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原名王夫之,晚年伏居衡阳的石船山,后人称船山先生。明亡时,船山先生在衡山举兵起义,战败后,隐遁湘西深山四十年,勤恳著述,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皆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我们最为推崇的,是他的警世哲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统治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位大贤大智的丞相,认识到了亲小人的严重危害性,却没有回答怎样才能远小人而不受其害。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好心的大臣和儒生都劝君王为社稷着想,要“亲贤臣,远小人”,要“近君子,远小人”。但是,历代君王多会重用一些“是鬼不是人”的小人。有些好心的人遇到这种事,总是为君王惋惜,以为是君王没有看清小人的真面目,上了小人的当,用错了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老爷,挺尸之后获得“炀”之谥号者,共有三人,一是陈后主陈叔宝,二是隋炀帝杨广,三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炀”是恶谥,为那些“好内远礼、去礼远众”,也即荒淫无耻、亲小人远贤臣的死皇帝所专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但具有卓越的领导天才,还创造性地形成和实践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用人思想,从而把中国革命推向了胜利。今天,我们认真研究毛泽东的用人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数量和素质有决定意义。毛泽东认为,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有德无才,不能搞好党的事业;有才无德,将会败坏党的事业。毛泽东的用人标准,受中国古代政治家用人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三国时代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就要“亲贤臣,远小人”,“治…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诸葛亮伐魏临行之际,向后主奏出了著名后世的《出师表》,他在向刘禅推荐贤臣时说道:“长史、参军,此皆贞亮死节之臣也。”这里提到的“参军”即指蒋琬。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市)人,东汉末年,蒋琬跟随刘备入蜀。他办事干练,诸葛亮伐魏,他负责军需粮草供给,常以“足兵足食”补充军队,为伐魏立下了汗马功劳。蒋琬历任广都长、尚书郎、参军、长史等  相似文献   

6.
马植傑在“诸葛亮论”中,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也提出了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的意见。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的,文章里也有不少确当的论述。这篇文章的主要缺点,在于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活动的叙述也有着不少错误,笔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有关诸葛亮的历史还了解得很不够,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以求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入一步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呢?“诸葛亮论”的“结语”一节中说:“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应当是属于被肯定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于他,不能估计过高,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一向极为  相似文献   

7.
羽扇纶巾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的服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羽扇纶(音关)巾",一些明清人绘制的诸葛亮画像中也常突出这一特点(图一)。因此,这种纶巾并曾被命名为"诸葛巾"。到了京剧中,诸葛亮在羽扇纶巾之外,又添上一身八卦袍,打扮得犹似一个作法的老道;更由于他手持羽扇,所以"摇羽毛扇的"也就逐渐变成某一类谋士的代名词了。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自己的德行和事功,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普遍赞誉。在古代历史人物中,这是不多见的。诸葛亮一生作了两件大事:一是辅佐刘备父子建立和巩固蜀国;二是出师北伐以图消灭曹魏,统一全国。他完成了第一件事,却没能完成第二件事。于是人们在共仰诸葛亮的同时,也出现了微辞。特别针对他的军事才能,议论颇多。陈寿说他“治戎为长,  相似文献   

9.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忠诚智勇、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勤劳节俭等美德集于一身,知名度高、形象完美的历史人物。因此他生前身后、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赞扬,敬仰和怀念。本文着重谈谈诸葛亮的勤政和廉政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8个字,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对蜀汉政权的无限忠诚,也可说是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27年来以劳定国、以死勤事的真实写照。公元208年,也就是诸葛亮结束隆中耕读生活、接受刘备真诚邀请的第二年,曹操攻取荆州,刘备兵败…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未用过“空城计”,只是作者罗贯中为了烘托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手法,添加了“空城计”这个情节。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却导演了真正的“空城计”。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之一。此故事应是受孙权以船受箭为基础,结合唐代张巡“草人借箭”等史实,加以艺术加工、渲染而成。诸葛亮以其忠贞、智慧与军事才华称于世,而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据守雍丘、睢阳,也广为世人赞颂,张巡忠贞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华,几可与诸葛亮媲美。  相似文献   

