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9月8日,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党委毅然决定,在当时中央文件还不许可的情况下,在全公社三级干部大会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率领3.6万农民破体制、分田地、搞改革,开了当代中国农村以公社为单位公开、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制"的先河,比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实行大包干"的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改革还早将近90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笔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阶段大体是1978——1983年。主要标志是1980年中央发文推广安徽农村改革经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产承包,包产(包干)到户,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包产(包干)到户,本质是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农民获得有限的生产自主权。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一次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难题,并且农民  相似文献   

3.
王兰英 《攀登》2005,24(3):93-96
进一步推进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还是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牧区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成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并使其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4.
龙新民 《百年潮》2012,(8):11-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伴随着经济领域改革大潮的兴起,文化体制的改革也逐步被提上重要议程。今天,  相似文献   

5.
田晓晴 《沧桑》2008,(1):80-82
1979年后,山西省工业企业进行了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虽然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跨出计划经济的框框,也不能依靠它使企业摆脱国家行政附属物的地位,但为后来全面而深入地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初步的经验,创造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常京锁 《黑龙江史志》2012,(24):16+19-16,19
<正>第二轮志书编纂,各地都非常重视把对改革开放的记述,作为新时期时代特点重要特征来反映,力求用改革开放的这条主线贯通全书。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志书(稿)缺漏一些重要改革内容。比如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有的志书(稿)没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没有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8.
如何记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第二轮志书的新课题。本文就已经出版的12部第二轮县(市)志中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从篇目结构(归类、层次、实体)和内容记述(容量、要素、特色)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认为修志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修志需要翔实的资料基础;修志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溉这个《决定》,对于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起草工作我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10.
按照粤府办[2002]9号文精神,我省第二届地方志编修的重点,是如实记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20世纪末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之所以这样定,跟这一时期广东社会变化的特殊性相关。内容决定形式。要完成这项工作任务,达到志书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首先要对内容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及科学分析。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以揭西、化州两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志稿的评议为契机,帮助大家更加注意志书编修的重点内容,深入探讨广东的改革开放,推动第二届志书的编修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丹丹 《黑龙江史志》2013,(23):137-137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陈翰笙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陈翰笙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农户阶级的合理划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其在农村经济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成保 《攀登》2011,(6):36-40
恩格斯的晚年书信,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重新强调了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而且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历史合力论。这些思想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3.
195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激发了我对经济体制改革调研的兴趣。但随后各种政治运动蜂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天天讲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偃旗息鼓,更遑论改革。中国何去何从?那时年轻的我非常迷茫,甚至失去了信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改革浪潮恢复了我对改革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4.
1988~2002年(甚至下限至更后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等诸方面领域。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引起人们从物质生产到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是本阶段各种改革的最重大变革。所以,有没有写好经济体制改革篇章,是判断一部续志编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许多地方续编志书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仅仅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这两部分来反映,这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5.
高尚全 《百年潮》2009,(2):25-3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先后参加过六个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有三个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个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个是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个是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今天,又逢杜润生同志九十五岁华诞。我有幸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高兴。高兴的是能够来看看杜老,也会一会当年共同参与农村改革的友好。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有效加快和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该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业可有效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有效加快和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该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业可有效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减少。在农村经济普遍衰落的大环境下,农作物价格大幅下降,打击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地价随之跌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和粮作农田的跌价互为因果,是一系列的连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梅州大侠廖安样1907年出生于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廖安祥回忆说:“我的家乡是在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黄坳村有百户家人,是个山村。这山村离丙村相当远,是山区中偏僻的乡下。”黄坳村离丙村墟大概有45华里,“是在山区,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它和大埔县的银溪乡,隔岭相望,实在是个穷乡僻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