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特立的早期思想探求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特立出生于封建社会灭亡之际。在早期,他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他开始信奉康梁,继而拥护孙中山,曾长期主张教育救国,后来由于革命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终于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所走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道路,他为所有进步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布衣朋友     
李汝庆 《百年潮》2008,(4):57-60
王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同时又以关怀爱护知识分子而闻名。原国务委员、著名科学家宋健曾深情地说:“王老是知识分子的大恩人,他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敢做敢为。在困难时期,我们都得到过他的保护,现在的科技发展有王老很大的功劳。”我就是受其恩泽,得到保护,而有了“用武之地”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而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和他身份相差悬殊,却成了他的布衣朋友。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包世臣的思想曾有过讨论。然而,探讨包世臣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揭示其思想发展所经历的几次飞跃,这不仅有助于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且有益于认识当时立志救世的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在鸦片战争前夜,包世臣作为知识界率先走这条道路的代表,他上承顾炎武,下启龚自珍、魏源,实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人物。一、走经世致用道路的抉择乾隆四十年(1775年),包世臣出生在安徽径县农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天资聪颖,家教良好,少年时在乡里便颇有名声。由于家境困窘,彭世臣年幼失学,靠四处借书阅读。后来回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探析汪闻生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在他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知识分子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观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作一个系统的探析。一、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早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这是历朝历代执政者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也不例外。毛泽东是懂这个道理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也是由一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创建的。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一下毛泽东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有那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正>姜鸿章,字鹏博,1896年生于绥化县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母也是地主家庭出身。姜三岁丧父,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并在其家办的私塾和北京书院学习。成人后在绥化四方台欢喜岭经营着一些土地,由其表哥负责管理,是远近闻名的地主。但他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在思想上崇敬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的党外忠诚合作者。他跟着共产党走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抗战时期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重在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彻底解决立场、态度和为什么人为主题。这一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相当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他参加革命事业后自身直接经验的总结。这一思想为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比较定型化的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党的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王震将军在他戎马一生中,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关心、爱护、帮助、支持、保护知识分子,真正实践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提出和制定的党的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党的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王震将军在他戎马一生中,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关心、爱护、帮助、支持、保护知识分子,真正实践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提出和制定的党的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相似文献   

10.
洋务时期的王先谦是一个洋务派,而非顽固派。他承认西方的器物文明优于中国,并着力研究西方强大的原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倡“官商一体”的富强之道,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他的这种洋务思想表明了19世纪70、80年代,一批爱国忧时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自发、自强性,这种思想对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和抵抗外来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八年     
薄老走了,走得匆匆,走得太突然。因为去年11月16日在他88岁生日时,我和市志办的部分同志在市一人民医院盘松楼的会客室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有说,有笑,当他切完生日蛋糕分给大家后,还起愿说:要活一百岁。看21世纪……他是带着眷恋和许多未了情走的。  相似文献   

12.
菲戈 《世界》2006,(7):69-70
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科背景做基础,如郎咸平者,通常在做一个逻辑封闭的说服工作,他先给你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要么看上去就很有道理,要么具有轰动性或者爆炸性。然后他一步步来证明自己这个结论的有理。  相似文献   

13.
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他终其一生都将知识分子,包括将他自己,定位为国家、政府的"诤臣",这一"诤臣"的身份定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时批评的使命和目的.胡适一方面要求知识分子要有"面折廷争"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要有鼓励"合法的反对"的大度,而知识分子批评的目的正在于为政府救弊补偏,辩冤白谤.  相似文献   

14.
吴磊 《文史天地》2010,(6):53-55
<正>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从中,我们了解到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态。1949年,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还是留,这一"哈姆雷特式难题"再一次无情地摆在了他们面前。12年前的1937年,他们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不过,同是"去留",意义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刘益龄 《沧桑》2014,(2):220-221
正癸巳年末,在《三晋文库》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了志超先生的新作《山西地域文化散论》。出于对山西文化的敬重,也出于对老朋友学问动向的关切,我饶有兴致地拜读了全书。掩卷而思,感佩至深:这是一个文化人对山西文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进行梳理、发掘、阐释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知识分子传承山西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真情表白,是一个跋涉者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志超对山西文化的研究探索有一种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精神。早在大学期间他就立志于山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此后28年始终矢志不渝地走着自己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对知识分子十分尊重,对知识分子十分珍惜。尤其是“文革”结束后,他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恢复知识分子的名誉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著名作家冰心曾说:他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知己。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能够使人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能够把遮蔽的问题揭示出来。正是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批判,才能够使这个国家更加健康地发展。如果不去批判,知识分子就是失职,就是在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犯罪现在的问题是,研究西方自由主义的人引进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先哲们打仗,支持传统思想的人则拿着先哲们的思想跟西方学者打仗,而他们自己却是不存在的,当下的中国被他们丢失了在中国的学术圈里,邓正来绝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从1985年离开外交学院以后,长达18年的时间里,他不属于任何学术机构,常年过着“学术流浪汉”的生活;在此期间,他睡过北京的地铁站,住过无数个地下室;多年来,他坚持走一个人的学术道路,与  相似文献   

18.
后人将来研究我们今天之时,不能只看到一堆打打闹闹的东西,总得筛选下来一些有文化内涵有艺术追求之作品。通过艺术作品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他觉得是一个知识分子理所应当之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1925年成立到1950年解散前后存在了25年.它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的分会,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胡适曾于1931-1938,1946-1950年间两度出任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加入了学会,使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胡适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的言论、思想和行动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遭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有两个朋友打算出去漫游,他们把所挣的钱均分了,决心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他俩走了几天,到达了一个岔路口,看见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条路有尽头,另一条没有。他们站下来想:“怎么办?我们选择哪一条路呢?”末了他们决定各走一条路,年终在同一地点重逢,平分好处。他们靠拈阄来决定,第一个人拈着走有尽头的路,第二个人走另外一条。走在有尽头的路上的那个人,晚上来到一个城市,便留在了那里。另一个人踏上没有尽头的路,走了整整一天,晚上来到一座高山前。他爬上山,看到一个老妇人坐在那里,她手里拿着一个线球,正转动着它。她问他:“喂!先生,你干什么?是对生活厌倦了吗?为什么来到这儿?你注定要被杀死在这儿。”他问:“那么你在这儿干什么?”老妇人回答说:“他们对我施了魔法,我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