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便世代传承着“子靠父成家立业、父依子养老送终”的传统观念。郝麦收,天津社会科学院老年问题研究专家,却用亲身体验向这一传统的“双向依赖”亲子关系挑战,与自己的独生子签定了父代和子代“双向自立协议”。6年过去了,儿子在“风雨”中锻炼成长,郝教授也在努力地实现着自己的诺言……。新型的亲子关系对家庭、独生子女意味着什么?从这一角度正确透视、辨析、探索为人父母们的教子观、亲子观、人生观以及独生子女教育难的症结所在。日前,中央电视台对这项试图创立现代关系的“家庭试验”作了专题报道。本刊特邀郝麦收教授撰写了《两代双赢》一文,本刊通讯员又深入到郝家采写了《“双向自立协议”让孱弱独子风雨重生》一文,从本期起连续披露这一家庭契约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动向     
重点“只生一个不好”29名委员联名提案废止独生子女条例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再次在全国“两会”上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认为,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就此委员们联名提交提案,要求我国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方针。  相似文献   

3.
巩秀月 《神州》2012,(6):261-262
人生责任是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的每一个人,在他生活的整个旅程之中,都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有的现象——“独生子现象”,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家长认为孩子没有成人,心理和生理没有发展全面,需要成年人给予随时指导,加之又是独生子女,百般呵护,小心翼翼,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种情况在爷爷奶奶辈的环境下,尤为突出。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大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岗位压力大,竞争激烈,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便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借口,很少用心地去了解孩子,与孩子亲密相处。以上这两种情…  相似文献   

5.
《华夏地理》2008,(5):172-173
鉴于91%的中国人是汉族,中国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算作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然而以13亿人口总量来算.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55个少数民族大多可以免受“独生子女”政策约束,总人口已超过1亿。与墨西哥的人口相当。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09,(7):11-11
风风雨雨近60年过去了,目前在泰国、缅甸的93师残部已有第三代了。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泰国北部的13个“自立村”或“难民营”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加入泰国籍,成为了“外国人”。如今近60年过去了,目前在“金三角”地区的93师残部及其后裔大约有6万人之多。  相似文献   

7.
王莽是以实现“内圣外王”作为政治理想的。他把夺取皇权、代汉自立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和重要的环节,希望用国家机器来推行道德,使内外之道达于高度和谐,最终建立一个儒家经典中的理想之国,实现对“内圣外王”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两个学生和弟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木 《文史精华》2002,(9):59-64
一、周作人“四大弟子”中的沈启无《语丝》时期周作人“苦雨斋”的弟子,一向有“四大弟子”之说,即俞平伯、冯文炳(废名)、江绍原和沈启无。不过周作人从来不承认这“世间的传说”,以为“此话绝对不确”,原因是他无意自立门派,其实是不想树大招风。而传说中的“四大弟子”也并非俱“弟子”出身,且四人亦流品  相似文献   

9.
张玉林 《丝绸之路》2010,(16):25-26
在陈胜的起义军中,武臣是贫苦出身起义将领的典型代表。作为陈胜队伍中第一个自立称王的起义将领,我们不能总是把武臣的自立称王埋没在六国贵族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论中。经过分析、考证,武臣自立称王的原因主要有:受到起义口号的引导,自己所率领的队伍的壮大,希望自己和所有的贫苦人摆脱残暴统治,为了保全性命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 ,中国平民百姓将基督教视为异端邪说 ,对信奉基督教的人抱有鄙视和排斥的态度 ,将信教者视为“洋奴汉奸”。在这一社会环境下 ,一些正当奉教的人遭受巨大的压力。也正因为这一原因 ,一些基督教界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寻求建立华人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一、华人宣教会中国基督教会最早致力于自立、自养、自传的 ,始于1862年成立的厦门长老区会 ,其次则是成立于1865年的山东华人长老区会 ,以及1868年在厦门附近成立的属于公理宗伦会的自立教联会 ,再往后便是成立于1873年的广州“华人宣教会…  相似文献   

11.
刊中人     
独生子女的迷思 如今要抚养一个孩子到上大学,美国父母的平均支出是286050美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女性的生育意愿显著下降。事实上,很多美国人不愿只生一个孩子的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即独生子女常常被认为会被宠坏.性格孤僻、自私。但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托尼·凡尔布自20世纪70年代起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独生子女毫无疑问会受到家长的高度呵护,但这种关注并不等同于溺爱,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孩子变得自私。  相似文献   

12.
杀猪请吃 1967年我还在住校读高中,临近腊月的一个星期日回家,母亲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下星期你早点回来,咱们杀猪!” 那一年我们还住在文昌庙里,那也是母亲迁来青海后养的第一头肥猪,短腿短嘴,粗壮身板,膘情非常好,后来杀了一百五十多斤。所以她把杀猪的事看得重要是自然而然的。  相似文献   

13.
李义静 《神州》2012,(7):314-314
当前中国城市小学生家庭现状分析:9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421结构”(独生子女二代)的家庭占40%。在年轻的家长当中主观因素和工作上的客观原因导致这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下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卢婉玲 《神州》2020,(5):8-8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定有自己的根脉,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灵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凭借自身的智慧,诠释了无数的“中国奇迹”,锻造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只有继承和弘扬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国家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精神生发于传统文明,积蕴于现代社会。它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的品质,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敢于奉献的精神;它在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鞠躬尽瘁的铮铮铁骨里,也在平凡如你我的小女孩袁媛于危难时刻奋力营救父母的勇敢笃定里。它流淌在许许多多伟大或平凡的中国人的生命血脉里,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相似文献   

15.
偌大的山乡,就这一所中学,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总数达到一百是校方多年努力的目标。可直到我离开学校,加上所有的老师以及闲杂人等,也不过八十来人。别看学生不多,可几乎三分之二的人白天晚上都在学校,也就是说住校。家离学校在十里以内是享受不了住校的待遇的,除非到了初三的最后复习阶段,各寝室插上几个,算是把耗在路上的时间夺回来,为升学而战。有没有钱到山外念高中是另一码事,能不能考上才是问题的关键,谁都会为之拼命。就在我跨入初三的那年,学校为弥补多年来英语课跟不上趟的欠缺(本地的一个才初中毕业的学生代课),特意从山外请来了…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05,(10)
陕西省白水县一学校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规定全校所有学生必须交费住校。但因校内根本没有住宿条件,一百多名女生被安排在校外一所私营旅店,其中26名女生被迫住进旅店的“卡拉OK”歌厅。  相似文献   

17.
莫永福 《神州》2012,(22):344-344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一般比较优裕,客观上形成养尊处优的状况;同时,又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存在误区以及脱节问题,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成风”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只注重智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品德,特别是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书”的价值是多重的,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其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的价值。我们认为,研究“国书”中所显示的民族精神有其特殊的意义。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自立于民族之林,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情趣追求、审美理想,以及自己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内容,显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仔细考察渤海的“国书”,其民族精神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女儿小学毕业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人说我教子有方,有人夸孩子聪明灵气,更多的朋友希望我能谈谈辅导孩子学习的经验。孰不知,我是一个很不称职的父亲,孩子也不是先天聪明,若说有什么体会,那就是不给孩子当“靠椅”。而今的独生子女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依赖父母,“自己惯自己”。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也乐意围着孩子转,百般迁就,甘当仆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一位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公主”,洗脚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时才生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母亲的争吵日益频繁,开始抱怨她的不讲理,厌烦那永无休止的唠叨。我讨厌回家,开始了住校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