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舒 《大众考古》2020,(2):55-59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年来的城市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六朝文化遗存非常多,其中青瓷又占据很大比例,这与六朝青瓷烧造技艺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因为南京是都城,集各路优质资源于此。南京城内出土的六朝青瓷,窑口众多,东吴、西晋瓷器中,以当时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产品为大宗;东晋以后,长江中游地区的瓷器逐步输入,以江西洪州窑瓷器极具代表。  相似文献   

2.
长沙窑出土的窑具按功能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装烧具和测温具四类。根据长沙窑的装烧工艺,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与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四川邛窑、河南巩县窑等窑口出土窑具的对比分析,可知长沙窑主要吸收了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的窑业技术,与巩县窑、铜川耀州窑、邛窑联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政和六朝墓地发现有西晋和南朝砖窑,为窑床型升焰窑。而武夷山闽越王城、浦城管九村等地发现的西汉、唐代、元代砖瓦窑为半倒焰窑。这两种砖瓦窑都是北地窑业技术南传的结果,但前者逐渐式微,后者延续传承。  相似文献   

4.
岳州瓷因唐代陆羽的《茶经》而著名,但他眼中的岳州瓷与考古发现的岳州窑是不同的概念。陆羽对岳州瓷的评价主要基于质地和颜色两个标准,我们可根据这两方面特征来对照考古学上的岳州窑的产品。岳州窑是一个从东汉延续至晚唐、烧造规模逐渐扩大的民间窑场,包括湘阴窑和长沙窑两个前后相继的烧制阶段,大致可以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为界。湘阴窑阶段以丧葬类明器和无彩青瓷为主,部分无彩青瓷中的精品在长江流域及中原北方高等级墓葬中常有发现,这类精品青瓷一直延续到长沙窑阶段,陆羽所见岳州瓷可能正是这部分无彩的精品青瓷。8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沙窑阶段在烧瓷工艺和装饰上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以生产高温釉上彩日用青瓷为主,装饰风格上出现了浓郁的西亚和中亚风格。岳州窑产品一直沿水路向外输出,范围由两湖地区逐渐扩大至整个长江沿岸、中原、华北、岭南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为唐代最重要的民间贸易瓷窑。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辅射能力、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维度、软性指标维度来分析,长沙完全有实力、有可能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双引擎城市"为切入点,以创新文化软实力为特色,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色型中心城市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布局范围。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长沙窑文化内涵之丰富,涉及的研究领域之广泛是同时期其他瓷窑所没有的。文章以大量事实论证了构建“长沙窑学”的条件、理由和意义,明确提出:对长沙窑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已大大地突破了古陶瓷自身的领域,仅仅靠考古界、文博界、古陶瓷研究界的专业人士已远远不够,需要众多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各方面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沙窑的研究足以形成和构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名字就叫“长沙窑学”。  相似文献   

7.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外销窑口,早期烧制青釉产品、后期发展到烧制青釉彩瓷和乳浊釉彩瓷,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总结的集大成者。而长沙窑广泛使用的乳浊釉,特别是乳浊白釉为其彩绘提供了重要的釉层,是长沙窑彩瓷能够大放光彩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为研究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以铜官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仪器,对长沙窑胎体和釉层进行了测试,着重探讨和揭示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胎体原料、釉层乳浊机理、釉层原料以及兴起原因,为全面认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制釉技术来源和科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3年10月,"2013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对外传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这是首个以窑业技术为主题的考古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官窑系列、早期青瓷系列、海外制瓷技术、北方窑系及西南地区窑业关系等四大主题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长沙窑彩瓷的工艺属性,作者在窑址发掘标本内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4件彩瓷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无机材料实验室就其成分与显微结构进行检测分析。人物花鸟类的精细彩绘瓷是长沙窑彩瓷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已有学者指出此类彩瓷采用了"类似于釉下彩的工艺",是"不典型的釉下彩",但其非典型性普遍被忽略了,以致此种彩瓷被视为长沙窑釉下彩的典型代表。检测表明:长沙窑的一件精细彩绘瓷标本采用了高温釉上彩工艺,其余的青釉诗文、白釉绿彩、青釉褐绿点彩三件为常见的彩瓷标本,经检测四件都属于高温釉上彩瓷。由此作者认为:高温釉上彩是长沙窑彩瓷的主流工艺,长沙窑是否存在釉下彩瓷以及釉下彩技术的真正起源等问题,都有必要在系统科技检测数据的支持下重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应当发扬民主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考古材料重申了笔者长沙窑源于邛窑而不是岳州窑的观点,同时,高度评价了长沙窑的历史成就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学训 《收藏家》2006,(10):46-50
长沙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而得名。其窑址分布于长沙市北郊约30公里的望城县石渚湖至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有“望城窑”、“铜官窑”之称。长沙窑是唐代南青北白时期,众多瓷窑中脱颖而出的一颗彩瓷明珠。它以色彩绚丽、器形创新和文化内涵丰富著称。长沙窑大致兴起于8世纪中期或偏晚,即“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从此由盛而衰。公元756年,成都成为唐朝首都,当时号称“南京”,从此经济重心南移。唐代长沙窑的品种很丰富,大体可分为单色釉瓷、青釉彩斑瓷、模印贴花瓷、釉下彩绘瓷、釉下题写文字瓷等五大类(图1-5)。品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地区古为“蛮荒之地”,但自汉末三国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衰退,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游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这一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到六朝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长江中游的矿冶、造船、纺织、制茶、制瓷等手工业在全国同样享有盛名。瓷器生产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它的兴衰可以从侧面反映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中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瓷器,并发…  相似文献   

