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亚平 《历史研究》2015,(2):101-112,191
15世纪以后的西欧、英国和法国相继实现了议会君主制,为民族国家的最终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但在德意志帝国,自14世纪以来逐渐确立的邦国制度以及帝国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削弱了王(皇)权的集权,形成了多头政治的局面,致使英、法以及罗马教会等外部势力乘机染指德意志事务。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德意志迈向民族国家的进程。15世纪末期,德意志皇帝力图通过征收统一赋税、设立帝国法庭等帝国改革措施强化帝国的最高权力。帝国改革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但却是德意志向近代民族国家迈进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常帅 《黑龙江史志》2013,(19):61-62
19世纪后期,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在欧洲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在前期俾斯麦作为首相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是谨慎的保持着"大陆政策",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对德国不利的局面出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德意志国内国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俾斯麦被解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出台,德意志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扩张欲强烈,海权欲也极度膨胀,最终将德国送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旨在考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即1871—1919年间德国的崛起与其海权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德意志海权在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为何仍没有带给国家繁荣与安全,却送入了战争最后被埋葬。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然而,把德意志特殊道路起源放在19世纪的说法遭到许多质疑。不少学者认为,以普鲁士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16—19世纪德意志历史发展所体现出的政治发展的多元性和近代早期议会制的民主性表明:除专制主义传统外,联邦制、民主制、法治也是近代早期德意志的重要传统。这些传统在19世纪之后的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中并没有被放弃,而是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议会民主制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专制主义也只是德意志的传统之一。与其说19世纪以来德意志走过一条"偏离西方最终又回归西方的历史道路",不如说其走过了一条"偏离传统最终又回归和扬弃传统"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民族在近现代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方面创造了极为宝贵的财富,其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历史内涵非常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与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道路和经历。它打破了英法控制欧洲的传统,直接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对抗和争霸,由此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本世纪以来,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建立起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特殊模式。某家外国报纸写道,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本世纪内便创造了两次军事奇迹(指两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初期的胜利)、两次经济奇迹(指20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期,对于统一后的德意志,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最终需要冲破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寻求海外市场,但世界殖民地市场却早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俾斯麦时代所采取的"大陆政策"为主的对外政策已不能满足德意志对外扩张的需要。因此,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积极推行加强海权的政策。但由于其国内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其侵略性与资本主义的天然扩张性结合,不合时宜的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失败和国家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帝国时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使得劳工问题日渐突出,德意志帝国政府采取"立法"与"行政"手段对劳工问题进行了全面调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劳工问题调节机制。德意志帝国对劳工问题的调节,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德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德意志帝国学界的这种跨国性学术拓边,是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之缺憾的学术修正,也是对域外德意志同胞及其承载的德意志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关切,意在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属性。这种学术拓边对当时以及日后德国学界的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2021,(3):170-194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演进中,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致力于守护和复兴德意志民族文化共同体。这种努力在19世纪外溢为对美国数百万德裔移民及其文化的关切和守护,形成了一股基于德意志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跨国性文化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一些旅美德国学者不仅从历史、现实和文化层面为捍卫美国的德意志文化娓娓申辩,而且探讨了德意志文化在美国的命运,思想认知经历了从执着守护德意志文化的狭隘迷思乃至美国"日耳曼化"的狂想,到理性思考德意志文化融入美利坚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菜茵邦联改革是19世纪初德意志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鲁士等其他德意志邦国一样,莱茵邦联诸邦之所以选择改革而非革命道路,缘于德意志的独特历史传统、客观条件和思想意识,但就改革动因而言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莱茵邦联的改革涉及建立现代宪法国家的努力、行政管理改革、职业官员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财政和经济改革、农业改革、教育和宗教改革等多个方面,相关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为南德诸邦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对整个德意志的政治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必须看到,莱茵邦联诸邦的改革运动毕竟是一次统治者进行的"上层革命",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色彩。  相似文献   

10.
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是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第一步。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诸书说法不一。例如:有的书上是这样说的:“1863年末,丹麦合并德意志邦联成员国施勒斯维希公国。按照历史传统,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施坦这两个公国从不分开。这时霍尔施坦还留在德意志邦联之内,于是俾斯麦就借此于1864年2月对丹麦开战。”(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另一本书上则说:“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什列斯维希一荷尔施坦两公国(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并入德国。”(《外  相似文献   

