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虎属大型猫科动物,《说文解字》中称:"虎,山兽之君也。"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虎文化也应用而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虎纹饰,多见于鼎、尊、钺、戈、卣等器物之上。战国至秦汉出现专门调兵遣将的铜虎符,形为两半,上有铭文,一半中央掌握,一半给予地方,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宋代将显出虎纹斑的瓷碗称为虎斑,是茶盏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纷繁扰攘的辛丑年渐进尾声,企盼安宁平定的壬寅年即将到来。寅,在十二属相里为虎。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虎为吉兽,尤以白虎为尊,其五行方位在西,主兵与刑,但也有驱凶辟邪之效,故自古以来有把器具塑成虎形,以祈平安。虎在民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国民间传说里,虎是具有大威能的神物,因其长相凶恶,极具威慑力,人们认为虎能驱除邪祟,护佑世人,也有人相信虎能驱除火灾、失窃等灾祸。  相似文献   

3.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长,寓意着吉祥平安,是活力与荣耀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高林密,野兽经常出没,虎就作为力量的象征而被广泛崇拜。从出土文物来看,对虎崇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及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这些纹饰有诸多虎的形象存在。此外,虎的形象被当做礼器用以祭祀;被当做兵器的装饰用以象征勇猛和权力;被用做调兵遣将的兵符——"虎符"。  相似文献   

4.
刘晓晨 《收藏家》2022,(1):3-10
<正>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为当时高等图腾,也是先民辟邪禳灾的吉祥物。虎形象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显著的地位,象征雄伟、强盛、权威、生机与活力。虎文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虎是最早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看,以虎为图腾的崇拜最早盛行于我国原始社会,许多氏族和部落把虎视为自己的祖先、亲族或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在《史记·玉帝本纪》中便有记载以虎作为自己氏族和部落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马宏光 《神州》2012,(1):54-58
往往,眼皮子底下的、须臾不可离的、看似极为普通的一种物或论(方法),是最珍贵的,就如同空气、阳光、水。是什么啊?度。它小到一个字,大到无限。想想,谁能够离得开呢?可又有谁真正重视过它呢?就像苹果树下的牛顿,终于,有一个人,一个叫李云飞(笔名度知)的人,清醒地看到了它的价值,并将此命题引进学术殿堂,推进和发展到度学,并传播普及开来……一缕阳光照进来,周遭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7.
云南的佤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身背长刀、肩挎火枪的佤族汉子,其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严酷的生存环境,陶冶出佤族人异常强悍、奔放的民族性格;由于打猎富于冒险性,往往需要结伴活动,所以,佤族人又极富团结友爱精神。从古到今整个佤族人民都遵守着“上山打猎,见者有份”这一古规。不但参与打猎的人无论你是否打到猎物,只要打到了猎物都是人均一份,即使是路人碰上了,也要分给一份。他们对各种动物的习性了如指掌,每次狩猎,都能满载而归,有时还能猎到老虎。佤族人认为虎是兽中之王,是神派来的使者,故每当猎到老虎,佤族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门从日军有着“荣誉师团”称号的南浦旅团小林中队手里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面对这庞然大物,知情者无不为王必成将军当年率领的新四军十六旅“老虎团”和浙皖边抗战群众的勇敢、智慧而自豪。  相似文献   

9.
张瑜 《旅游纵览》2010,(8):68-69
<正>虎,百兽之王,体型最大、家域最广的虎亚种,额上长有斑斓"王"字纹的东北虎,则是"王中之王"。根据公开资料,目前中国野生东北虎一共不到20只。中国东北的边境小城珲春是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生肖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记录时间,特别是记载人出生的年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一批批以东北籍为主的“东北虎”犯罪团伙的纷纷南下,中原大地、大江南北的千里铁道线上盗案迭起。他们或窃人钱财、或持刀伤人,甚至于在关押中脱逃后,又将带走的手铐用信封寄回公安机关,肆无忌惮,嚣张一时。那么,“东北虎”为什么专在列车上盗窃?作案时的心态是什么?应如何针对其犯罪规律进行有效的防范呢? 这里我们选摘了郑州铁路中级法院孙喜平同志的文章,作者利用法官的身份,与在押的“东北虎”进行了一次对话,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整理成文。希望并相信人们读后会有所警醒。  相似文献   

