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2.
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凌云大像碑记……韦皋撰文,记造佛之始末;张绰书,其碑甚丰,字画雄伟。”可见韦皋确实刻过碑。不知何故,南宋以后,人们认为这个碑毁了。《乐山县志》:“嘉州凌云大像记……碑毁已久,今寺门所立,乃明州牧魏瀚建。”估计明代成化年间嘉定知府魏瀚是依文献记载重刻此碑的。这个碑现在也找不到了。《嘉定府志》和《乐山县志》都收录有这篇珍贵的碑文。1945年(乙酉)凌云寺住持果静请乌尤寺遍能(宏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5年第4期《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一文中,西魏大统六年吉长命造像碑的题记录文所谓"为岳父母阖门大小",应系"为忘(亡)父母居门大小"之误。北魏造像题记中"亡"作"忘"不乏其例,如龙门石窟古阳洞吴道奴为亡妹造像记、刘□为亡父母造像记、比丘尼僧恩为父母造像记、崔显白为亡父造像记、房进机为  相似文献   

4.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5.
岭南多雨水,交通常为江河阻隔。尽管“越人善舟”,但台风、暴雨或洪水每每使江河断渡,以至“飚横浪激,时多覆溺之患”(宋 曾江《广济桥记》)。解决江河之阻以利民生,往往成为古代当政者的要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广东各地民众因地制宜,营建了各式桥梁。他们高超的建桥技术,为中华民族古代桥梁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吴郡登科题名牌系宋代苏州进士题名碑.碑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青石质地.碑额字体为篆字,碑文字体为正楷.碑阳系宋人题刻,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见拓片).碑阴为元人所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书《平江路重修 苏州儒学记》.此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一、疑难考该碑系碑阳、碑阴双面刻.如刻于同一时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双面刻”古来就有之.但为什么碑阳为宋刻,而碑阴为元刻?这是本节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7.
彭慧 《四川文物》2013,(1):57-62,100
四川荣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通石碑,碑阳为宋代“绍熙府儒学碑”,碑阴为明代碑刻“和义记”.“绍熙府儒学碑”载南宋理宗下诏追封朱熹等五人爵位,并从祀于文庙,同时黜免王安石在文庙中之地位,以及此诏在潼川府路的执行情况.绍熙府儒学碑反映了王安石及新学的彻底衰落,程朱理学的大势崛起,以及绍熙府遭受蒙古军队侵扰的历史,同时勘正弥补了史籍、辞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重修营山县记》石碑,现竖立于营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碑高2.35,宽1.4、厚0.21米,碑首呈弧形,碑额篆书“重修营山县记”六字,下为正文,记修城事甚详。(图一)此碑乃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湖北武昌人严杰任营山知县时,邑民助之重修县城,城工完竣,乃泐石记事,树之衙前。  相似文献   

9.
“渔庄记”碑石高六十九厘米,宽一百一十三厘米。纪年为大德十年(公元一三○六年)闰正月中瀚曰。北山陈俨撰,吴兴赵孟頫书,安阳李郁模刻,系清乾隆年间出土。清乾隆年间学使李玱云为此碑作跋说:“是碑为安阳监生孙讷见农人出诸土中以米易得……藏诸学宫”此碑石后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一九五二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时转至新乡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七年秋,在拆除法门寺塔基地宫时,于地宫中室右壁顶部发现了惠恭“支提之塔”残碑,碑铭曰:大唐岐州岐阳县法门寺检校佛塔大德禅师惠恭支提之塔”。同时又发现了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所树《惠恭大德之碑》。出土时,该碑已断为数段,其中较大的两块,一块为碑首,另一块为碑身。经拼对,此碑残高约1.66米,残宽0.64米,厚0.23米。碑文部分文字已破损,但还可以读。碑阳篆额,两行,上部字已残损,每行现有三字:“□门(?)惠恭(首  相似文献   

11.
泸山是西昌邛海西岸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这里景色秀丽,寺观云集,素有“川南胜景”之美称。在半山腰的观音阁木亭内,有一通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线刻的“鱼篮观音”画像碑,尤为引人注目。此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通高2.5米。碑阳的额顶上,篆刻有“御制”两个大字,碑身是一幅阴线刻制的“鱼篮观音”像,观音头像的上端两侧,分别刻有万历神宗皇帝的“赞词”和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的印鉴款识等。(图一)碑阴则全部通刻以《重修大悲观音碑阴记》。此碑自嵌立以来,迄  相似文献   