12.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  相似文献   

13.
刘红玉 《神州》2013,(35):12-13
在三国故事中,他上知天文下通晓地理,善于利用风、雨、雾等自然现象为军事服务。他足智多谋,几乎无所不能,其实这并不是诸葛亮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他在南阳卧龙岗上“宁远楼”里发愤读书、广交朋友、博览群书以及不断潜心实践观察积累而来的。那么诸葛亮又是怎么看待读书呢?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就是善于抓住要点。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性掌握和知识领域的开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书本知识观其大略后,就可以省出时间来阅读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知识渊博。而知识渊博了,可以如何从“治人”、“举措”、“赏罚”中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对社会现象就能够了如指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增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高层领导人的个人素质修养是组织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诸葛亮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值得我们重新学习、思考其中的思想奥妙,这将无疑对我们今后的事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开悟智谋。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善于治国治军的良臣贤相,他治国治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刑峻法,赏罚分明。诸葛亮认为军国统帅应“明赏罚之理”,操“赏罚之政”,做到“赏善罚恶”;只要“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如果“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恶起于非功”。由于认识清晰与措施严密,在他治理蜀国期间,做到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终于邦域之内成畏而爱之”。但是,有一个人,即刘备的结义兄弟,被后世统治者推为尊神供奉于武庙中享受殊荣的关羽,对诸葛亮并不“敬而爱之”,而是…  相似文献   

15.
肖艳 《文史春秋》2006,(12):64-64
设想一下,如果让张飞去住怡红院,访蘅芜院,在大观园里享受风花雪月……那将使读者啼笑皆非,为什么?不和谐啊,人物与环境不和谐嘛。如果让诸葛亮去水泊梁山,充当“智多星”,当然完全可以胜任,但他以汉室为宗,以臣节为重,去当草寇,是不会愿意的,徐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设一谋吗?假如让诸葛亮上梁山,也是思想性格与行为相悖。而在《三国演义》里,却是异常“和谐”,作者罗贯中是深谙和谐之理的。《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和谐的故事。东周列国,人物故事纷繁、紊乱;隋唐演义,故事单调,缺乏波澜。所以,《东周列国志》和《隋唐演义》都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6.
台湾企业界的名人,毋庸置疑,辜振甫乃是无可取代的龙头。后来他因参加著名的“汪辜会谈”,形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更成为海峡两岸的和平大使。 辜振甫爱戏,最崇拜诸葛亮,所以老爱唱“借东风”,其实他的嗓子沙哑,音量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官清廉,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道的美德之一。历代清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永葆清廉的本色。他们或不为金钱所惑,始终保持坚定的情操;或在腐败盛行的环境中沽身自好;或职位虽一再升迁,仍能廉洁如故。清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唯俭可以养廉,唯勤可以生明。”此二语是为官廉洁奉公的秘诀,也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关键。清贤臣林则徐有以格言提帖自题书室的自律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自勉之语,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特别是下联中的“无欲则刚”,对后人最富教益,也是后人为官之道的座右铭。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只有杜绝私欲,才能树立刚正不阿的坚强者形象;真正无私才能做到彻底无畏。在中国封建社会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颇有一些这样刚正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以自身的清正廉俭名垂青史,为后人赞誉和敬仰。明代的鲁穆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徐澄清 《炎黄春秋》2000,(12):54-58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的短处。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曾有过不少评述,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由于“为贤者讳”之类的思想所囿,抑或由于敬仰之情,不愿言其瑕者甚多,尤其是在他对待和使用蜀国大将魏延问题上更是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19.
书家     
丁杰 《文史月刊》2009,(5):48-5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论书》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按照苏东坡的说法,只有君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书家,才能将字写得好。而小人是写不好字的,那些小人写出来的字,不仅没有君子风范,反而会有小人习气。  相似文献   

20.
草堂随想录     
小人福君子论“小人之谋,无往不福君子也”。这句文言文比较好懂。纪晓岚用两个例子来证明,中了小人阴谋诡计的人,终于得到好报,可见“此言似迂而实信”。他鼓吹的实际上是阿Q那套精神胜利法,甚至比阿Q那套更不可取。他举的例子之一是,一个憨痴的书呆子,被小人骗去120两银子,当他从广东带着沉甸甸的几箱行李回家时,那几个箱子在船板上摔碎了。本想谋财害命的强盗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英德石和端砚,只有一包大约六、七十两的银子,于是沮丧地离开了。免他这一劫的,显然是被他由于善良受骗而感动的神灵。神灵故意让箱子摔碎,使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