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反贫困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政策、实践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的状况和发生的原因,跟踪研究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注重用国际减贫理论分析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措施,用中国减贫实践验证国际减贫理论的有效性,总结中国减贫经验为世界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在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整体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之际,梳理国外学者对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研究,对于国内学界全面准确地总结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贵州贫困困境概述贵州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然近三十年来,贵州省贫困状况较过去有很大改善,但目前仍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导致贵州地区贫困和制约贵州地区脱贫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恶劣,不利于生产发展,脱贫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高;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不健全,扶贫资金缺口大,资金利用效率低;教育水平落后,且存在教育致贫现象。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极低、教育质量低下、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边缘劣势地位,使得贵州贫困地区形成一个闭合性的“贫困困境”,因而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现象极具顽固性。截至2011年,按照国家调整后的贫困划分标准,贵州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33%,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4%。  相似文献   

3.
对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维秀 《攀登》2006,25(4):168-169
贫困地区图书馆对图书事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馆员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贫困地区要摆脱内隐性贫困,就必须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强化图书馆建设。通过加强宏观管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信息网络”等举措,提高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馆际合作,资源共享,从而消除内隐性贫困。  相似文献   

4.
田源 《攀登》2001,20(4):68-70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从青海农村实际出发,对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扼要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鲁临琴 《攀登》2000,(1):67-69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有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速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青海省农业产业化问题谈点看法。青海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有关情况表明,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外,还与缺乏足够的生产要素注入,贫困农户缺乏有效带动,市场观念淡薄有关。同样,青海的农业发展在受高寒缺水、土地贫…  相似文献   

6.
我国贫困地区占全国总面积1/3以上,加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的形成原因,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跨世纪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县域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的地理识别,是区域扶贫政策精准、有效实施的前提。以经济指标衡量河南省县域相对贫困程度,并借助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区位交通、历史基础4类变量16个影响因子对区域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县域多分布在豫西和豫东南,且区域内存在部分潜在贫困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居民储蓄水平、气温、湿度、到最近城市的距离、国道道路密度、期初经济水平7个因子对县域贫困程度影响显著。地区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减贫效应时,也应重视自然因素的致贫效应,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青海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由此形成的贫困已成为青海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省现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0个;省、区重点扶持贫困县11个,贫困人口83万,占全省农牧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在农业区。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现有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分析贫困的现状,探讨贫困的原因,对于认识青海贫困问题,寻求摆脱贫困的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扶贫战略的确立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战略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实现了由“输血”、“造血”到“树人”的战略转变。所谓“输血”式扶贫,即政府以财政补贴或投资的方式将扶贫资金调拨给贫困地区,或直接向贫困地区送粮、送衣物,以缓解贫困。这对于那些特殊的贫困地区和特殊人口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输血”式的扶贫显然是救济式扶贫,并且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受援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况,这种扶贫方式并没有形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反而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依赖行为。自1985年以后,开始推行帮助贫困地区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中国贫困地区交通落后的实质在于交通的结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由此产生出对经济发展的X-负效应。具体体现在对商品流通的抑制,对生产发展的阻碍以及对贫困的诱发等三个方面。交通缺陷成因主要来自于外部,包括地理环境、生产布局时序、经济发展程度,资金供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运用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是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因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数据(2008和2013年),基于划分的中心城区和外围县市共2839个空间单元,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空间的新格局,并构建多层回归模型分析贫困影响因素。2013年,以区县为单元的贫困分布自东往西递增,呈现"中心—外围"格局。2008—2013年,全国层面的中心城区贫困集聚度有所下降,外围县市有所上升;区域层面的"中心—外围"贫困增长东西分异,东部大城市的中心贫困增长率普遍高于外围,而西部大城市则相反。模型显示,劳动力市场是影响中心城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外围县市的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中国的贫困地理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城乡统筹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接壤区反贫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接壤区是西部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2000年末仍有50余万人口未能脱贫。文章在分析本区贫困问题现状基础上,提出未来反贫困的主要途经是:转移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区人口数量;加快交通建设,提高贫困区与外界的空间可达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特色经济;加速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并相应提出新世纪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对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放弃粮食自给;赋予地方政府对大型矿藏资源的较大支配权。  相似文献   

14.
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奇山异水 ,同时也造就了贫困。通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 ,贵州扶贫工作成绩斐然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在老天爷的帮忙下 ,面上低标准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 ,对扶贫攻坚的成果我们不宜估计过高 ,贫困地区贫困的程度仍然很深 ,造成贫困的一些基本因素依然存在。这其中 ,特别让人忧心的 ,就是隐藏在生活贫困后面的文化知识及精神上的贫困。笔者最近在“两山”(麻山、瑶山)贫困地区的调查中 ,所见所闻 ,对此感触颇深。在“两山” ,听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是两个话题 :一是感谢党的扶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学研究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综合社会现象。物质匮乏、经济条件低劣是贫困的外在表现,而以人口素质低下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文化贫困则是一种隐性的、深层次的贫困。因此,消除贫困现象,不能囿于经济与物质的目标,应更加注重精神与文化的提升。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根本,只有积极实施教育扶贫战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有效地消除贫困。本文拟从教育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出发,试图对青海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贫…  相似文献   

16.
罗菊芳 《攀登》2010,29(1):83-87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和新的伟大革命。实践证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的实践中寻找到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此,梳理、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索和研究其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海斌 《神州》2020,(5):287-287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地方性政府发展精神文明并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漫长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乏出现一些问题,制约发展的脚步。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状以及发展思路展开探究,以分析现状出现的成因与探索先进发展思路为切入点,为我国贫困地区图书馆更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吴倩  王朋 《神州》2011,(1X):3-4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对于减灾防灾也应提升到一个事关政治大局的层面来认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方面的研究,既在理论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在实践方面也存在欠缺,必须构建农村起的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转变观念,注重构建农村减灾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以系统论的思路为指导、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减灾防灾教育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村地区减灾教育与减灾意识培养体系,解决减灾防灾这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部贫困地区博物馆受经济基础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尚处于停滞不前的窘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是墨守成规,还是拓宽思路,摆脱困境,这直接关系着贫困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前途。笔者就贫困地区基层博物馆现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走博物馆文物资源整合之路,不失为贫困地区博物馆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经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这将对农村要素的转移、结构转换和功能迭代产生重大影响.村庄规划创新是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对区域规划具有重大影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城乡一体化,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创新发展对现有城乡格局的影响,梳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思路.本文将从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