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一三"淞沪抗战已经70周年了,那时我还年幼,但因当时父亲身处淞沪战场,所以对许多事还有很深的印象。我父亲彭戢光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当时我已知道父亲在上海参加对日抗战,报纸上不断传来他  相似文献   

2.
我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夜冀中平原一个不是很大的乡村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年抗日在外。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来与父亲同住前,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两次短暂的模糊的记忆。所以,虽然我内心对父亲十分崇敬,而要叫声“爹”却是较难出口的。我记得,那时大家都说我  相似文献   

3.
正我印象中,"五爷"这个称呼最早出自外婆口中,双耳失聪的外婆"文革"中和我们一起住在安庆四中校园里,老人家经常自言自语说一些过去的事情。那时我年纪小,不知道追踪家族故事,全然没记住外婆还说了些什么,只有五爷这个称呼留在记忆中。离家闹革命母亲以前只要谈到五爷就会说"我父亲",后来渐渐地所有后人不论辈分,都只称呼五爷。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4.
六年间     
父亲在外做生意,从我懂事起,我们就聚少离多,只有节日才见上一次。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从小到大我都没顶撞过他,每年都记得祝贺他的生日。  相似文献   

5.
我是扶沟县包屯乡小魏庄村人,1937年出生,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我生下来后就被母亲抱着讨饭。1942年,黄河二次发水,家里没吃没喝,父亲又不知得了什么病,人瘦得不成样子。母亲见父亲身体十分虚弱,怕他是不行了,  相似文献   

6.
马天骏 《纵横》2010,(3):17-17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值我父亲在部队工作。其工作单位离我家很近,是部队的一个驻京办事处,而且出入单位的大多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作为工作人员的孩子和家属,那时是可以经常出入我父亲工作单位的,这样就使我们有了较多接触这些部队领导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韩子华 《纵横》2010,(8):41-44
我是韩复榘的次子,1923年出生在北京南苑的军营附近,那时父亲在冯玉祥的部队任团长,母亲是随军家眷。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宋云鹤出生在四川旺仓县山区的一个乡村。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父亲的许多长辈在苏维埃政府里工作和任职。由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亲在十一二岁时就组织起一群孩子成立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长。父亲于1933年正式参加了红军,那时他年仅12岁。我问父亲为什么会参加红军,父亲说,当时有偶然和必然。  相似文献   

9.
时光凶猛     
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多少有点早熟。我和小武十几岁时同时看上了小婧。在这件事情上我没什么优势,因为我父亲见了小婧的父亲,会“啪”的一声立正敬礼,而小武的父亲却只需上前拍拍肩膀。小婧的手腕上有5颗小黑痣,连成星形,非常好看。她那时就已经显露出绘画天赋,创作激情随时可被点燃。  相似文献   

10.
那一双手     
正星期六下午要骑自行车去上课。我提前一个小时把车推到门口,想给车胎打下气。在门口停好车后就进屋找打气筒。依稀记得是放在柜子里的,但我却没找到,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一旁蹲在门口就着午后阳光读报的父亲抬起头来,问道:"找什么呢?"我嘿嘿一笑:"打气筒,给车打下气。"他就没再说什么,慢慢站起来把报纸拾掇一下,出去了。我仍继续找打气筒,没怎么在意父亲的去向。  相似文献   

11.
请父亲吃饭     
好儿子,谢谢你的这顿饭,还有唱,让我过足了一把瘾!往后怕没这机会了。父亲说着说着,竟流下了老泪。请父亲吃饭,怎样清父亲吃饭,长久以来,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12.
那一双手     
徐倩 《南京史志》2014,(4):15-15
星期六下午要骑自行车去上课。我提前一个小时把车推到门口,想给车胎打下气。在门口停好车后就进屋找打气筒。依稀记得是放在柜子里的,但我却没找到,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一旁蹲在门口就着午后阳光读报的父亲抬起头来,问道:“找什么呢?”我嘿嘿一笑:“打气筒,给车打下气。”他就没再说什么,慢慢站起来把报纸拾掇一下,出去了。我仍继续找打气筒,没怎么在意父亲的去向。  相似文献   

13.
黄樱红 《纵横》2011,(2):27-3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国民党空军飞行人员冲破严密的控制,先后有40多架各种类型的飞机、100多人次驾机或随机起义归来。我的父亲黄纲存怀着满腔热血,为了国家的早日统一,1956年毅然驾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父亲为祖国的统一而来,为光明而来,没曾想,这个统一让父亲等得太久太久,直到离世也没看到。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7,(7)
女儿眼中的父亲父亲在世人眼中是一位开国将军,是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而在女儿眼中是位敬爱的慈父。父亲45周岁那年春天,我出生了,也是解放后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那时他是中南军区公安军司令员。父母亲1940年结婚,聚少离多,5  相似文献   

15.
1956年8月底,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  相似文献   

16.
今年12月20日澳门将要结束数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已进入了倒记时.1949年我父亲参加两航起义后,我随父亲从澳门回到上海.当时我刚启蒙,怀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由于那时我们国家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使我在澳门的经历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7.
李葆华 《神州》2008,(3):54-59
我在父亲身边生活的岁月并不长。但是,我父亲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以及他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等事迹,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鞭策、教育着我。1918年七八月间,我们全家离开故乡——河北乐亭大黑坨村,随父亲来到北京。那时候,父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击败德国而宣告结束。那时古老沉寂的北京突然笼罩着一派表面  相似文献   

18.
柯六六 《江淮文史》2007,(4):97-103
一第一次见到安徽同乡李昭阿姨,是1949年在石家庄,在我们家我出生的当晚。那时,胡耀邦叔叔在前线打仗,李昭阿姨从张家口调到石家庄工作,我的父亲柯庆施也在石家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2005年,我搬到了护国路127号居住,那是为安置修都司东路的部分拆迁户和解决我局职工住房而修建"护国路商住楼",侧面就是"王伯群故居"。而我祖父家民国时就住那里了,是那时的82号。父亲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大学毕业后还在那里结的婚。我也在那儿躺在母亲怀里度过了哺乳期。所以我搬来没几天,年迈的父亲就闹着要我扶他来看看,其实他要看的主要是护国路。在南门口吃了湖南面后,我扶着他一路上来。"那时叫顺城街,我们家就在对面这一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日记     
从记事起,我就看得出来,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像别的父母那般亲热,因为很难见到他们在家里相互说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走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常常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哪一个?那时,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跟爸。是的,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更好。每当见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我提出,父亲二话不说就会给我买。而母亲则不,她除了给我买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看图识字之类的东西外,很少会满足我别的要求。而我又是个好吃贪玩的孩子。所以,我就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不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然而,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