12.
40年前,贵阳市乌当区羊昌及附近几个公社,老虎伤人的事时有发生,搞得人心惶惶。1961年,17岁刚毕业分到羊昌卫生院工作的我,第一次分管的住院病人,就是被老虎咬伤的两个人。记得给他们治疗时,一边给他们清洗化脓的伤口,一边听他们心有余悸地讲述被老虎咬以及乡亲们赶来相救的情景,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谈虎变色”。  相似文献   

13.
贵州高原的“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这种凶猛健壮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贵州高原的“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黔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生物化石中的“袁文化”通俗地讲,石化了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叫“化石”。贵州是个盛产化石的省份,有‘论石大省”之美誉。贵州古代是大海,海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贵州变成了高原,山上繁衍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这些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则于自然作用,保存在…  相似文献   

14.
续释“寻”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文字学领域中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兰先生早在1939年即将其释为“寻”字。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诸多甲骨卜辞,进一步论证了“寻”字在文献中有不同训义,在甲骨文中则主要为训“重”、训“用”、训“就”三义。  相似文献   

15.
今年十二月十六日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战斗节目——“丁刚日”一百四十周年。一百四十年前的这一天,南非祖鲁部族人民在自己的领袖丁刚的领导下,同殖民入侵者进行了浴血奋战,在非洲人民早期反殖斗争史上谱写了悲壮的一页。 祖鲁属南非班图族的一支,骁勇善战,是英雄的部族。从很早的时候起,祖鲁人就散居在今“南非共和国”(阿扎尼亚)的纳塔尔省、德兰士瓦省及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南部林波波河下游地区,在  相似文献   

16.
我头一次听到“魔鬼城”这个名字 ,好一阵心惊肉跳。虽然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人们的形容罢了 ,可是对到“魔鬼城”去探险 ,心里也不免有几分紧张。“魔鬼城”实实在在地建造在准噶尔盆地西部 ,和举世闻名的克拉玛依油田相距120公里。当地的蒙古人称呼它是“苏鲁木克” ,哈萨克人把它叫做“得衣坦克尔西” ,两种说法 ,都是“鬼城”的意思。然而 ,说它是“城” ,那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方罢了 ,除了沙砾遍地 ,沟壑纵横 ,便是重叠错落的土丘、石林。可是 ,这些土丘、石林却很不寻常。它们盘踞的地方很大 ,足有六七十平方公里 ,而且个个都是突地而…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4,(5):36-37
每一座城池,都是—道独特的风景。行走的眼睛,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动。我型我色,vivo将陪着你,定格属于每个城市不一样的精彩瞬间。vivo如何成为新锐摄影师们手机摄影的新宠,本期vivo智能手机联手《华夏地理》,专访王罄仪、莫梵稀、麦国强三位摄影师将为你揭晓。  相似文献   

18.
正早就听说九龙灌浴是灵山的一大景观:广场中央,伴随着雄壮的音乐,九条龙为刚出生的释迦摩尼沐浴。相传那九条龙就是宝龙九子,他们在灵山聚首,故而瑞祥平生。国庆假期,我们全家来到灵山,有幸一睹九龙灌浴的神奇景观。景区内,彩旗招展,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关于龙的宣传图片。我想,那就是传说中的龙子吧!参观完梵宫,出口处的商店内一条龙的卡通版更是引人注目。他的两个角高高竖起,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胡须微微向上翘着,十分可爱。我正兴致勃勃地看着,妈妈已开始催我快点赶往下一个景点。  相似文献   

19.
周蕾 《大众考古》2022,(7):34-39
<正>先民们虽肉身已去,但有很多先民的骨骼犹在。人类骨骼考古学家不仅可以通过人骨遗骸鉴定出个体的性别、年龄等信息,个体生前所遭受的某些疾病或创伤也可以通过对骨骼的诊断找到线索,哪怕是骨骼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是解开个体健康谜团的关键。感染性损伤骨骼遗骸上所见的感染性损伤是由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各类寄生虫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2011,(6):11-11
清代乾隆末年,维系了…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开始步入下坡路。广大民众十分痛恨对百姓进行掠夺和剥削的贪官污吏,把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蛀虫讥讽为“二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嘉庆即位后,查办了前军机大臣和砷,抄出十亿家产,超过乾隆年问所耗费军费的十倍,可说是触目惊心,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每当政治混乱之时,总会有一些刚直的官员应运而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大无艮的精神,为清明政治而竭尽心力。往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