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李敖回忆,台大有个教授叫许子明,原来是北大的教授,在跟着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因为他痛恨胡适,便到处演讲说:我当年亲眼看到胡适一手把毛泽东提拔上来的。可见,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在北大期间,就和胡适有了或多或少的交集。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而两人在北大相遇时,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差别都非常大——  相似文献   

2.
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对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烈的批评和冲突。为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曾作出决议要求严惩胡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胡适认为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到南京晋见蒋介石时,批评者变为建言者。1948年末,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曾派人北上邀请胡适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为胡婉拒。不久,蒋便派专机到北平将胡接去台湾。新近公开的胡适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为人们了解、研究胡适…  相似文献   

3.
胡适家书选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的日记》之后,《胡适家书》也已整理就绪,准备付梓。在此书尚未面世之前,应《安徽史学》编辑室之约,挑选一部分先予公布,以飨读者。这部分家书,上起1908年,下迄1946年,以胡适在美国留学和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为多,内容大都为向家人报告他在外的学习、生活、工作、见闻等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世家观念以及他对政治有极大兴趣。他以后步入国民党营垒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民党联在一起,同他年青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留学时的思想动机是分不开的。从家书所反映的胡适思想的一个侧面,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4.
胡适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和方向是争民主、争自由,自由主义是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国民党已经开始向民主政治靠拢;他大力宣传自由主义,在国共斗争中支持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谢泳在《胡适的一些旧事》一文中,比较了对鲁迅和胡适的一些评价后,提出"总体上看,也可以说胡适的骨头是硬的"的观点。接着,《羊城晚报》发表了丹祖的文章《胡适的骨头是"硬"的么?》,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胡适的"硬"是反映了反动派内部的一些争论或国民党内部高层人物之间的某些分歧罢了。他的性质,同革命派、革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坚决斗争的性质,显然完全不同。从胡适28岁以后的大半生经历来看,正好表现了他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反骨'之顽固性是多么'死硬'罢了"(转自《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21版)。如果说谢泳先生的观点过于"新"的话,我以为,丹祖先生的话则过于"旧"了。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安徽史学》2006,28(2):97-100
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形成了"多党政治"的思想.回国后,鉴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事实,胡适分别于1932年、1948年和1950-1952年提出让国民党自由分化的政治主张.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胡适的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行.  相似文献   

7.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尽管非常不情愿,他却与混乱不堪、黑暗无比的中国现代政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中国现代政治争斗的中心由军阀混战逐步转为国共之争,任何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人都必须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胡适自不能外。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反对共产党,但对并不符合他的自由、民主观念的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  相似文献   

8.
正他们出生年代接近,出生地也相当接近,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且同在留日期间的1908年,分别加入了国民党的前身"光复会"与"同盟会"。尽管后来政见不合,势同水火,但他们之间一直是那种既对立,又在对立中保持一定分寸的特殊关系。1934年,毛泽东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冯雪峰当时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然后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刚建立不久的时候,胡适派曾向国民党反动政府争取过人权,他们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了许多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甚至宣布国民党的政权为反动的政权。国民党当时对他们也不客气,胡适派的作者被逮捕,他们的书店被搜查、刊物被没收。因此,有人认为胡适派的「人权论」是反国民党的言论,这时胡适派是站在反国民党的立场上的。究竟胡适派「人权论」的实质何在呢?这个问题实有辨白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李传玺 《纵横》2020,(2):24-33
陈延年,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之一。1927年6月26日,作为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被捕入狱,7月4日,被同是老乡的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安徽宁国人)下令用乱刀砍死。一说到陈延年的牺牲,人们总会说到胡适。有人说胡适好心办了坏事,更甚的,是拿后来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来妄加揣测,说胡适可能是有意为之,有意将陈延年出卖给吴稚晖,再让吴稚晖把陈延年出卖给杨虎,从而导致陈延年被残酷杀害。说胡适好心办了坏事可以,但妄加揣测就过了。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曾是青年毛泽东的"楷模" 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回,9月到北京大学任 教;此年8月,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即毛泽 东的岳父)之召到北京,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 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使命应 该是文化的承传者和创造者,同时又是现实的批判 者。这种现代使命建构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基本人 格。胡适的"民主感情",尤其是他对待传统文化、封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也是“胡适学”的重点问题。从胡适与国民党的早期组织同盟会接触到1949年,两的关系历程大致可分为早期交往、《新月》时期、《独立评论》时期、驻美大使时期、任北大校长时期,其间既有友好合作,又有矛盾冲突。胡适政治思想的两个基本理念,即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能否实现,是胡适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勇气     
胡适不满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却又不赞成暴力反对政府,仅希望一点一滴地改良政府、改善政治,这是胡适成为国民党诤友的重要思想根源。蒋介石对胡适的批评不仅容忍,而且是豁达大度的予以认可。  相似文献   

14.
1946年年底,胡适参加由国民党一党包办召开的制宪国大。胡适参加国大的原因,缘于蒋介石与国民党做出实行民主的姿态,希望制宪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胡适对中共革命的戒备。然而,蒋介石与国民党只是将宪法视为工具,并无真正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意图。胡适参加1946年制宪国大实际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他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却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直在国民党省府机关供职。 他曾是杨虎城将军身边的红人,先后担任过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任秘书、代理民政厅长、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等要职,在执行党的使命,营救革命志士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陕甘宁边区经济空前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在延安枣园与他畅谈4个小时,委他以重任。 他,就是共和国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28年里,民主自由始终是党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新闻自由的态度,与第二国际的做法不同,与共产国际的做法相同。20世纪40年代党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毛泽东的有关论述甚多。1942年2月,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文中,他批判国民党"言论不自由","党禁不开放",要求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18.
《章实斋先生年谱》是胡适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胡适在创作《章谱》前后,围绕章学诚研究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青木正儿进行了密切的学术互动。胡适试图通过该谱训练和展示自己的考据功力,并展现他在年谱学方面的“用意与方法”。1921年的胡适因参加各种社会、学术活动非常繁忙,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完成《章谱》的写作任务。该谱革新了传统的年谱体例,创立了新的典范,提供了一个示范的样板,因而得到不少学者的仿效。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个人及其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他命运中所凝聚的现代文化移植的困厄,都是令人回味并有着现代启示意味的。而其母在他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对于研究胡适,无疑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戚厚杰 《百年潮》2009,(5):74-79
1948年10月前后,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军事大决战时刻.对这时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人们多从战略上进行研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思想、纪律如何,尤其是被称为国家大脑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怎样?历史档案记载的不多.现根据<胡适来往书信选>和<胡适日记全集>记载的关于中央军校毕业生孙足原不堪忍受国民党的腐败,毅然与之决裂,写信向胡适讨"一碗饭"和胡适直陈国民党的腐败、苦谏"十大进言"等来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