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在回忆自己经历时告诉斯诺:"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后来,毛泽东曾说自己"受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4,(39):70-77
在长达30年的摄影道路上,出生在美国的华裔摄影师许永扬一直背负着一个问题——“我是谁”。对于他来说,找到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身份,是那么雅。许永扬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是家里6个孩子中惟一一个在国外出生的,他的父亲和当时大多数中国移民一样,忙于经营自己的中国餐馆,而母亲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拒绝学习英语,告诫儿子要找中国人当媳妇,直到最后,也从未融入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徐忠友 《纵横》2009,(1):38-42
北伐军中的“红小鬼” 1911年11月14日,在浙江省衢县岭头乡(现为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一个姓徐的农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也许是家里的营养条件比较差,孩子出生时又黑又瘦。因孩子出生在辛亥革命成功之时,父亲就给他取了“一新”的名字,寓意“天地一新”,后来才改名为徐以新。  相似文献   

4.
父爱有痕     
打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板着冷峻的脸,和我没有亲昵的话可讲。偶尔去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父亲和儿子之间那种浓浓亲情,真令我羡慕不已。回到家时,也想模仿同学那样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望见父亲一脸的严肃,在路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顿时就咽了下去。父亲是名医生,按理说,医生的脾气应该是很和蔼的,但父亲却不同,他对自己的病人总是冷着一副脸,好像人家欠了他钱似的,特别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很少,一个孩子病了,后面跟了好几个大人来照看。父亲最拿手的是针灸,那些大人见父亲给他的孩子扎针时,心疼得直嚷嚷:“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  相似文献   

5.
自打反右运动一起头儿,我的父亲(姓章名伯钧,安徽桐城人)就开始琢磨着反右的结局和自己的下场,甚至在他还没有被处理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先把自己处理了一回——让警卫秘书王锁柱把家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召集到东客厅,请他们围着平时吃饭的圆形大餐桌,一一坐下。  相似文献   

6.
《神州》2007,(7)
女儿眼中的父亲父亲在世人眼中是一位开国将军,是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而在女儿眼中是位敬爱的慈父。父亲45周岁那年春天,我出生了,也是解放后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那时他是中南军区公安军司令员。父母亲1940年结婚,聚少离多,5  相似文献   

7.
“二十来岁开辆法拉力在街上转悠,别人会说这是个败家子,是拜金。我觉得完全就是这样,很丢人啊。”21岁的张琨维斩钉截铁地说道。他很厌烦人们在他面前提他母亲是谁,父亲是谁,家里是干什么的。  相似文献   

8.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相似文献   

9.
卢国模 《纵横》2010,(12):26-27
20世纪40年代,常有许多父亲的朋友到我家造访,梁漱溟伯伯也在其中。记得当时他人很清瘦,戴了一副金边眼镜,衣着朴素而古板——每次都很规整地穿一身长袍和黑马褂,一副不苟言笑的老夫子相。每逢他来时,我都是极其恭敬地对他行个90度鞠躬礼。他也极客气地点个头,偶尔对我微笑一下,但从不和我多说一句话,让我每次都感到很失望。  相似文献   

10.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11.
我是扶沟县包屯乡小魏庄村人,1937年出生,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我生下来后就被母亲抱着讨饭。1942年,黄河二次发水,家里没吃没喝,父亲又不知得了什么病,人瘦得不成样子。母亲见父亲身体十分虚弱,怕他是不行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13.
赵征 《古今谈》2005,(1):44-46
2004年春节过后,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来到杭州我家里,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我的手,动情地说:“我一定要来看看赵福鑫的儿子……你父亲是个好同志,他牺牲时很年轻,太可惜了!”我心头一热,一下子就热泪盈眶,说:“能够见到父亲抗日时期的战友,我心里不知多高兴!”  相似文献   

14.
父亲那一跪     
为了挽救儿子,他含屈忍辱,突然双膝跪地。这一跪,改变了儿子的一生……金色九月,清风习习。我终于等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向父亲飞奔而去,我要给父亲一丝安慰。我那苦心的父亲哟!一年前,父亲那无言的教诲深深地触动了我,是他把我从歧途的边缘拉了回来,是他重新点燃了我那即将熄灭的理想之火。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由于母亲长期生病,父亲起早摸黑,就像一头拉磨的驴。母亲病故后,尽管家里一贫如洗,但他还是通过一个在城里的亲戚关系,不惜重金,把我从乡下转到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在他眼里,我成…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足迹     
我的老家在河北农村。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弟兄四人中,他最小,学习也最好。因为上学晚,他在18岁时才考上镇里的初中,每天上学要走十来里路。1956年冬,父亲刚在初中上了不到半年学,公社开始征兵。村干部找上门做工作,说参军是政治任务,父亲就跟村上100多人一起去做了体检。到放寒假的时候,体检结果下来了,4个人合格,父亲也在名单里。爷爷奶奶不舍得让他去,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笑容     
那天的阳光很明媚,我放学后,和几个同学在离我家不远的街口玩耍。我们玩得很尽兴,完全忘记了时间。就在这时,我看见父亲从家里出来了,他上身穿一件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北京和平解放50周年的日子里,我更多地想念父亲。父亲苏静当年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秘密进城,与傅作义的代表共同起草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并被授权在协议上签了字。父亲于1997年11月病逝,现在回忆起父亲当年为北京和平解放所做的贡献,联想他生前做的许多事情,更加敬爱他,怀念他。从我记事起,就觉得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对自己过去的革命经历很少提起。每当我听到一些老革命、老红军作报告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总是既崇敬又羡慕。我经常想,父亲也是老红军,也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什么他就没有什么革命…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子我跟父亲聊天,他说:"闺女,以后我帮你带孩子,你得赶紧把开车学会了,买辆车上班也就不用挨冻了。"父亲退休这五年一直在重复地说着这些话,确实,我都毕业工作五年了,父亲也老了。父亲出生在边境县,从小无父无母,9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时候,有个放羊的叔叔来家里走动,带回来的半块羊腿就是我们一年的荤腥。  相似文献   

19.
经贵阳市民政局批准,贵阳市世界语协会成立了,可喜可贺。这不由让我想起几十年前的往事:1952年,我父亲毛国琦在贵阳师范学院任教,他除了教授英语外,还给学生讲授世界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已经从贵州大学退休,住到了我在蔡家关的家,他经常与贵阳的世界语爱好者来往,其中有不少人是年轻人,他们还到我家里来进行交流、请教父亲有关世界语的一些问题,他总是热情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在一旁的我听了很感兴趣,我就问父亲什么叫世界语,是多久学习世界语的。  相似文献   

20.
十年书信十年心,你是爸爸最亲爱的宝贝 从小,葛欣的父亲就鼓励他多读书,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给他买书的时候父亲却从不皱眉。葛欣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大学毕业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