13.
江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一万多年前的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就烧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绳纹红陶,商周时期的吴城遗址和角山窑址成功地创烧了原始瓷。此后,青瓷的制作和生产在江西从未间断过。本文以洪州窑的兴起、兴盛和发展为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墓葬材料阐述了江西地区六朝时期各个阶段瓷器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江西鄱阳湖博物馆联合对鄱阳长山窑址进行考古调查,通过采集标本判断,该窑址为是晚唐五代时期鄱阳地区的民间窑场,产品以酱黑釉器为大宗,还有少量的素胎器,器型主要为碗、罐等日常生活用器。该窑址为晚唐五代时期环鄱阳湖区域窑业布局的节点之一,对研究江西地区窑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为研究唐五代时期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制瓷工艺、时代背景、窑场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再次与罗平章先生详细论辩了长沙窑的起源问题,认为长沙窑源于邛窑而不是岳州窑。  相似文献   

16.
张海军 《收藏家》2014,(11):78-82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陶瓷窑口,其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附近。长沙窑以烧造日用陶瓷为主,其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市场,而且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远销海外。虽然长沙窑不见于文献明确记载,但大量事实证明了其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和诗文题记装饰为世人所叹,其中在瓷器上书写诗文题记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之举。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地区明确发现的陶窑设施最早见于大溪文化时期,自此先后经历了同穴窑、横穴窑、竖穴窑之间的替代演变,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差异。伴随着陶窑形制的变化,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的细部结构尤其是建造方式、火道、窑室、操作间等方面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而这些又直接关系到陶器烧造技术的变化和改良。在结构和技术演变的基础上,陶窑及其附属设施的组合和布局也反映出陶器生产的技术流程和专业化规模存在着时空区别。  相似文献   

18.
长沙窑产生于8世纪,兴起于9世纪,长沙窑瓷器把中国陶瓷推入了彩瓷时代。古代长沙窑除了烧制执壶、盘等日常实用器皿外,还烧制了大量的文房用具,如镇纸、砚滴、笔洗、笔掭、水滴、水盂、水注、盒盖等。长沙窑文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与装饰独特,将文具的实用性与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唐宁 《江汉考古》2012,(1):54-58,60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探讨了9~10世纪景德镇窑业的生产状况。首先介绍了兰田窑的基本情况和发掘的概况,并根据兰田窑大金坞窑址的发掘简报和万窑坞窑址初步整理的成果,探讨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的三个问题。第一,根据万窑坞窑址发掘清理的五代早期窑炉遗迹,结合乐平南窑清理的晚唐时期龙窑,浮梁盈田凤凰山窑址清理的北宋早期窑炉,初步总结了景德镇地区早期龙窑从长变短,坡度从缓到陡,建筑方式从土筑到砖砌的变化趋势。第二,根据兰田窑发掘的地层,将景德镇地区9~10世纪的窑业分为5个发展阶段,并根据初步的整理结果对5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进行推断,总结了各期的基本面貌和特点。第三,万窑坞窑址地层出土资料显示,9~10世纪景德镇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绿釉、青灰釉、白釉等各类器物,在所有地层中均同时出土,表明这三类器物的生产不存在早晚相继的关系,而是同时生产的不同质量和特点的器物。同时,从这三类产物的胎釉特征制作工艺、器物造型及装烧方法等观察,其分别受到了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和北方地区白瓷生产技术的影响,也有少量长沙窑的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