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燕下都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的研究,对发掘报告《燕下都》及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中所涉及的两件"瓦钉"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并非是固定筒瓦的瓦钉,而是罩在瓦钉之上的瓦钉饰,从而修正了学术界关于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看到了今年《文物》第一期发表的《刊登砚史资料说明》一文:"希望各地文物考古工作者能够提供更多的实物照片和科学记录资料,为将来编辑砚史创造条件。"个人读后有所启示,特将河北地区发现的几件汉砚资料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一、双盘龙三足石砚一件,1955年6月出土于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葬中。同出的有绿釉陶壶、魂瓶、陶楼、井、奁、甑、盆、鼎、罐、十三连灯、陶俑、动物模型等这件石砚今藏河北省博物馆(图一、二)。此砚分底和盖两部分,通高15.5、直径16  相似文献   

3.
《文物》1965,(12)
《文物》发表砚史资料,这对于将来编辑砚史,很有帮助。现把我馆十五年来发掘出土的陶石砚台以及与此有关的研磨器、调色器共三十四方,并将在洛阳市机瓦厂  相似文献   

4.
汉砚品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邗江县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两件古砚,一件为漆砂砚(M101∶11)。另一件为木砚(M101∶82)。两砚形制独特,丰富了我们对汉砚的认识。漆砂砚平面呈凤尾形。前端为半椭圆形盝顶式砚盒,中空,容积200多毫升。后端为梯形砚池,容积195毫升。池面木质坚硬,髹深黑色漆,触摸似有极细砂粒的感觉。池、盒之间有三角形流孔,出土时孔内用木雕羊首形栓堵塞,砚面残留墨迹。木砚较漆砂砚为小,俯视呈"8"字形,砚盒作圆形博山状,容积65毫升;砚池较浅,呈桃形。池面粗糙,木纹清晰。这两砚都明显分作砚盒与砚池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都建平”瓦砚,砚盖上刻有“百二长生馆珍藏”,系晚清官员吴大澂旧藏,经考证为吴氏在任职陕甘学政期间所得,后由方若递藏,再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由“都建平”考证都司空负责诏狱,及编制指挥囚徒从事板瓦制作和城墙修筑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唐代渤海国,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字呢?这是目前仍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三十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在渤海的建筑遗址中采拾了很多陶瓦,其中有些陶瓦上戳印有"文字"或"符号",这种戳印有文字、符号的瓦,一般称作"文字瓦"。"文字瓦"上的"文字",多为汉字,也出现一部分字体殊异于汉字的"文字"(以下简称殊异字)和少量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阅读出土汉砚资料和有关图籍,每获新知有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之感,是皆缘于砚多得自古墓,足以证明一代文物的特点;而文皆出于里手之作,且经著名学者诠定审目,率皆灼见真知,故能嘉惠后学多所启迪。然而偶将出土之器与某些汉砚的论述对照参阅,便有一二不解之惑油然而生,反复揣摩久久不得要领。今仿佛若有所悟,因忆所思草成此文,乞砚林先进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博物馆于1984年10月收购到一件螭盖三足石砚,原收藏者称系天水市隗嚣宫遗址出土。有关专家鉴定为汉砚。螭盖三足石砚通高12.5、直径13.5厘米。砚盖雕作双螭盘绕。双螭有耳,互咬对方颈部,颈下透雕成孔,前右足斜立外向,前左足曲跪,中腰盘转,后二足匍伏。盖四周斜面阴刻二虎和斜平行线纹。盖曲凹处还遗留有朱红色的痕迹。砚身通高5厘米,砚面平坦,周边略低,正与盖部吻合。砚面部尚留有墨迹。底下三足鼎立,足正面各阳刻熊  相似文献   

9.
王团华 《南方文物》2011,(4):197-198,4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  相似文献   

10.
古砚琐谈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寿命比笔、墨、纸都长,所以传世的古砚独多。古砚多用金(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等制成,而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因为砚字从石,又古代相传黄帝曾琢玉为砚(李之彦"砚谱")。根据地下发掘的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乐浪古冡曾出土小型石板,有方、圆两种,考古家认为这是汉代人用作研墨(或黛)者。  相似文献   

11.
古砚浅谈     
《文物》1979,(9)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台曾经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通常把笔、墨、纸、砚并列,称为"文房四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自1957年建馆以来,陆续收集了古砚约二千方。这些古砚大多是  相似文献   

12.
大同市南郊轴承厂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纹饰繁复,制作精巧,是北魏平城时期物质文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雕方砚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其制作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其装饰纹样综合了汉地、域外和佛教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征。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四足方砚,此件石雕方砚并非明器,其出土地大同轴承厂遗址是北魏平城时期一处有一定规模且等级较高的建筑,且不排除舍宅为佛寺的可能。基于相关图像资料,作者对砚台与书写者和家具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石雕方砚的四足造型便于移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习惯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5月《福建日报》载:将乐县选送的龙池砚"飞龙夺魁"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精品区展示。布展人员可谓慧眼识珠。这一方"飞龙夺魁"龙池砚为福建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张旺金制作,长40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重近10公斤。  相似文献   

15.
王银田 《华夏考古》2013,(1):137-148
《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古人常常在瓦上留下铭刻文字,这种瓦文也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朝瓦文主要发现于大同、洛阳、临漳、太原等北朝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对瓦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北朝社会,是北朝考古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清  相似文献   

17.
江苏宝应出上的几方宋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183;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  相似文献   

18.
杨陶然 《文史博览》2010,(10):38-38
<正>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白石老人比毛泽东年长29岁。解放初,齐白石赠送毛泽东一方青石雕花砚。砚长26厘米,厚2厘米,配有楠木砚盒。此砚原为齐白石心爱之物,曾亲手刻砚铭:"片老真空石  相似文献   

19.
走进福建省宁化县博物馆大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老远就可看到显目的位置上放着一方古砚,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苏东坡“德有邻堂”名砚。借问这方名砚如何“落户”在边远的宁化县城,这还得从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当年如何发现此砚,仿制此砚,将真砚带回了宁化老家说起。  相似文献   

20.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