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成 《史学月刊》2003,(8):85-91
马来西亚是政治发展较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殖民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了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使民主与权威同时为政治稳定提供支撑,形成了介于民主与权威之问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经验说明,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本国国情对继承而来的政治遗产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才能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与历史特点的稳定的政治体制。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是普适性的真理,发展中国家在探寻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从而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国会.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产物.由两个以上政党的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国家元首.任命内阁.制定宪法、法律.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中心。清末光绪皇帝变法维新.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于1907年8月颁发设立资政院的上谕.“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是带有议会性质的机构.对皇帝起资议作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立了两院制的国会,名义上维持着“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国会和政府都为北洋军阀所操纵。本文拟对民初——1912年至1914年间存在的国会概略论述。这一时期的国会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各省都督府代表的…  相似文献   

4.
曹萍 《世界历史》2007,(4):133-140
大众民主意识的崛起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新趋势。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的展开标志着贵族精英政治逐渐向大众政治演变。传统的保守主义受到剧烈冲击。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将传统融入现实,形成了富有弹性的"新托利主义"。保守主义、集体主义和所谓爱国主义成为新托利主义的主要原则;它们不仅为保守党增添新的政党理念,使其渐渐具有现代政党的特征,而且使保守主义在与大众民主意识的融合中超越自由主义。新托利主义的原则与思想在英国政治面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传统文明与中东现代化进程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伊斯兰传统文明的特定历史背景决定了中东现代化进程之区别于其他诸多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特殊道路。土地所有制的非国有化运动、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社会界限的淡化和法律地位的趋同、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民族主义、极权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标志着中东现代化进程的长足进步。世俗化并非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所谓的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西方宪政制度的移植并未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构成中东诸国下层民众的广泛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挑战极权政治的重要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6.
何志龙 《世界历史》2007,(4):92-100
本文认为,巴列维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结成“外围联盟”,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后,尽管霍梅尼从意识形态出发强烈反对以色列,但因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两伊战争期间伊以仍然保持着秘密武器交易。随着冷战后苏联的解体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被削弱,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伊以为争夺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优势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对抗,伊朗以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阿拉伯激进组织来对付以色列;而以色列则竭力把伊朗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之外,大力渲染伊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核计划对中东稳定及世界和平的威胁,以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关注、制裁,甚至军事打击,保持以色列在中东的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7.
议会制是西方民主的传统,但德国的现代议会制度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才得到初步建立。当今德国的议会制度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虽一脉相承,却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其失败的经验教训。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院制及其组成,议会与政党关系,议会与总统关系。  相似文献   

