘米,佛体高5.8厘米,莲瓣束腰须弥座高1.4厘米,足床高3.5厘米.宽4.2厘米(图一)。佛作球状高髻,头披佛巾(类似近代披风),垂于肩下。面稍瘦削,眼微闭,抿唇。手姿为两掌面前,左手取手指下向,右手取手指上向,作受礼状。  相似文献   

20.
1986年3月,安康县吉河区晏坝乡中河村村民王生洲在中河南二里许的半山坡(俗称毛狗洞)打火粪、挖石坎时,发现铜质鎏金佛像一尊。据云铜像出土时仅距地表约30公分,铜像倒竖,座下长有一山苔。地区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奔赴铜像所出土的村舍进行了考察。此鎏金铜佛像重0.3公斤,通高13.5厘米,梯形方足床,中镂空。宽4.6厘米,高4.1厘米。佛像赤足盘趺座上,面容端庄丰腴,眉目清秀,头有螺髻,敞领袒胸,袈裟垂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