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这一现象是以“日本何以超过美国”这一问题为背景的,所以,日本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和美国企业文化的“理性主义”特征的比较,成为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名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京瓷公司的考察,批评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讨论思路的简单化,指出“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融和,才是京瓷持续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是京瓷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立平 《神州》2012,(2):180-18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三流企业靠人才,二流企业靠管理,一流企业靠文化”,可见企业界已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队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前身,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在农村出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集体副业、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它们是中国社队企业兴起的基础。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但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社队企业一直步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社队企业才开始快速发展,并为新时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社队企业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社队企业的历史地位不容忘却。  相似文献   

4.
李杵 《神州》2013,(5):236-236
人本管理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人中国以来。我国管理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企业界也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还存在着内涵不清、目标定位不准、研究对象不明、缺乏理论体系、操作性差等缺陷。企业管理实践尚缺乏实施人本管理的经济、文化和员工素质条件,实践效果不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企业志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做好企业史志工作,更加充分的发挥企业志“存史、资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必将会为企业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连爱红 《神州》2013,(15):255-255
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而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小龙 《神州》2014,(12):266-266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常物质、精神文化层次也逐渐提高。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经过诸多学者探究,所探知的也仅仅是其冰山一角,一个国家能否强大在于是否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完整的体现其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及发展方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工会组织和企业文化共同发展,使两者完美结合,成功的增强企业生存、竞争能力、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发生已40载,40年来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事件,出版了诸多成果,日本著名学者加加美光行教授的《历史中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著作。加加美光行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革”问题的研究,著述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陈绮云 《神州》2013,(1):22-22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在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但如何打造质优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开花结果?我认为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0月16—19日,“北京史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北京史研究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1)北京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2)北京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3)20年来北京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与会者认为,北京是六朝故都,现代化进程是从近现代开始的。20世纪初,清朝灭亡,现代化逐步展开。清华大学副教授张复合认为,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城市建设进一步展开,现代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北京城市现代化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城市现代化一开始,就对北京故都风貌产生破坏,现代化建设与故都风貌保…  相似文献   

12.
1984年8月1日,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邓小平专门听取了国务委员谷牧关于宁波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满怀激情地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消息传开,在海外“宁波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宁波帮”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倍受海内外舆论的关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何如此关注宁波建设,对“宁波帮”何以情有独钟?这还得从宁波的历史及其在沿海城市中的地位说起。宁波地处历史上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且是鸦片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和全国…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自90年代初开始成为中国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1993年在北京召开“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1994年在西安召开“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研讨会”,1996年又在澳门召开“后现代与中国文化建设研讨会”,其声势可见一斑。在这些沸沸扬扬的论争之中,其核心问题其实是后现代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然而理论界一次次为后现代的合法性争得不可开交玄语叠出,这除了让人更进一步感到“后学”神秘莫测远如天人以至望。  相似文献   

14.
从2004年左右到2014年,中国市场几乎就是国际名表行业的发动机,随着中国人出境旅行越来越便利,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与此同时,中国人购买名表开始更多关注品位而不是价格,瑞士及欧洲的钟表文化之旅持续升温,奢侈品消费中,“文化”的光芒越来越耀眼。  相似文献   

15.
谈家胜  金晶 《江淮文史》2022,(4):157-168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南文化便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领域广阔、成果丰富。学界关注皖江区域文化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圈”的学术探讨。自2004年12月安庆师范大学承办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以来,这种以安徽省社科联主导、皖江流域相关高校轮流承办、每两年一届的皖江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九届,有力地推动了皖江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研究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灾害文化体现的是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界提出“灾害文化”概念,90年代传入中国后,较早受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灾害学等学科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灾害文化逐渐进入历史学者的视野。近年来,在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深入发展,以及灾害史学界寻求转向的大背景下,灾害文化尤其受到历史学界的关注。经过50余年的发展,灾害文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极大发展。学界对灾害文化的概念也已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艺赢 《神州》2013,(21):45-4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更新运动,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然而,时过境迁,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即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史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廉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2,(6):112-123+159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仍存在混乱情形,潜在地制约着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宋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理论”与“历史”,尚无“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一词在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凸显出该词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科学、史学改革、继承我国史学优秀遗产、正确解读经典等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历史理论”概念的内涵得到深度探讨。“历史理论”是在近代中国树立的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涵而不断中国化的外来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设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融入和反哺,而节能减排则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带着上述思考,文章首先阐明了文化旅游激发“亲环境行为”及产业结构转型这样两条影响机制;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03年至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323个地级市的2182个县域面板数据,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激发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是文化旅游产生减排效应的直接机制,产业结构向文旅转型,高污染企业发展受限则是间接机制;(3)文化旅游在地级市样本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文章既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又在旅游、生态、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变革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每一个成员,不管他意识到或不意识到,其实都成了文化变革的参与者.近些年,关于文化的研究几乎成了学术理论界的热点,新的文化理论,新的文化学术语不断涌现,有的如 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却因为和中国的历史、现实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企业文化”属现代文化范畴,和文博单位的关系也不密切,但我们觉得它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它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一种社会机构的作用,仍然有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为此,1988年,我们编辑部发起组织了“企业文化”讲习活动.活动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本专栏发表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收到的部分论文.发表这批材料,一方面是尊重专家学者的劳动,反映他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表明,《东南文化》固然是一份主要刊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但编者并没有忘记现实,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一部分博物馆人士近些年提出“博物馆文化”的研究课题,我们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