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炎峰 《收藏家》2023,(1):25-35
乾隆帝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命名养心殿西暖阁温室为“三希堂”后,命董邦达绘制《三希堂记意图》以助其兴。本文对董邦达绘制此图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其于乾隆十一年元月上旬开始创作,月底画成。画作受到乾隆帝的赞赏,进一步巩固了董邦达在乾隆宫廷的绘画地位。此图借鉴了钱选《观鹅图》的构图和核心要素表达。乾隆三十年,金廷标以《三希堂记意图》为母本绘制《掣笔图》,三图成就了“母本-临仿者-母本”这个艺术史上经典的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2.
养心殿明窗是清朝皇帝“试笔迓新禧”之地,现已无存。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发现在故宫博物院旧藏宫廷绘画中,有谕令如意馆画家为明窗绘制的一系列贴落画,它们不仅具有装饰居室环境的实用性,而且还是反映当朝皇帝政治理念和家国思想的“宣传画”。因此,厘清明窗贴落画的更替时间,探讨其表现题材,寻求画作的主旨,有助于对宫廷建筑室内定制贴落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聂卉 《文物》2006,(11)
中国古代书画从装裱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片(镜心)等,不同的装裱形式服务于不同的功用,或便于展示观赏,或利于把玩收藏。在清宫传世的书画文物中还有一种简易的裱件,装裱方式与镜片接近,只是画心经过简单托裱,画面尺幅大小悬殊,可上贴于墙壁又可下落收藏,俗称“贴落”或“贴落画”。“贴落”一词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如:(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司库白世秀将朱伦瀚画二张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奉旨:托纸一层,俟张雨森[1]画二张得时,一并交瀛台贴落。钦此。”(乾隆三十五年)“二月…  相似文献   

4.
贴落是紫禁城符望阁主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在符望阁内共有几十件原存贴落画,本文分类归纳整理了这些文物,包括有档案有文物者、有档案没文物者及没有档案而有实物者三类。最后,作者以乾隆御制诗《题符望阁》贴落为例,讲述了贴落的装裱结构、形制及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5.
故宫养心殿内纸质文物主要包含贴落与隔扇心,其中贴落集中于正殿、东西暖阁及佛堂一区。在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书画修复人员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并针对佛堂一区保存状态较差的贴落进行修复。“寿”字贴落原存于养心殿佛堂长春书屋,糊贴于丁香花壁布之上,其画心纸为黄色描银龙纹粉蜡笺纸。为了研究其结构和工艺,使用多角度摄影技术观察贴落保存现状;通过显微剖面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结合显微红外光谱扫描技术研究画心纸的显微结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分析表面黄色染料;并对画心和背纸的纤维显微形貌进行观察。在科技分析基础上,对“寿”字贴落进行保护修复。此研究首次对清代宫廷藏粉蜡笺纸的结构、材料与工艺进行科学分析,为这类加工纸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玻璃画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形成了广州和北京宫廷两个绘制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文献档案的分析,指出玻璃画进入中国后首先在广州发展起来,后进入清代宫廷,宫廷画家在广州玻璃画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玻璃画绘制技艺。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广州和宫廷的玻璃画后来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且渐行渐远,以外销为主的广州玻璃画迎合着西方市场的需求,而宫廷玻璃画则为了适应皇家品位,逐渐与宫廷绘画风格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有关法国工匠签名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检测和文献梳理,进一步明确了故宫博物院所藏三件“乾隆年制”款画珐琅器为法国所造。同时,作者论证了这批法国制造的画珐琅器物进入清宫的时间应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通过对其入藏地点和款识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这批画珐琅器物在乾隆朝宫廷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巫鸿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250-262+349
郎世宁创作并题有乾隆诗作的《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一幅关键作品,与养心殿西暖阁西壁贴落及另一幅"双胞胎"挂轴具有共同的核心图像。这组画作近年引起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对其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于画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并发掘与创作过程有关的档案材料。同时,作者以《平安春信图》上一个被忽视的图形为切入点,思考了其创作动因及与其他两幅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宁寿宫倦勤斋作为故宫建筑研究性保护的范例之一,历来以修建者乾隆皇帝的匠心和雅趣而著名,但是斋内现存的十五件诗文贴落却全部来自嘉庆朝。这些诗文贴落中有五件是嘉庆皇帝的御笔诗作,十件是由六位嘉庆朝大臣书写的前代诗赋名篇、嘉庆帝御制诗联及臣子自撰联语。它们的贴裱缘于嘉庆十三年和二十二年完工的两次修缮工程。这些诗文贴落反映了倦勤斋在嘉庆朝的使用情况,揭示出这里功能定位的转变,并隐含着其在晚清趋于废置的事实。对倦勤斋原状诗文贴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梳理此建筑在乾隆朝以后的使用情况,也是了解嘉庆朝宫廷文化转变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西洋技法的介入对清代宫廷绘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体现在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其中用以装饰宫室的贴落因为融入了西方透视画的因素而形成了视觉效果独特的通景线法画。本文力图通过追述透视画法在欧洲的传统以及流传至中国的背景,进而整理出清宫通景线法画出现及发展的脉络,并进一步探讨通景线法画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 本文讨论的《马术图》,原名《郎世宁画乾隆宴筵图》,描绘乾隆帝弘历于避暑山庄万树园赐准噶尔部官员观看马伎的情景(图一、二)。画幅高223.4、宽426.2厘米,绢地托裱高丽纸,四周镶裱蓝绫边,是一幅巨型"贴落"。左下角题"乾隆二十年七月臣郎世宁奉敕恭绘",钤"臣世宁"篆体白文印、"恭画"篆体朱文印各一方。  相似文献   

