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界发表清代东北流人文化的文章渐多,然而这些文章对清代东北流人文化的内涵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却鲜有论及,这势必会对清代东北流人文化的深入研究产生不良影响.有鉴于此,笔者乃不揣浅陋,对这一新课题进行试析,最终得出清代东北流人文化的内涵就是:传播中原先进的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一种身处逆境而能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流人特有精神,为今人提供许多有关清代东北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情况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谈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宁古塔纪略》、《绝域纪略》、《龙沙纪略》和《柳边纪略》,以及这几种方志中反映的东北经济与习俗文化及所反映出的文化流人的主要活动:举办教育、结集诗社和戏剧歌舞及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3.
清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问题是目前史学界正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笔者检索《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及地方志书,发现大量东北与内地各省间粮米海运贸易的资料。透视这些资料笔者感到:有清一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尤其是粮米贸易相当频繁。就其粮米贸易的流向前后期有明显的变化,清前期粮米由内地流向东北,清中叶以后转为东北流往内地。这种变化与汉族民人大量流入东北,开垦土地,促使东北农业生产力提高,粮米贮藏增多有密切关系。笔者不揣寡陋,试就清代与东北地区粮米海运贸易及其有关问题,加以考察,求教史界。  相似文献   

4.
旧志保存着大量的人物传资料,这些资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本身存在着可靠性、准确性、局限性的问题。如何尽最大可能使这些资料变得可靠和准确很有必要。从对清代阳城籍传奇作家张锦的考证可以看出,通过与同源、非同源方志资料以及非方志资料的互相链接连锁考证,可以使旧志人物传资料变得较为完善、准确、可靠,从而在学术研究中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方志工作者在编修《南京通志》过程中 ,充分分析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特色 ,着眼于南京的山、水、城、林、人 ,围绕特色收集资料 ,并确保资料的翔实可靠。通过这些措施 ,志书展示了南京的历史名城风采 ,方志工作者也在促进城市进一步得以保护和开发方面做出了贡献。作者还分析了搜集续志资料中的难点 ,阐述了如何确保入志资料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清代仪征刘氏一门三代皆致力于地方志的纂修,从清代道光、咸丰时期至民国年间,刘氏三代主持或参与纂修的地方志共有8种,这些方志资料丰富、体例严谨,被学者誉为名志。此外,在修志的过程中,仪征刘氏就方志纂修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体例的制定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新志的纂修,不仅仅是在旧志体例基础上对原来材料的简单堆砌,而必须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对以前所修各种旧志的体例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出合乎实际的新志体例。此外,刘氏还善于接受先进的方志纂修理论。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张杰迄今为止,有关清代东北开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北流人和流民两个方面。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以满洲八旗为主的旗人及其家属在东北开发中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清前期驻守东北的满洲八旗始...  相似文献   

8.
金永锋 《丝绸之路》2014,(14):24-27
从旧地方志资料研究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纳研究,力求探索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地处古淮、泗水交汇处。古淮河由安徽五河县迤逦入境,经盱眙县城西,东北流至龟山,斜穿洪泽凹陷区,达淮阴故城码头镇西,又东北流经清江浦与王营镇之间,转而东南流,经淮安城北东北流,经涟水城南,又东北流入海。古泗水是淮水的最大支流。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地方志记载资料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清代至民国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力求勾勒出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诸多方志记载元大德五年涿州修建过庙学,且有李元礼撰文之碑,但梳理资料可知,大德五年涿州未修建过庙学,也没有李元礼撰文之碑,《涿州新建庙学记碑》的撰文人是李谦。清代诸方志沿袭了《日下旧闻》的错误记载,一直讹误至今。  相似文献   

12.
张安东 《上海地方志》2023,(4):39-46+95
清代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巅峰,方志编纂理论随之获得很大发展。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各地方志的编修普遍开展,大量文人学者积极投身于方志编纂,大大提高了方志的质量,同时方志编纂理论研究也趋于深入。清代方志编修者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方志编纂的理论问题,对于清以前的方志编纂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此同时,在方志编纂理论的影响下,清代方志编纂体例、方志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承袭旧志体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这种现象反映了志书编纂实践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3.
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断限大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的20年左右。这个时期,全国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轮志书要客观真实地记述这些变化,就必须重视资料的收集与应用。资料的选用是保证志书质量的前提,志书的质量是方志事业的生命,因此,选用资料是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引起修志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丁宏伟  薛华 《中原文物》2016,(4):123-126
郑工合龙处碑是清代后期黄河堵口工程的历史见证,该碑现存于黄河博物馆,它是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见证,真实反映了清代后期黄河治理的艰辛及黄河由南流向北流格局的转变,以吴大澂为首的堵决成功,使得黄河北东流成为惯常,使黄河南流成为历史。该碑对于研究河防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指出方志定性问题是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课题.并指出方志的内容不是资料,方志的本质特征不是资料性,资料性是方志的表象特征.通过论述,指出方志的定义(性质)为:方志是按照界定范围,采用特殊体例,编著古今自然、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的真实资料,从而客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动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状况等社会情势的社会学专著.方志的内容是社会情势,本质特征是以体现社会情势为目的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6.
清代嘉道年间的蒋湘南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位修志者,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方志学家。纂修方志是蒋湘南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在蒋湘南看来,方志具有地理和历史两大属性,前者要求方志重视地图,后者要求方志具有史法史例。在两大属性认知基础上,蒋湘南提出“图经”与“史法”的方志观,给清代的方志学注入新的思想力量,也是继章学诚之后中国方志学的一大发展。蒋湘南以该方志观为指导纂修的方志也成为清代志书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作为清代著名方志学家,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方志学编纂理论上,他提出编志须遵“循史家法度”,指明了编志的原则;在方志的撰述范围和门类分别、方志的义理、方志的体例、方志的论断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尽的要求;主张“文人不可与修志”对编志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直到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地区的方志修撰起步较晚,清代以前的广州府志皆残缺不全,成化《广州志》是除大德《南海志》残卷外,编撰较早,内容也最丰富的广州志书。其中有保存完整的《寺观》3卷,对成化以前珠三角佛寺记录颇为翔实,与此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对佛寺漠视有着明显不同。这些文献记载本身符合当时珠三角真实的历史现状,是明中叶以前佛教笼罩珠三角人们的思维与观念的客观反映,显示出儒家文化未兴起之前,佛教对珠三角民众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志作为资料性著述,历来由撰述和记注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志书的著述部分,后者是重要的原始资料的辑存。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将志书构架解析为“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其中“志”指方志著述主体,“掌故”、“文征”指的是一地的  相似文献   

20.
首次对广西古代和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要点进行较全面归纳和梳理。全文分明代、清代和民国三部分。认为,宋元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滥觞时期,明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清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时期,民国则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