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合民 《丝绸之路》2010,(4):127-128
异国春花闹,水墨雨淋淋。不久前,年逾七秩的师云先生从北美归来,再次带回一批新作,给人又一新鲜的面貌:水墨飘香,新风扑面,风花雨雾,流连眼底,水汪汪中的花卉世界充满了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刘启恕 《文史春秋》2011,(10):63-64
被视为辛亥革命先声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革命起义。这次起义战斗激烈,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交锋中牺牲的七十二位民主革命志士,合葬于广州城外黄花岗,故这次行动,又称“黄花岗起义”。不少志士留下了壮烈的诗篇,其内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党延伟 《神州》2014,(5):5-6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和丰富的文化情感而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用其文化积淀和历史的眼光为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发人深省的文化作品。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对民族情感的深刻领悟赋予了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深度的文化精神。本文从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情怀出发,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他们内心的独特情感,以人格感染作品,以作品体会人生。  相似文献   

5.
王婕 《神州》2013,(27):207-208
影视艺术是人类文明传承与纳新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影视艺术也有了空前的发展,这与国家对影视文化事业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出现的只关注两者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甚至有意激化这些不和谐因素而忽视对影视艺术本身的欣赏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值得我们注意。因此,本文试图引入"深入化表达"这一概念来分析这一问题并作出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7.
五代、宋墓葬中的仿木建筑砖雕表现的均为建筑的外观,该形式处于墓葬这一内部空间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何协调仿木建筑的外观与墓室内部空间之间的矛盾?怎样表现仿木建筑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什么方式塑造仿木建筑的虚拟空间?这正是本文作者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超  陆发春 《安徽史学》2014,(2):135-143
胡适娴熟的英文表达能力使他易于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角色:在国内,用国语向中国人宣讲、介绍西方文化;在国外,用英文向西方人宣讲、介绍中国文化。面向西方话语世界,胡适一直是用和缓、冷静的语态,撰述文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力图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胡适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自有其规律与原则,在交流过程中胡适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明白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主张,指出文化交流的最终结果是那个"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  相似文献   

9.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1):263-267
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一书,也许是中国大陆最早以“风水”作为研究专题的博士论文。长期以来,风水在大陆学术界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禁忌源自我们对于风水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来说明风水建设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它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教师梦》是钱理群先生的教育讲演录,书里收录了钱先生的十二篇与教育有关的讲演稿,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农村教育理想和打工子弟教育问题,教师的工作方式与精神追求等许多方面。手捧《我的教师梦》,看着封面上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钱老,想象着他在讲坛上深情演讲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真诚的感动。感动于这位尊敬的老者对教育无怨无悔的追梦旅程,感动于他对农村教育、对打工子女教育的真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80年代,伴随着新文化史的兴起,西方历史研究中出现了所谓记忆的转向。①大批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并逐步将普通民众对历史的记忆纳入史学研究,对其加以记述、分析和解释。这种趋向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关于历史创伤问题的讨论中,其焦点是大屠  相似文献   

12.
继《甘肃通史》问世后,甘肃省第一部地方性通史《庆阳通史》于2011年春付梓杀青。这是甘肃省史学界的一大成果,也是甘肃省史学界的一大盛事。可喜可贺,可赞可誉。由于种种原因,《甘肃通史》的撰写已落后于全国,甘肃地方性通史的撰写更是凤毛麟  相似文献   

13.
崔建周 《攀登》2014,(3):63-67
党员意愿通畅表达是党健康发展的基础。文章在实证评估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党员意愿表达状况不符合党内民主发展的要求,发展党员意愿表达现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围绕在党内形成科学的认知环境、制度环境、权力体系,处置手段等方面为发展党员意愿表达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法治本质的探讨,一直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且总是能不断丰富人们的智识。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卡多佐讲座教授塔马纳哈所著的《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一书①,可以说又是一次这样的智识盛宴。作为法治研究的较新成果,此书既体现了当下跨学科研究范式趋向,同时也是跨学科研究范式下的成果。此书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烨 《神州》2011,(9X):15-16
伴随着城市持续高速发展。上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社会经济也正处在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阶段。原来大部分工业建筑所在地段渐渐成为了城市中心区,被商业、居住、金融等功能所替代,市中心区大量工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先秦秦汉时期历史地理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为艰涩之学,荆楚地区处周代南土,相关传世文献稀少,考古材料庞杂,不易索解,善治之者不多。徐少华先生是这一领域少有的专家,继《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以下简称《南土》)之后,最近又推出新著《荆楚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7.
高芳  栾黎荔 《神州》2013,(9):201-201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关于城市色彩与规划这一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但关于城市色彩具体应该如何规划,目前国内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色彩这一名词的解析,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城市色彩的运用实例,分析武汉城市色彩规划的现状,寻求美丽武汉,绿色武汉的完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一、鲜明的学术个性李振宏先生的《历史与思想》(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学著作,这个特色就是鲜明的学术个性。“学术个性”这个词是著名史学家朱绍侯先生在为《历史与思想》所作的序言中提出来的(此前似乎未见有人专门论述),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该书及其作者的学术风格,而且为今后历史学改进研究方法乃至繁荣、发展学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的确,学者和学术研究需要有学术个性,只有创造性的研究才能发挥出学者的学术个性。在《序言》中,朱绍侯先生指出,李振宏“是一个有学术个性的人”。随后便以点睛之笔评价他的“学术个性”,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性和整体性。表现在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兼顾。朱先生说李振宏的学术个性一方面“表现在比较大气,他的研究多是比较宏观性的问题,而且喜欢写大文章”。笔者以为,各个学者的学问(或学术研究)既有高下之分,也有大小之别,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学问的大小取决于学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观察视野。作小学问者通常仅研究局部的和具体的问题,或只研究某一段,甚至终身仅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事件。有的人尽管研究面稍宽一些,但是只顾微观而缺乏宏观的眼光,...  相似文献   

20.
高天民 《收藏家》2014,(9):I0007-I0007
看熊广琴的画.都透露着一种淡定与自在.这不仅是她作为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闲适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十分可贵的心态。这是一种祛除了功利心之后的那种无挂碍的心境。更是她对自己的目标明确之后的释然。这是一种她的优势在于她慕古而不摹古,求变而不为变而变。她一面从前人和传统中求发展,一面又从自然中找灵感.从而建立起她自己的意义空间。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细腻体现为对事物微妙细微之处的传达,这使她的作品不仅耐看,而且将一个女性心底的温柔和美好的情愫展现无遗。她以这种情怀面对事物.去探寻连接起人与自然的那种互为因果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