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威尼斯宪章》两款条文概括总结出的"可识别性"原则,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并被应用于各类文物的保护。相较而言,世界范围内对其学理的探讨却自发表之初就从未停止。实践表明,文物种类不同,其可识别性措施迥异,对文物价值损减的影响程度也大为不同。从"特修斯之船"这样一个极端的哲学思考方式来探讨"可识别性",说明《威尼斯宪章》是一个特定时期一定群体的阶段性共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它仅仅是文物保护的一种理解、一种选择,但并不具有对于各类文物或者各种文化的绝对普适性,不应当在所有的文物保护中都刻意地体现这一原则。结合实践不断调整保护理念从而建立起系统、精微的哲学思辨体系,是文物保护理念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何流 《东南文化》2014,(1):17-22
"文物"、"文化遗产"是文物行业的基础术语,但现时经常出现对两个词的交叉混用现象,引起认识的混乱。有必要从术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文物"、"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形成追根溯源,探查其对应术语的发展过程,厘清不同语言概念的对应和协调关系,辨析"文物"、"文化遗产"和相关术语的应用范围和特性,这一研究可促进行业内外对术语"文物"、"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是南京博物院2015—2016年的跨年大展。展览不仅通过文物本身、文物对比以及文物组合的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同时,在第三单元"和和美美"中,又布置了"吉祥"、"和美"、"喜庆"、"福气"四个小单元,寄托了对观众的美好祝福。其中"福气"单元为全家福互动体验区。展厅  相似文献   

4.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6,(4):142
正5月28日,上海建为历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为历保")在上海举行了"首批专家授证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国家文物局全国专家库成员蔡道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领域的20余位专家出席了授证仪式及座谈会。专家围绕文保所取成绩与面临挑战、互联网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物内在价值挖掘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主题进行发  相似文献   

6.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7.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8.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9.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本文就如何做好文物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在提振文化自信方面的精神与物质力量展开论述,探讨文物工作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  相似文献   

12.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1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14.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15.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  相似文献   

17.
<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欲令天下咸知。二十六年,始皇诏告天下,命法度"壹之"。收藏于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权,录有诏书全文。这枚铜权的分量,由此笃定。文物或整或残,不变的是其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偶得珍玩,我们可以欣喜若狂,也可以心若止水,唯怀虔敬。然猜不透文物背后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8.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58,(6)
在全国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形势下,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了指导与推动江西省文物事业的发展,编印了"文物工作资料",于今年4月15日创刊。第一期发表有"紧密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做好文物  相似文献   

20.
文中通过涉侨证件等文物,梳理"二战"后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开展华侨复员工作的流程,反映特定时期的华侨迁徙、侨务工作情况以及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交流的状况。同时,尝试以事件为切入点,寻找零星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唤醒沉睡中的涉侨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