8.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然而,把德意志特殊道路起源放在19世纪的说法遭到许多质疑。不少学者认为,以普鲁士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16—19世纪德意志历史发展所体现出的政治发展的多元性和近代早期议会制的民主性表明:除专制主义传统外,联邦制、民主制、法治也是近代早期德意志的重要传统。这些传统在19世纪之后的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中并没有被放弃,而是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议会民主制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专制主义也只是德意志的传统之一。与其说19世纪以来德意志走过一条"偏离西方最终又回归西方的历史道路",不如说其走过了一条"偏离传统最终又回归和扬弃传统"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沈汉 《史学月刊》2002,(10):106-115
“各国议会制度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三个论题。第一个论题为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制.来自西方的学和中国学提交了一批报告,论及19世纪以来欧洲国家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当代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某些局限性,第二个论题是当代中国的乡村村民自治改革.中国学提交了一批论,讨论了中国宪法中关于村民自治的条款以及村民自治个案研究的结果,第三个论题是西方民主制的起源问题。中国学提交了一批报告,涉及西方城市自治传统、中世纪议会制对近代民主制的作用等。与会中外代表一致认为,民主是中西方学共同努力的目标和中西方学、政治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余冬林 《黑龙江史志》2013,(21):103-104
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述了美、法两国议会的职能范围、议事规则及其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志刚依然是从"衙门"与"官员"的角度来理解议会的设置与议员的选举的,实际上,志刚将对西方文明的评判,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因囿于传统的价值观"、道器观"和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思维方式,当他观察法、美等国的议会文化时,看到的却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道"和贤人政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杜光 《炎黄春秋》2013,(4):11-14
1988年7月12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宣告了自己的诞生。研究会的宗旨是"广泛联络从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团体和个人,通过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它虽然自我定性为"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个主题的特殊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①认为,以色列虽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但其选举制度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去甚远,特点鲜明。以色列议会选举采用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度,即全国为一个选区,以政党或集团为单位参加竞选,然后根据各党派在全国范围所得总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其结果是,各政党或联盟从未获得单独组阁所需半数以上的议席(61席),均不能单独组阁,必须组成联合政府。以色列议会选举制是造成国内党派滋生和政坛混乱的主要根源,它为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小党充斥以色列政坛提供契机,中小党派的"剩余能量"和"超常影响力"又激励了中小党派的产生,导致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当代日本是以天皇作为国家象征,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众所周知,这一政体形式,并非日本社会所自生,而是在日本战败之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摧毁其旧的社会总体结构的同时,强制推行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然而,日本的这一政体形式,又不是原生形态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复制品,它既反映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嫁接成活,又隐现着日本所特有的政治遗产。笔者认为日本政治体制可用“三、二、一”进行概括,即总体框架的三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早期,思想界呈现相对活跃的局面。思想家们吸收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近代化理论,针对日本长期流行的有关国家、政府性质和职能的传统政治思想,提出了非传统的近代化国家观。对国家起源的论证摆脱了传统的君主是"神"或君权神授、国家权力天然形成的观念,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寻求原因。对于国家的性质、国家与政府的职能等问题也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的深入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近代化理念。这为日本创建一种相对近代性的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治前期,围绕建立新的政治体制问题,思想界展开了政治改革论争。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政治改革步骤和政治改革方向两方面。一些当政者和大多数思想家主张以稳健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少数思想家则主张实行较为激进的改革。最终渐进改革思想占据了上风。对于政治改革方向,既有主张更加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也有主张既不能摹仿欧美民主政治体制,也不能回到传统的专制体制,而只能建立符合日本国情的君主立宪体制,还有主张回到皇权至上的传统专制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刘水明  周戎 《环球人物》2013,(21):46-48
西方说他是恐怖分子,同胞称他是民族英雄中东政治强人哈桑·纳斯鲁拉又成了焦点人物。他领导的黎巴嫩真主党,其所属的武装7月22日被欧盟列为恐怖组织。但欧盟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政治、经济关系将继续保持。双方"斗而不断"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看点。神秘而强悍的真主党  相似文献   

18.
在中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动与议会君主制的形成,世俗贵族在层级划分上渐趋严格,形成了爵位贵族、男爵、小贵族三个阶层。而在爵位贵族、男爵中,则有一个享有显赫政治特权的议会贵族群体,他们对王国高层政治活动的直接参与,直接影响到了封建君主政治的历史走向。同时,由于"变态封建主义"的盛行,在议会贵族中,区域性大贵族———超级臣属———日益崛起,他们通过承接国王对"合同军"的征召,以付酬军役组建私家军队,强势干预国家政治,操控议会,甚至借助议会这个平台武力篡夺王位。由此,君权与贵族的冲突,构成了中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史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史学界对中古后期英国政治史的研究素来聚焦在对议会的考量上。然而,要全面理解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政治史,仅仅研究议会的历史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那些在议会内外活动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世俗贵族群体的活动,因为它们对议会活动的主题与限度乃至整个王国发展之政治走向具有重要的乃至关键的影响。探讨那些在王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贵族即所谓的"超级臣民"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健 《史学月刊》2008,(1):86-92
"市民社会"概念是从欧洲历史发展中演绎出来的,但市民社会本身并没有一致的共同模式,而只是一种具有特质的社会现象.德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以普鲁士改革中的乡镇自治为重点考察对象,不难探讨出德国市民社会建立的模式:普鲁士国家借助法律手段和对公众舆论的掌控,强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使农民和城镇市民从家庭、血缘、社团、行会等传统权力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卷入国家政治生活,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新的社会空间.在普鲁士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国家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国家与社会间的特殊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后果,它导致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在近代德国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