12.
毓庆宫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是康熙年间专门为太子胤礽建造的宫殿。雍正、乾隆时期,毓庆宫成为诸皇子居住之所,皇子时期的嘉庆帝便居住在此。嘉庆帝对毓庆宫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毓庆宫为主题的诗句贴落,为了保护和延续贴落画寿命,再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采取古代书画的传统修复技术对其进行重新修复,使这幅佳作最终重现原貌。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宫廷绘画,以康、乾两朝最为兴盛,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其中有专在内廷所设画院机构供职的宫廷画家,也有兼任官职的大臣画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画家。康熙年间有焦秉贞、冷枚、唐岱等人。乾隆年间有丁观鹏、金廷标、徐扬、张宗苍等人。还有一批外国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潘廷章等人。他们以不同的技艺,受到皇帝的重用,图绘为皇室服务的题材。也正是因为这些外国传教士供职于朝廷之后,使得这一时期在宫廷绘画发展上,呈现出中体西用的新风格。具体内容大致分为描绘人物肖像画、宫廷生活画、历史纪实画、山水画、花鸟画等这几类。今就天津博物馆馆藏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冷枚,字吉臣,胶州(今属山东)人,师从清初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是清朝前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见于记载的,从最早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参与《康熙南巡图》的绘制直到乾隆七年的受赏。冷枚有多幅画作存世,主要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作品风格细致工整、色泽华丽,对以后清朝的宫廷绘画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叙述了画家冷枚的生平及其画艺,并利用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资料,证实冷枚在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期间,出于种种原因,是被排除出宫的,只在宝亲王弘历的王府内作画,直至乾隆元年才重返宫廷供职,对冷枚的画家生涯作了新的补充。此外,冷枚不仅工人物、界画,神佛、罗汉、仕女等能够各尽其妙,而且根据现存作品可以看出,其山水画同样具有深厚功力,而其动物画更于传统之外有所创新。文章还考证了画家冷枚有两个儿子:冷鑑和冷铨,由此补充了画史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绢本,贴落,纵199.5厘米,横232.5厘米。该画描绘了乾隆为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的场景,画面人物众多,色彩丰富,使用了多种类矿物颜料。画幅送修时,折伤严重,折伤处画绢破损产生大量碎片。本文在探讨此类破损书画修复的同时,也从书画装裱的角度对该画的形制、名称等存疑问题提供了修复方向的研究论证,进而对修复与保护研究的一体性进行深入探讨,完成了一个典型的研究保护修复案例。  相似文献   

16.
付新 《沧桑》2012,(6):141-143
清乾隆时期经济繁荣,使得宫廷演戏在各方面也达到极盛。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机构,剧目体系以及戏台建筑、舞台技术、行头切末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乾隆时期宫廷演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羊城夜市图     
郎世宁在清朝宫廷内绘制了大量作品,目前所见多为历史纪实画、人物肖像画、花鸟走兽画。而我在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却见到了一幅署名郎世宁的作品,其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别致,与通常所见到的郎氏作品大异其趣。这幅郎世宁的作品名为《羊城夜市图》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画,纵260厘米、横155厘米,悬挂于博物馆的东方艺术展厅内。画面的右下角有署款:“乾隆元年春三月,臣郎世宁恭绘”,下钤印章  相似文献   

18.
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1736~1795年),宫廷画院非常重视以风土人情、历史事件、苑囿风光、飞禽走兽、花卉草虫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创作。绘制《兽谱》即是这一时期的一项浩大的文史工程。它肇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计绘有瑞兽、异  相似文献   

19.
清朝宫廷中传世名画之一的《百骏图》,作者为著名宫廷洋画师郎世宁。它绢本,设色,纵94.5厘米,横776.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雍正二年(1724)三月,郎世宁奉旨开笔创作这件大幅作品,画了4年才全部完成进呈给皇帝。乾隆八年(1743),郎世宁又奉命画了《十骏图》,现在人们很容易将它们对比起来欣赏。  相似文献   

20.
杜恒伟 《收藏家》2014,(4):13-23
<正>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伊始,宫廷绘画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到明清两代已成熟、稳定。在清代,随着内务府和养心殿造办处的设置,清朝统治者创建了清宫廷绘画机构,专办宫廷各项绘画活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朝宫廷画家作品数量众多,除乾隆皇帝本人和允禧、弘旿、永!等宗室画家的作品外,还有郎世宁、冷枚、金廷标、蒋廷锡、方琮等多位画家的精心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