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生活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2.
以《诚南旧事》享誊海内外的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北平度过了生命里最难忘的时光,一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她还是“比北京人还北京”。《林海音与北平》一文循着作家在北平的足迹,记述了她自童年,到少女,到妇人的生活,同时给读者色勒出迷人的故都风物。  相似文献   

3.
张光正 《炎黄春秋》2000,(10):66-69
自1982年《城南旧事》电影放映以来,台湾老作家林海音的名子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和我父亲张我军,都是七、八十年前定居老北京的第一代台湾人。海音之母黄爱珍与我父是台北板桥乡亲,据说爱珍女士在15岁嫁给焕文先生之前,与我们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我和弟弟们从小都叫林母为姑妈;海音姊妹称我父为大舅或清荣舅(我父原名清荣);  相似文献   

4.
本篇论文立足凌叔华与林海音的两部自传体小说(《古韵》与《城南旧事》),以二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联系作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凌叔华与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出了女性作家对于这一文体创作的独特优势,两部小说立足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女性主义色彩及儿童视野为现代文学开拓出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5.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6.
郭岭松 《百年潮》2001,(3):62-65
1999年2月是中国文坛最为悲哀的日子。短短两个星期之内,萧乾和冰心两位作家先后在北京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两位老人持续了近七十年的友情,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留下了一长串令人惋惜不已的休止符。1999年1月27日,萧乾喜庆九十华诞,适逢十卷本《萧乾文集》问世。久病中的冰心特意发来贺信,祝贺之余,冰心表示希望能和萧乾“拉着手一起进入新世纪”。上苍似乎过于残酷,不肯再多给两位老人一点时间。2月11日萧乾、2月28日冰心,两人相交七十年,情同姐弟,竟相继撒手人寰!或许这也是上苍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的。  相似文献   

7.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3,(6):116-122
由于工作关系,我得缘结识一大批文学前贤和社会名流,诸如钱钟书、赵朴初、杨绛、胡絮青、施蛰存、萧乾、梅志、季羡林、柏杨、林海音、张充和、王世襄、苗子、范用、余光中等等,时都为七老八十、八老几十,乃至百岁人瑞。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都知道南京有中山陵,南京和台北都有孙中山纪念馆,也知道北京和台湾都有"清华大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海峡两岸还都有"汤山炮校",这在世界军校发展史中也是一个特例。上世纪拍摄的《渡江侦察记》和《侦察兵》两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北京市考古学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年平谷与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5日-28日在北京平谷区举行。来自中国海峡两岸以及韩国、日本的近6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平谷山东庄轩辕庙旧址  相似文献   

10.
2月23日星期二,在家养病的我突然接到一个香港长途.来电话的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郭先生.郭先生姓郭名滢,是凤凰卫视的创作总监。远在香港的他再三关心我的身体之后,提出邀请我到香港住两天。他说凤凰卫视正与美国默多克集团联手,策划一场世纪未空前绝后的现场直播,希望我能出镜解说。我说我对一切没试过的新鲜事儿都感兴趣,只要时间别太长,身体顶得住就行。五分钟后他又来一个电话,让我一定在次日(24日)上午务必把护照送到凤凰卫视北京办事处,他好派人安排签证。我说这不太可能。因24日我得去八宝山为我师萧乾送殡,萧乾与…  相似文献   

