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苗瑾 《文史月刊》2003,(3):50-50
我喜读史籍,尤以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为最。近期看了据史创作的电视剧《解放云南》,感触颇深:既为剧中人物沈醉最终选择了光明而感到欣慰;又使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沈醉与我交往的一段情缘……打开封存的记忆,将时光追溯到1984年7月初。我当时在县委通讯组供职,在报纸上偶尔读到一则书讯:沈醉先生的回忆录《我这三十年》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啊,沈醉,不就是那个原国民党军统局的大特务吗?……这可是个国人皆知、罪孽深重且又有功于革命的“两重性”人物。他前半生追随蒋介石、戴笠,铁心反共、屠杀革命;后半生则在…  相似文献   

2.
还是那么爽朗,还是那么健谈,握起手来还是那么有力,使你难以相信,站在面前的是位79岁高龄的老人。 “沈老伯,你身体还是那么硬朗。” “是呀,海外一些者朋友见到我时总问,你在共产党领导下受压抑,怎么精神还这么好?我总是回答他们,我79岁了,背不驼、腰不弯,象受压抑的样吗?” 每天准9 时入寝,早5 点起床,散步、洗冷水浴,不抽烟、不喝酒(用沈老的话说:“我的名字已经醉了,哪还容得滴酒!”)除了垂钓无其他嗜好。这就是日常的沈醉。 牢记周公教诲 力行对民益事 话题从沈醉与江泽民总书记一张照片引起。在1991年元旦茶话会上,江泽民见到沈醉,很…  相似文献   

3.
一、他不像“严醉”香港《新晚报》1981年1月6日第一版第一条位置上,一则大红套色标题瞬时轰动香港——前军统大员、《戴笠秘史》作者沈醉将军偕女抵港小住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  相似文献   

4.
因为文史工作关系,笔者与原湖南中统特务组长刘俊德交往颇多,从他言谈中得知刘老与沈醉虽各属一“统”,但他们因是老乡,私人交情较深,他俩在特赦后,相互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沈醉意欲毒死毛人凤就是其中之一。原来,毛人凤为人心狠手辣,狡诈多疑。1948年秋的一天,毛人凤正与一风流女子亲昵,恰好被沈醉撞见,从此总以为沈醉与他过不去,处处设防。1949年5月毛人凤随蒋介石逃离大陆时,有意将沈醉以云南专区保安专员的名义(实是军统云南站站长)安排在云南省主席卢汉身边,要他密切监视卢汉的行动。此时,全国解放浪潮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5.
1984年,我在湖南省政协秘书处担任副处长。适值沈醉回湘探亲,按照组织的安排,由我负责全程陪同。在陪同沈醉的16天里,我听他讲了很多过去的事。现就记忆所及,写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1984年,我在湖南省政协秘书处担任副处长。适值沈醉回湘探亲,按照组织的安排,由我负责全程陪同。在陪同沈醉的16天里,我听他讲了很多过去的事。现就记忆所及,写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俊德 《文史月刊》2009,(6):40-42
知情人都清楚,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一直不和,明争暗斗,水火不容。但军统昆明工作站站长沈醉和我这个中统湖南组组长既是老乡又是同学,关系甚好,交情极深,我们两人无话不谈。  相似文献   

8.
家父劳健白(字远融)从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后,即进入军统局工作,与沈醉先生交往笃深,他们有八拜金兰,用沈醉先生的话说:“……我与你父情同手足。”抗日战争时期,军统局内迁至当时的陪都──四川重庆,以缫丝厂一带作大本营,我家则住在沙坪坝。沈醉先生时常来家,当时我还小,仅三、四岁,沈先生一来,就得将我抱在怀中,又是逗、又是哄,我只知道这是父亲的兄弟,我得喊叔叔。谁又知道他就是后来在《红岩》一书中所描写的“杀人不眨眼”的军统头目之一的“严醉”。在我六岁时,父亲奉调至四川宜宾,并于次年再次奉调北上去了东北。至…  相似文献   