12.
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仙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 镌刻的《薛仙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薛仙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薛仙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之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相似文献   

13.
甲骨学前辈商承祚先生在三十年代发表《殷商无四时考》,至今沿用其说,未有改变.如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集”字条云:“商无四时,殆为进献禽兽之牲祭”.(1981)按甲骨文资料有“今春”、“今秋”的季节名称,在《卜辞通纂》一书可以找到以下有关例证.(1)丁西卜,(吉殳)贞:今春王(?)人五千正(征)土方,受(?)(有)又(祐)?三月.(第34条,《后编》上31,5)(2)丁酉卜,敢贞:今春王□人五千□□方,……(第36条,《后编》下1,3)郭沫若:“右例(?)字叶玉森释春.……于辞例颇合,如第34片辞末系有‘三月’尤觉相宜.”按两版皆记武丁征伐土方年代,又皆以丁酉卜贞,当在同时.  相似文献   

14.
西安碑林藏金正隆五年(1160年)《重修碑院七贤堂记》残碑,记述金朝确立了对关中的统治之后,在耶律隆、周维甫主持下,对碑林(当时称作“碑院”)所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是研究碑林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惜的是,此碑残损太甚,碑名中提到的“七贤堂”,残存碑文中竟无一字述及。碑林还藏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革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纪要 ………………·………………”(4·3) 考古研究南宋褒斜石门题名蜀人事迹考 ………………………… 陶喻之(1·3)从新发现《薛仙洞记》碑证青城古籍之误 …”:…………………… 钟天康(1·9)南充青居山在宋蒙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王积厚(1·17)川西南大石墓与巴蜀文化之比较 ………………………… 刘世旭(2·22)四川汉代纪年砖字砖书法艺术初探 ………………砒启坤、杨琼(2·28)成都地区历代古墓概况………罗开玉(3·3)马可·波罗成都之行考辨…邹重华(3·11)从川滇古道上的汉墓看汉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但保留下来的文物甚为罕见,浚县大岯的“黎阳大岯山准敕不停废记”碑,就是记载五代后周时废除寺院抑制佛教发展的一块重要碑刻。碑存浚县城东二里许的大岯山东侧天宁寺内,立於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额鐫楷书“大岯山寺之记”六字,碑额与碑文之间刻有小字牧额。碑高1.95、宽0.85、厚0.21米,座高0.35、宽1、厚0.45米。座上部四周饰以覆莲。碑铭为节度掌书记马靠  相似文献   

17.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书》俱入《忠义传》.碑文与《传》比较,碑文详而《传》略.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是否见过《符璘碑》拓本.未见史载.然《传》所记多与碑文相同,可  相似文献   

18.
高文 《成都文物》2004,(4):16-17
我平生研究四川历代碑刻,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驷马桥记”碑拓片,十分高兴。成都北门外之驷马桥,早已不存。清代《四川通志》、清代《成都县志》以及近年刚出版的《成都文物志》上均未收录驷马桥。人们的印象中驷马桥只是传说中的一座桥梁,无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驷马桥已经成为历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驷马桥记”碑,  相似文献   

19.
陈曙雯 《古籍研究》2001,(3):67-69,122
禅宗六祖慧能共有三碑。先天二年(713年)慧能圆寂,王维受其弟子神会之请作碑文,此时北宗正处于鼎盛期,神龙二年(706)神秀卒时,诏赐大通禅师,而慧能则未能享此荣典。此后由于荷泽宗的兴盛和洪州禅的崛起,慧能一脉地位上升。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出面确定禅宗传法旁正,立神会为七祖。元和十年(815),因南海经略使马总之请,宪宗赐慧能大鉴禅师号,是为柳碑之缘起。三年后,刘禹锡又因道琳之请再作一碑。’  相似文献   

20.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17,(1):69-71,112
惠觉禅师碑原立于河北省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是关于新罗入唐僧人惠觉的重要资料。在已有学者对之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纠正谬误,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惠觉禅师碑并非《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唐漆泉寺碑,惠觉禅师碑的刻立时间在贞元十年之前,邢台开元寺中出土的两块与惠能有关的残碑都是惠觉在参拜神会以后刻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