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称武王克殷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其后武庚叛乱,周公再度东征,迁顽民。据此可知,自牧野之战至于成王时期,小屯一带仍有殷遗民居住。既然如此,在殷墟显然应该有西周初期文化遗存。50年前笔者即撰文提出,后冈圆葬坑  相似文献   

2.
西周应国为姬姓封国,始封国君为武王第四子,与邘、晋、韩等为兄弟之国,爵位为"侯"。始封之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滍阳镇,辖境略相当于今平顶山市区及宝丰、鲁山、郏县、叶县等地。应国于春秋早期被郑国所灭。  相似文献   

3.
李春利 《文博》2012,(3):26-32
西周时期殷遗民的采邑,有周王赐予之邑,有周人治下之次级采邑;殷遗民之采邑具有政治、经济、军事集合体的特征;殷遗民处于周人统治之下,其文化不断地与周文化融合,以致最终被同化。  相似文献   

4.
墓葬制度揭示出政治上臣服于周人的殷遗民,在某些文化因素上仍固守着自身特色。通过对殷遗民文化因素嬗变的不平衡性之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周代政治、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沣西地区西周时期周人与殷遗民墓葬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指出周人与殷遗民在埋葬时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身份地位,殷遗民在埋葬习俗上本来具有一套不同于周人的传统,但这些传统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殷遗民社会地位的降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6.
武王伐纣的史实,在《世俘》所载之外,至少还有两项内容:一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离开商都时将一部分殷遗民上层分子迁居西土,二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返回镐京途中登临太室山以选择雒邑地址。前者见于《商誓》、史墙盘等,后者见于天亡簋、《度邑》等。武王迁殷遗民于西土,是为了利用其文化优势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务;武王登临太室山选择雒邑地址,是为了以太室为重心经营东方。二者都完成于武王伐纣过程之中,因此都是武王伐纣史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逸周书·作雒》"内弭父兄"发生在周成王元年,清华简《皇门》召集人、召集对象、事件内容与之完全契合,可知该篇的撰作时间当在周公摄政之初。大门宗子的主体为姬姓贵族,周公号召他们"毋作祖考羞",为充分发挥训诰的效果,■门的地点不会离周人祭祀先祖的宗庙太远。三监之乱爆发,西周新生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公发布《皇门》,对内弥合同姓宗族之间的矛盾;又发布《大诰》,对外巩固周人与友邦诸侯国的团结。他先是"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继而兴兵诛伐三叔及武庚。周公应对举措自内向外铺开,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睿智与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博》2021,(3)
《江汉考古》2020年第1期载郭长江等先生《曾公■编钟铭文初步释读》一文,公布了春秋时期曾公■所作编钟及其释文。对于其中原释"应"之字形,尚有疑义,笔者结合字形、语势和应国南迁史迹,可知所谓"誓应京社"应为"慎?京社",并非在应国宗庙盟誓,而是指曾公■回忆"皇祖"受封南土后,谨慎、诚恳地修建城市、营造宗庙,从而为蔡国蔽护南门,伯长于汉阳诸姬之事。如此,将有助于梳理曾、蔡、应诸国关系以及西周时期南土的封建格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西周时期关中地区主要有周人和殷遗民两个大的群体,可以从墓葬特征上明显区分。这一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周人对殷遗民的安置策略。先周时期传统的周人聚落中,似乎只有周原和丰镐被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殷遗民,说明这两地在先周时期的特殊地位。其余的殷遗民被安置在新建的聚落中,这些聚落往往位于传统周人聚落区以外,大部分位于关中东部地区,或许还有一定形式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杨海青 《收藏家》2013,(10):51-57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南边起自澧河流域,向北到达汝河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包括平顶山市区、宝丰县、鲁山县、叶县、襄城县、郏县与汝州市的部分地区。在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应国的认识知之甚少;得益于传世和近年应国墓地出土的大量铜器和玉器,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  相似文献   

11.
在殷周之际,今山西及其周边地区确有不少夏遗民,而其他地方则无此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汤革夏命"有关.当商军自东而西大举进攻时,夏军节节败退,最后退至大后方晋南一带.黄河北岸不远便是呜条山,夏桀在鸣条附近与商军展开了孤注一掷地决战.鸣条一战夏军溃败,夏贵族及部分将领,率其残部及族属逃亡吕梁、太行山间,甚至远遁大漠南北.大部夏士卒及族众流散民间,融入当地其他部族,成为西北地区夏遗民的主要来源.由此看来,鸣条在晋南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方伯 ,或称侯伯 ,是介于周王 (周天子 )与诸侯之间的、对周王朝政治疆域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一是周王朝授予 ,如齐国 ;一是自己强大后造成既成事实 ,或可能得到周王朝承认 ,如楚国、徐国。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方伯的存在使西周政治地理格局从一开始在某些地区就形成了周王—方伯—诸侯的三级结构。学术界长期忽视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晋侯墓出土的楚公逆钟铭文为研究西周方伯提供了珍贵资料 ,结合文献 ,对西周方伯制度的形成、特点、方伯与周王、普通诸侯的关系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公布了应国基地八号墓的发掘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墓主人是一位应国国君,墓葬的埋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所出应公鼎铭文显示周文王的庙号为"丁",揭示了生活在商末周初的姬姓周王在死后用庙号的历史事实,填补了文献记载中的空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为研究两周之际高级贵族阶层的丧葬制度和用鼎制度提供了一大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2000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高皇一鱼塘内打捞出一批青铜器,共有5种12件,即鼎5件、盨4件、盘1件、匜1件、车辖1件。其中1件铜鼎和2件铜上铸有铭文,应为西周中晚期应侯见工墓被盗之物。  相似文献   

15.
周人名商为殷,或者以为出于敌忾,或者说有尊敬之意,还有说殷是夷字的繁体、省借,称商为衣(殷)是指商人为夷人。理由皆不具足,而且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实则商名本身即天命神佑之意,代表上天以临下土。周人代商,天命归于周,商当然不宜再为其称名。周人于是以其兴起之主汤之旧邦郸(衣、殷、卫),也是殷人的聚居之地,名其族邦。这既符合周人心理,也是商现在为“小腆”的现实相一致。殷是地理与民族概念、旧称,而商则是殷人曾经代表天命的徽号。  相似文献   

16.
商周管邑地望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古文字和传世文献,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管已在郑州西北郊一带,商代晚期的管邑也应在郑州西北郊一带,郑州战国城是战国管邑,而郑州商城是早商时期的管邑。郑州商城是商汤灭夏以后建立的都城,称管亳,可以简称亳。  相似文献   

17.
山东商代考古与商史诸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文化进入山东是从二里岗文化后期开始的,商族起源于山东、契都蕃在滕县、汤都亳在曹县诸说都不可取。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的族属是商族,不是东夷族,周代薛国是由商代史族所分化的。夷方位于滕县东邻费县境内。鲁分“殷民六族”是原居住在曲阜鲁国周围的商遗民。  相似文献   

18.
王晖 《史学月刊》2004,(2):14-18
战国秦汉时的文献中常言商王纣脯醢俎杀诸侯方伯,并认为这是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多有怀疑。今地下出土的晚商金文及殷墟甲骨文资料可证商纣俎醢酋长侯伯并祭祀先王完全是历史事实。从殷墟卜辞看,商代从武丁起以人为牲的情况呈递减趋势。商纣俎醢酋长侯伯不是个人品质性格问题,而是殷人文化习俗观念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