9.
沈美娟 《纵横》2009,(8):13-17
1979年5月,全国政协为了给家父——沈醉落实统战政策,把我全家从内蒙古调回了北京。当时,政协的文史资料整理工作刚刚恢复,大批被封存了13年的文稿需要清查、整理、誊写。我刚调回北京不久,就非常幸运地被安排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得知这一安排之后,我简直是喜出望外。因为“文革”前,我还在上中学时,就已经对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及深远的意义了解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项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自己后半生都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11.
柯云 《文史精华》2002,(10):40-41
因为文史工作关系,笔者与原湖南国民党“中统”特务组长刘俊德交往颇多,从闲谈中得知刘老与沈醉虽各属一“统”,但因是老乡,私人交情较深,他俩在特赦后,相互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沈醉意欲用毒药毒死毛人凤就是其中之一。刘老是慈利县第一届政协委员,现为湘西近现代文史资料撰稿员。  相似文献   

12.
正沈醉,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统高官,在军统的地位仅次于戴笠与毛人凤。他精明能干,会武功,身手敏捷,效忠戴笠,深得其信任。从18岁参加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特务处开始,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28岁就当上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军统"四大金刚"。又与徐远举、周养浩三人被称为戴笠的军统"三剑客"。戴笠死后,沈醉卷入军统的内部党魁之争,后被继任者毛人凤"发配"云南边  相似文献   

13.
父亲沈醉去世已经多年了。无论我在内心深处如何痛苦地呼唤,再也不可能见到他的音容笑貌,父亲再也不可能像前两次那样奇迹般地“死”而复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了。在他漫长而又短暂的82个春秋里,经历了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经历了那么多的惊涛骇浪,承受了那么多荣辱褒贬、悲欢离合……他是真的累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就撒手而去,把我这个与他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女儿,推进了不知所措的痛苦深渊。  相似文献   

14.
一 1980年春天,丁玲在北京协和医院作了乳腺癌的切除手术。夏天,她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庐山疗养。这时候,我为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教学学术讨论会,也上了庐山。她知道我要上庐山,便让女儿和女婿托我把家里九寸黑白电视机捎去。送去电视机的时候,我告诉她:“我的同学当中有人读了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你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重印前言》,很有意见,说你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要强调自己对毛主席的那种感情,如说这本小说也是为他老人家写的呀,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怀着战士冲锋时的那种感情,喊着‘为了毛主席,冲啊!’等等。人家…  相似文献   

15.
丁玲家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出生地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作家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第一次开启了作家的心智,传输给他们最基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最初的兴趣、爱好,初步铸造了他们的性格和灵魂。丁玲便是在湖湘这片沃土上发芽、伸枝、展叶,并在日后终于成长为一个著名大作家的。  相似文献   

16.
这时延安各机关已经开始了学习整风……第二个发言是贺龙同志。我一向喜欢他……因此当他说:“我们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的总司令……”我还望着他笑,满心想他误会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7.
草央 《文史春秋》2008,(6):27-32
1948年5月,当了8年军统局和保密局总务处处长的沈醉,被毛人凤“充军”到了云南,担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究其原因,还得从保密局的一场内讧说起。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爱     
麦群忠 《文史春秋》2005,(10):51-56
丁玲是继鲁迅之后,和茅盾、巴金、老舍一起在现代学创作上开辟新路的重要女作家。丁玲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女作家,除了她的优秀作品,以及为祖国解放而战的奋斗精神和在逆境中仍保持着不忘人民、执着信仰、不懈奋进外,她那敢于冲破传统、敢于爱的罗曼蒂克精神也不同凡响。她与胡也频、与冯雪峰、与陈明迥然不同的爱情,折射出这位杰出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丁玲一生,有近一半时间都在"辩诬":为她的历史问题,为她的"反党小集团"问题,为她的"右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被错批错划的作家都陆续获得了新生,可是丁玲的所谓"历史问题"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周扬说,丁玲历史上的"疑点"可以排除,"污点"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丁玲艰辛曲折的一生中,宋庆龄曾3次资助她。1936年9月,丁玲在中共的营救下从南京国民党特务魔掌中选出,准备去陕北,当时身无分,处境非常艰难。宋庆龄得悉后,通过冯雪峰送去350块大洋作路费,使丁玲得以顺利到达陕北。后来,丁玲在《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中写道:“面对这350元,我心里感到灼热、温暖,孙夫人赠我的350元,所代表的对我政治上的信任是千万两黄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