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以史为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与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早在周公之前,"以史为鉴"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上古先民规避祸灾的行为是历史意识起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意识,经夏商两代直到周初,才臻至完善。周代的鉴戒观念,包括"以天为鉴"和"以事为鉴"等方面,到了"以史为鉴",方可谓大成。"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对于历史进行改铸与剪裁,这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武寅 《炎黄春秋》2001,(10):42-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仍犯禁不断,内阁大臣频频“失言”;首相以各种名目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通行无阻,而批判皇国史观的人士却受到冷遇,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尽管亚洲各国抗议的呼声不断,但日本我行我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侵略罪行的否认和美化。这一切说明,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京观”及其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观”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产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上古和中古时期,为华夏民族和周边兄弟民族所采用,目的是张扬武功。但是,由于“京观”这种形式过于血腥与残酷,故在以后的岁月不被使用;时至现代,演变为纪念碑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姜薇 《神州》2011,(3):1-1
21世纪的今天,当代艺术设计不断地蓬勃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由于起步较晚,从形成到发展都深受到西方设计文化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都是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设计。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加深,新观念新方式的介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寻求合理化、创新化的视觉空间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从自身文化角度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成为当代艺术设计中元素的一种新取向。  相似文献   

5.
田亮 《环球人物》2012,(24):81-82
他批评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带着理科生读《史记》李学勤已经79岁了,身体还很硬朗,与老伴儿住在清华大学北部荷清苑的房子里,虽然家里只有老两口,但并不清静,电话、短信不时"袭来",李学勤一个都不错过。除了有妻子相伴,李学勤的人生至爱——古文字也给了他足够的精气神。到今年,李学勤已研究中国古文字整整60年。作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顶级古文字学家,他近年的一大乐事是在大学校园里为学生开历史讲座,  相似文献   

6.
祝贺《炎黄春秋》创立十五周年。十五年,共发出172期,其中颇多力作精品,体现了以史为鉴,不忘过去,未来之师。与此同时还形成《炎黄春秋》的办刊风格:求真务实,似可称当代资治通鉴,将过去历史重大事件,还原本来面目,力避误传误导。  相似文献   

7.
刘野 《炎黄春秋》2000,(5):72-75
现在,不少人都在谈论“官本位”。什么是“官本位”?《辞海》上在没有解释。倒是有“金本位”一说。是经济学上的专用名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秋风 《炎黄春秋》2013,(9):17-18
最近这些年我研究历史,我想从历史角度看看八二宪法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落实宪法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主题。我分两部分讲:第一,从历史看一下八二宪法的历史意义,即如何定位八二宪法。中共建政60多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以三部宪法作为标志: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第二个阶段是五四宪法阶段,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宏林 《收藏家》2011,(3):49-54
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把历史题材以连贯画面形式作为器物图案纹饰的,恐怕只有伍子胥画像镜。《史记》中有越王"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①的记载。而成书于东汉时期,被誉为我国方志鼻祖的《越绝书》中,  相似文献   

10.
张勇 《史志研究》2000,(1):55-58
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民族主义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并迅速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然而,对民族主义的真正考察离不开对现代化的关注,如同对现代化的研究必须考察民族主义因素一样。因为在历史上,“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本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历史范畴。本文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力图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交互影响,进而冀求有益于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渐改变了过去“整体研究”的学术形式 ,掀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这一学术转向尚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并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视野中的“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学术群体对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认知过程,展现了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国史研究领域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术旨趣,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更具兼容力的解说方式,并提供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研究单位。但另一方面,在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证研究时,研究者们往往难以摆脱"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限定性概念,此外,还存在着对于"公共"的界定不清晰,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共性"关注不够,对于体制化的"公共领域"和现象层面的"公共领域"区分不明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将会有助于揭示中国历史上公共领域的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社会史研究”作为一种史学新思潮,与西方史学的整体化趋势,几乎同时出现于现代国际史学舞台。英国新社会史思潮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国内外史学渊源。英国新社会史学派宣扬的核心问题是坚持“自下而上”史学观念,它彰显了由此观念指导下的整体社会史取向和研究实践。从较广泛的分析角度看,在国际史学发展格局重新调整的现时背景下,英国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学派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效仿。它对国际史学发展的推动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集中体现了该学派及其整体史学研究的国际反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的"赫斯特革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铁 《史学月刊》2003,(8):92-100
J .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 2 0世纪下半叶使美国法律史研究走出了专注于法律自身演变的所谓法律内史的黑盒子 ,转而从法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在法律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赫斯特革命” ,结果使美国法律史研究经历了一次群星荟萃的学术复兴。尽管“赫斯特革命”的局限性在世纪之交时变得日益明显 ,但它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仍未动摇。因此 ,不研究赫斯特和他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对于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学术界来说 ,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To promote historical research today, one needs to create a vigorous environment for historiographic criticism,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and state of all fields and topics of history, and to enhance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All these three aspects, which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alled “historiography.” Their essence is the basic method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as a whole and refining its bran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y can help us to form a healthy scholarly mechanism to review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which would be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Translated from Nankai Journal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2, 2004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7.
An essential element usually passes unnoticed in recent discussion about how histor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s supposed to be relevant for the shaping of our public life. It is the concept of history itself (history as both the course of event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that underlies the whole discussion, which also configures the two currently most influential and fashionable efforts to reinstate the public relevance of history: The History Manifesto, co-authored by Jo Guldi and David Armitage, and Hayden White's The Practical Past. In advising to turn to the past in order to shape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both books rely on the familiar developmental view that characterised nineteenth-century thinking in general, and on which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became institutionalised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s main contention in this essay is that turning to this notion of history is not the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of the supposed public irrelevance of professional historical studies, but the problem itself. The developmental view, based on a presumption of a deeper continuity provided by the subject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retains its self-identity amid all changes, certainly suited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when it was engaged in the project of nation-building. However, it hardly fits our present concerns. These concerns, like the Anthropocene, take the shape of unprecedented change, and what they challenge is precisely the deeper continuity of the developmental view.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can regain public relevance only insofar as it proves to be able to exhibit a thinking of its own specificity which can nevertheless explain such unprecedented changes. What such historical thinking could provide is what the developmental view can no longer: the possibility to act upon a story that we can believe.  相似文献   

18.
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并借鉴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罗伯特.达恩顿形成了研究法国启蒙运动的独特路径——“观念的社会史”。此种研究方法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力图在社会的网络结构中追踪思想观念的传播。达恩顿认为,被研究者忽视的下层文人和地下出版物是启蒙精神与革命意识形态向社会渗透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格拉布街文人的悲惨境遇与激进思想,勾勒传播畅销禁书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他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启蒙运动研究,并重新阐释了启蒙与革命的关联。达恩顿史学对18世纪法国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影响深远,但同时也因其解释框架排除了著名哲人与经典文本而遭受批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20.
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长云 《史学集刊》2006,(4):97-103
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是我国20世纪20-40年代古史研究的主要派别,对我国史学尤其是上古史研究影响深远。疑古精神、对进步史观的积极追求与接纳的态度、对古史资料考信而后用之的原则、注重历史与考古研究结合的治史方法,以及建设新古史体系的设想,是古史辨派留给我们的史学遗产。新古史体系的建设道路并不平坦,搞好新古史体系建设较为根本的对策就是在总结和继承古史辨派优秀史学遗产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切实加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