11.
赖晨 《钟山风雨》2013,(2):35-38
1999年11月16日,在汕头市区一幢商住楼俭朴的小单元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小说,满脸悲戚地对《广州日报》记者说:"据说萧乾逝世了,你知道吗?"记者点点头,她继续说:"那天我突然做了梦,梦见萧乾坐在椅子上,面带着微笑,过了几天就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对她来说,年轻时与萧乾的那段恋爱经历是一生中最为美好浪漫的回忆.那么,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是谁?她和萧乾有过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胡邦定 《百年潮》2010,(5):57-61
说《大公报》人才济济,主要指的是编辑、记者中能人众多。今天回忆起来,真是群星璀璨,目不暇给。说出一些名字,都令人不胜向往:范长江、孟秋江、杨刚、萧乾、朱启平、黎秀石、梁厚甫、张高峰、吕德润、高集、陆诒、李侠文、徐铸成、周太玄、查良镛(即金庸)、唐振常、季崇威、曾敏之、谭文瑞……但这些人与北京《大公报》基本没有关系,有的早在解放前就离开,有的在解放初期离开,个别人在北京《大公报》成立不久后调离。因此,我在这里讲的杰出编采人员,都是在北京《大公报》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突出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13.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20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初,在台湾的文坛上,有一批从大陆渡海赴台湾的女作家开始活跃,其中被称作“二音”的两位女作家尤其流光溢彩,且相互辉映,一位是林海音,另一位是钟梅音。林海音早已随着她的《城南旧事》走进了大陆读者的心中,而钟梅音的灿烂还只留在台湾读者的视线里。其实,钟梅音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作家。钟梅音原籍福建上杭,父亲在北平供职,她于1921年12月28日生于北平,7岁后长住南京。因自幼患哮喘,小学时辍时续,靠父亲的教导,培养了较深的国学基础,故其散文写作功力扎实。她虽就读过广西大学和台湾大学,却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15.
武际良 《纵横》2012,(2):4-9
作家萧乾曾这样回忆斯诺:有的外国记者比他待的时间更长,经历的更多,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活”的中国。他们的见闻是浮光掠影的,只是生活在当天的“热消息”里。由于鲁迅的指引,斯诺这位外国记者未停留在“热消息”中。他以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16.
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家喻户晓,而她的台北家事知者恐不多。 晚年的林海音出版了一本名叫《生活者》的书。生活者,居家过日子人也。表明她是位吃五谷生灾病,有七情六欲的平淡素人。70岁后她特别钟情于画事。笔者有幸读过一些她的画作,多系水彩画,不为发表,纯属自娱。画作的题材单一,单一到画面雷同,几近全是“家”。  相似文献   

17.
我与萧乾     
久久不获老友萧乾的来信,正在耽心会发生什么“意内”的事,因为都是超过“不留餐”年龄的老寿星了。人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而萧乾是近九十高龄了。正在这样思索的时候,一翻开美国的《世界日报》(中文版),就看见萧乾的噩耗,立即作函慰问嫂夫人外,心情堕入失落的悲痛中,无法自拔,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往事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一个甲子多的友谊,一幕一幕的想不完。那是1932到1934年,我们都是年华正茂,我和我的好朋友,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每逢周末,在夕阳里徘徊在燕京大学(即今日的北京大学)南门附近一条…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用毛笔在莱单上写下莱名,萧乾唤住转身欲走的伙计:“这个莱单您给我吧,我再给您抄一遍。” 萧乾的第一个文学师傅是沈从文,他们结识于1931年。当时,萧乾正在辅仁大学同安澜合编《中国简报》,经国文课老师杨振声介绍,去采访沈从文。已是著名小说家的沈从文对这位文学青年十分热情,头一次见面便请他到东安市场下馆子吃饭。沈从文从伙计手里要过菜单,用毛笔在上面写起菜名。萧乾很崇拜这位作家,见他写的一手秀逸的书法,急忙唤住转身欲走的  相似文献   

19.
武际良 《纵横》2008,(8):43-47
邓颖超眼中"党和人民的优秀女儿",埃德加·斯诺称其"显示出一种解放精神,势必使那些认为中国艺术家不能以革命气概断然与过去决裂的人大为震惊",毛泽东、周恩来器重的女干部,作家萧乾的"诤友、益友和畏友",一位毕生执著追求革命理想的革命女性。  相似文献   

20.
尽管历史不好假设,但当《世纪》杂志蹒跚着走过十载时光,我的脑际不时会闪现。倘若没有萧乾先生就不会有《世纪》杂志”的念头。萧乾先生夫人文洁若女士曾对我说:“萧乾对《世纪》杂志很有感情。”话语朴实,意味深长。今天,在《世纪》杂志迎来十岁生日之际,在萧乾先生离开我们五周年之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萧乾先生对《世纪》的那份浓浓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