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从威权政体转变为宪政民主,固然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但蒋经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亲手启动终结威权时代的政治工程"(马英九:《历久弥新的身影——蒋经国》)。一、政治转型的基本思想1.向历史交代,对历史负责1978年5月蒋经国当选"总统",成为台湾地  相似文献   

2.
蒋经国"建设新赣南"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新赣南是抗战时期蒋经国领导进行的地方建设活动。政治腐败和政权、官员疏离百姓,是民国时期长期存在的问题,抗战使其严重性益发显露。蒋经国挟其特殊的家庭和知识背景,发起赣南“新政”,主张修明政治,转移风气,铲除污浊,培养人才,发展经济与教育,与民利益和改善官民关系,建立赣南地区新的政治基础、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气,实现政治与社会的更新。这些主张,反映了蒋经国当时较为独特而系统的政治革新和社会建设思想,又因其决然推行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然而,体制内的制度性变革具有难以逆料的艰难性。蒋经国也无法解决其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体制壁垒、政治环境、利益格局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新政思想和活动最终只能是一项新奇动人而无法实现的政治实验。  相似文献   

3.
1979年,被蒋经国认为是“本党历史上最艰险的一年”。由于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应对变动的内外局势,缓解台湾岛内民间要求政治参与的压力,蒋经国不仅拓宽民间参政的渠道,准备举办“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而且批准党外反对派“立法委员”黄信介创办政论月刊《美丽岛》。  相似文献   

4.
蒋经国去世21年多了,这位前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大名,从来不曾像最近这样被岛内人士频繁提起。蒋经国故去的这段岁月,台湾历任政治领导人,从不曾像马英九以如此慎重的仪式纪念他。去年大选之后,就如同早年国民党同志到北京香山碧云寺祭告孙中山英灵的况味,旗开得胜  相似文献   

5.
谈蒋介石和蒋经国人物周刊:我们的提问不妨先从稍微沉重的话题开始。在大陆,对前政治领袖的评价会有一个说法——三七开,你今天怎么  相似文献   

6.
1988年1月13日,台湾政治强人蒋经国在毫无预警状况下,溘然长逝于七海官邸。由于事出突然令国民党高层在猝不及防的情势下,无法从容安排蒋身后的权力布局,使台湾政局于此陷入权斗之中难以自拔,最后李登辉虽脱颖而出成为国民党主席,但国民党内主流、非主流斗争却越演越烈,连带使蒋经国历史定位迟迟无法定论。  相似文献   

7.
刘唱 《湖南文史》2012,(2):47-47
1949年8月20日,蒋介石在台湾圆山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后改为“总统府资料室”,蒋经国兼任主任,并接管了“台情会”,进而掌握了统治各门派情治机构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蒋经国留学苏联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宇 《史学月刊》2006,45(4):67-71
蒋经国在留学苏联期间,受到苏共和斯大林的重视,被吸收为苏共党员并送入高级军事院校深造,其命运随中国革命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动荡起伏,他留苏12载,深入苏联政治和社会生活,历经肃托、农业集体化、肃反等各种运动,目睹苏联的种种弊端,对苏联从向往到怀疑,最终彻底背离。苏联通过蒋经国影响蒋介石,使中苏关系形成有利于苏联态势的期冀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9.
台湾强人政治,在政治强人蒋经国手中终结,这是出自历史的必然,或是偶然,恐怕连蒋经国都难以回答台湾政治强人蒋经国辞世已经21年,在这21年间有关他历史定位的讨论,随政局起伏变化,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今天不做,明天后悔"比如他晚年启动的"催台青"政策(大力提拔年轻人特别是本省人士)。与外界认为蒋是"干纲独断"决策者的形象反差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12月25日,蒋介石派其子蒋经国秘密访问莫斯科,并与斯大林进行了两次秘密会晤。至于所谈具体内容,蒋介石一直讳莫如深,而蒋经国以后也绝少提起,以至时下出版的各种关于蒋经国的传记及回忆录中,提及秘密访苏一事,要么一笔带过,语义含混,要么干脆只字不提,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猜疑。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本文通过对档案史料的爬梳,试对此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台湾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寥廓海天不归何待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的瞩目,信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2.
何友良先生在《抗日战争研究》2 0 0 2年第 2期发表的《蒋经国“建设新赣南”思想简论》一文 ,对在蒋经国的政治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江西省赣南任专员时期的革新思想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和分析 ,读后颇受启发。但该文关于蒋经国在赣南 (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的任职及时间问题 ,笔者认为不够准确。根据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 ,现作两点补正。一 关于蒋经国在赣南是否仅任专员问题蒋经国在赣南除了担任国民党政权全国性的三青团江西省的领导职务、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的领导职务等外 ,就赣南行政督察区的职务是否仅专任专员一职 ?何先…  相似文献   

13.
蒋经国在赣南主政期间推行文教建设,项目至为繁多。这些建设无疑都是蒋经国较为独特而系统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又因其推行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促进了当年赣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支持长久抗战,发挥了自身独特作用,对当代的教育也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偏重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信中有:…  相似文献   

15.
抗战八年,蒋经国主政赣南六年,期间推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新赣南"运动,社会救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蒋经国在赣南开展社会救济的全过程,了解蒋经国的民生理念,窥探蒋经国"建设新赣南"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昔日同窗袍泽 今朝咫尺海天 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蒋经国流露出的故乡之情、民族之意,迅速被大陆方面捕捉到。  相似文献   

17.
1978年5月,蒋经国上任后没几天。就下令裁撤台湾“总统府”内务科。要知道,内务科是执掌台湾大小行政事务的部门,充满特权的神秘色彩。对于蒋经国的这一做法,很多人难以理解,蒋经国说:“内务科多年不仅人浮于事,还浪费了政府很多钱财,更养了一帮官老爷,被裁撤的人一律下到基层,为民众做些具体的事情。”并要求所有公职人员经常到民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2,(12):121-122
记得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听说有一位作江南(刘宜良)写了本《蒋经国传》,被台湾派遣的特务在美国暗杀了(其实,江南早已于1981年l0月15日被特务暗杀,但当时对此新闻并未注意。由于199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蒋经国传》第2版发行的效应,故而,已不是“新闻”的此事又成了“新闻”)。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13日,在蒋经国百年冥诞的纪念会上,马英九、李登辉、宋楚瑜悉数出席,李宋两人更是10年来首次同台"你等会"1984年2月15日,台北中山楼。国民党二中全会正在召开,蒋经国的办公室离会场不远,从舞台左边的小楼梯走上去就可以看到,办公室备有床铺,多数时间,蒋经国躺在那里休息。中常委们都在观望,究竟是谁从那个小楼梯走上去,谁又走下来,每个人都期待被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与毛泽东相继辞世之后,统一祖国的历史责任便落在了他们的继任者蒋经国与邓小平这一代人身上。蒋经国与邓小平是昔日苏联留学时的同窗,邓小平比蒋经国大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