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专题刚启动,我这个外地人意外被拉“入伙”。这是一个老北京的话题,我能理解好它吗?那一日,我来到城南的教子胡同,采访作家李金龙。李老师从小在宣南长大,对北京胡同和南城掌故如数家珍。“什么是北京人?俗话说,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他一张嘴,满口京味。“不过这二黄呢,原本还真不是北京的东西,是徽班进京给带来的。”  相似文献   

2.
《华夏地理》2008,(5):57
与一个和尚打乒乓球.时间是在1985年.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一次拍摄任务。尽管当时许多中国人都害怕跟外国人打交道但这位和尚却不介意.还喊来别的和尚加入我们。这是我在那三个月中最棒的经历。那天夜里.我乘着一辆又小又破的出租车回到北京饭店——当时能让外国人寄宿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8点30分.街道一片漆黑.看不到人影街上仅有的几辆汽车也没有打车头灯。  相似文献   

3.
晓明 《贵阳文史》2005,(4):33-34
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苏州晚报》记者石弥以独特的采访手法,让旅居苏州的贵阳人谢孝思坐在轮椅上,推着他“游”苏州古城,讲述古城的建设和保护的历史故事,并以《世纪老人与千年古城的对话》长篇通讯在《苏州晚报》上连续5天以5个整版的版面进行宣传。该文在结尾的文中叙述道:“缓缓推进的轮椅拐入学士街,经‘锦绣天堂’,进入‘茶人村’,在胥门古城墙广场停下来……  相似文献   

4.
京城的浮萍     
关于老北京的选题,在前期的讨论中,我负责的题目是:胡同里的外地人。原本想要采访的是现在生活在胡同里的外地人,以及生活在无环以外的北京人。茌采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人,有在胡同里居住的外地人,也有住在五环外的北京人,虽然他们并没有全部出现在我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5.
我初到北京时,出门乘车常有一种畏惧感,一来因为报站名的售票员那一口的京味儿,使站名听起来都似是而非,结果不是下错牟,就是做过站。二来,北京的地名五花八门,按名寻路,绝对叫人崩溃。一次我从北边去往南城的天桥剧场,一路经过的地名让人啼笑皆非:菜市口、骡马市、虎房(坊)桥、鲜鱼口,彷如要去的是牲口和菜市场。这还不是孤例,老舍...  相似文献   

6.
《旅游》2003,(2):67-67
导游是游客通向旅游景区的桥梁.是旅行社.旅游城市的形象大使.也是旅游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为了倡导文明导游行为,加强导游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尽展各地导游风采,从而树立优秀导游所在旅行社及风景区的品牌形象,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政府将于2003年4月.在同里地区举办“同里杯”神州导游明星大比拼活动。  相似文献   

7.
向以“红灯区”冠名的“八大胡同”,在北京堪称一处隐晦的秘密。不过,大多数人只知其果,却未闻其因,甚至连八大胡同到底是哪八条?都说不清。于是,为了探寻八大胡同这一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胡同传奇,冬目的展曦中,我来到了北京南城--当然现在已不属于南城,而是京城中心地带的前门大栅栏地区。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07,(5):37-38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相似文献   

9.
吕海霞 《神州》2010,(12):34-36
改革开放初,人们为自己是一个非农村户口而自豪、而优越,可事隔三十年的今天,非农村户口对于农村户口而言再没有什么优越可比,甚至不如农村户口实惠了,至少农村户口的还有地可种。有更多的人想从城市回到农村,向往乡间的淡  相似文献   

10.
一个初中毕业的小老板,他的最大乐趣是在大学开讲,最大梦想是在未来的政治角逐中充当一个角色北京。深夜。找个吃饭的地方已经很困难了。  相似文献   

11.
12.
2023年1月10日早晨,一位光荣在党68年的老人在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溘然长逝,享年94岁。午后,通州区委、区人大有关领导同志和老人亲属,怀着崇敬和不舍的心情,噙着泪水目送老人家的遗体被送往南通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科研与教育。这位老人,就是原南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翁培康。  相似文献   

13.
陶涛 《丝绸之路》2012,(11):30-32
在兰州百里风情线上靠近黄河铁桥的一处景观叫"白马浪"。刚到这个城市生活的那段日子,我每次乘坐公交车,经过那个地方,听见车上"下一站白马浪"、"白马浪站到了"的报站声音,感觉有点不知其然,因为在兰州乘坐公交车经历中,别的站名一听就能明确其来历,却不知"白马浪"是  相似文献   

14.
胡同探“海”记○乃夫北京人把小巷叫胡同。北京的胡同里有“海”。发现北京的胡同里有“海”,这事儿得从认识李淑琴说起。李淑琴多多少少算是有些名气的人了。三年多前,她组织了个中老年时装表演队“银梦”。“银梦”从出世就受到社会重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介...  相似文献   

15.
早年间,外地人来武汉,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长江大桥,二是民众乐园,这二者都是老武汉的名片,老武汉的骄傲。哪家来了客人,请他到民众乐园看看戏,这似乎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也很体面的招待。  相似文献   

16.
“最近600年,每个城市都在经历这样的循环。只是人们现在变得比较自觉,而北京,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古老的城市进入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虎林 《世界》2007,(2):24-27
提及奢华,许多人会想到富有的欧洲。但在遥远而神秘的中东,却有一座城市制造了诸多金色传奇:这里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这里的水比石油更具价值;在这座城市每植一棵树的代价在3万元人民币以上;奔驰当警车用,金银饰品按斤出售——它,就是阿联酋的迪拜。一位中国女孩闯到这座城市后,会有怎样的见闻和遭遇?她是如何在全球最豪华的七星级酒店当“美女管家”的呢?请看——  相似文献   

18.
李玲  王玲娟 《南方文物》2012,(2):203-205
许多学重庆话的外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问"你有钱没得?"否定回答为"没得",而问"你吃饭没得?"否定回答却只能是"没有"。普通话中不用"没得"一词,只用"没有"。在普通话中"没有"有两个词性,一个是副词,表示对"已然"或"曾经"的否定;另一个是动词,有五个意思,分别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用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名中用得最频繁的字之一是“里”。如华中里、金城里、三德里、如寿里、汉润里等。老百姓谈话中,也时常使用“街坊邻里”、“街道里份”、“家长里短”,“十里八乡”等有“里”字的词汇。  相似文献   

20.
曹慧敏 《环球人物》2013,(17):62-63
江森海不仅卖火了自己的品牌,更推广了中国符号和中国文化"音乐呢,为什么没有音乐?"这位戴墨镜、穿黑T恤的高大外国男人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他叫江森海,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没落英国贵族。他白手起家,用7年时间把卖T恤的生意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还推动了既怀旧又前卫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小店里,他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