11.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拿破仑军队占领柏林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中.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君劢以及青年党的李璜、左舜生等人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做过一些介绍,但那时的介绍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只是到了"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据初步统计,"九·一八"事变后,仅<东方杂志>、<国闻周报>、<时代公论>、<复兴月刊>、<教育杂志>、<再生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的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之译文(节译或摘译)或介绍费希特之民族复兴思想的文章就达23篇之多.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勃兴.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叶是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期,城镇在外在形态、内部结构、城乡关系、城镇文化等四个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城镇化运动显示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在这个起步阶段,德意志城镇化道路既显示出其邦国分治所带来的特殊性,并因各邦国内部整合不一而呈现了多样性,也与英法等国城镇化道路逐渐趋同,共同构成了西方城镇化的经验。由此反观,所谓德意志城镇化研究中的"特殊论"与"普遍论"之争,不过是"硬币两面"的不同角度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旅游》2003,(4):36-36
匈牙利位于中欧喀尔巴阡山的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东部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南部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前南斯拉夫,西部与奥地利相连,北部同斯洛伐克接壤。面积93,031平方千米。人口1009万。主要民族是马扎尔(匈牙利族.98%)、德意志、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吉卜赛人。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是德意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见证了德意志法制从中世纪传统向近代模式的转变,也见证了德意志的近代早期国家构建。由于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德意志的法制转型和国家构建无法在帝国统一实现,却在诸侯邦国层面凸显了出来。诸侯在区域化进程中提出了立法权要求,通过政府公权力来制定适用于整个邦国的法令,瓦解地方领主和自治社区的法律传统和司法管辖权,建立新型的政府和臣民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普通人通过递交怨情陈述书将自己的诉求转化为法律,参与了诸侯邦国立法。诸侯邦国立法推动了德意志的邦国构建,也折射出16世纪诸侯邦国的内在复杂性,从法制角度揭示了转型时期诸侯邦国的半封建、半近代性质。  相似文献   

15.
<正>近代以来的东西方贸易史(包括德意志与东方贸易)一直是西方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话题。所谓"传统",指的是它往往从一个国家的历史出发,以民族国家为自然地理和政治单位,单向度地谈论它与它所交往的对象国之间的贸易情况,并进一步讨论这种关系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全球史研究在贸易史领域首先取得新进展,并向其他专门史领域扩展。人们开始打通国别界限,关注资本、市场、商品(如香料、鸦片)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和流通,关注它们对世界性经济体系乃至政治体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当原始社会第一个氏族出现以后,在不断的增殖与裂变的过程中,由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几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这仅仅是在典型的氏族制度形式之下的情况;而一个弱小的部落往往缺乏胞族这个中间环节。所以我们常称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为氏族部落制度。恩格斯深刻地融会贯通人类社会历史,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阐释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具体地用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克勒特人及德意志人的氏族构成情况及其特点加以论证,并用雅典和德意志人国家形成的历史论述氏族制度的旧的机器的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纳粹德国(1933年至1939年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到1945年称大德意志帝国)的兴起与消亡无疑是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战争的代名词,人们大多关注它发动的骇人听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抛开战争的因素,德国纳粹党(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自上而下、触目惊心的贪腐,也注定其伴随着丑陋的行径和历史恶名,迅速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逐步确立起在德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工业化的冲击,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量和外贸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逐渐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与此同时,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出现了因时而进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俾斯麦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世纪中期,他领导近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并把德国引向现代化的进程,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不仅直接影响德意志选择了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对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路德"因信称义"说之于民族国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使徒时代,耶稣的门徒之一保罗最早提出"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对犹太割礼派排斥外邦人接受福音教义.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通过研读<圣经>元典,以教父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和英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的神学主张为依托,结合自己多年的宗教体验,"发现"并重新解释了"因信称义"说.如果说,保罗的贡献在于首倡因信称义,反对因律称义,推动了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而独树一帜,促进了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那么,路德的宗教贡献则在于,他把因信称义说当做批判教皇权和否定罗马天主教制度的武器,不仅借此创立了新教(路德宗),而且唤醒了处于长期沉睡中的德意志民族,进而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