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的东西充满好奇,尤其一些刺激性的东西,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甚至是黄色漫画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随着社会开放的脚步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了,成人世界变得如此繁花似锦,直叫人看得目眩,当扑面而来的所谓“养眼”的信息冲击着视觉时,有多少人能“眼不见为净”?何况是十三四岁的孩子。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比以前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老师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相似文献   

2.
连丽娜 《神州》2012,(9):321-322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甚至是黄色漫画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  相似文献   

3.
张清亮 《神州》2012,(9):243-243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可能有不少人会说: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用培养吗?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可浓了,总是叫着喊着要上信息技术课呢。其实不然,学生爱玩游戏而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他们很不“感冒”。对于一些考试学科可能学生们还会在压力下去学习,可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生就很难硬着头皮去学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张颖 《神州》2020,(4):114-114
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的让“爱国情感”“使命担当”落地生根,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借助教材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今年秋季开学,重新回到高一的语文教学,而这个时间点恰恰是要迎来中国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如果能把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真正与这个历史时刻契合应该是我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对人教版语文必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我决定利用好这册教材,在学生刚升入高一,就对他们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青年白领往往是“时尚受害者”,但是近年来,时尚受害者却在悄悄转移,越来越多的9至16岁的青少年成为名牌服装的牺牲品。 2000年,西班牙少年时装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亿欧元,占时装业总销售额的12%。少年时装设计师埃莱娜·桑斯说:“以前人们出重视品牌,但这种观念影响不大。现在人们对时装和品牌的兴趣日益增强。追求时尚已不再是和别人穿一样的鞋,而是要穿最为独特和名贵品牌的衣服。”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高档品牌的大众化行动。时尚业将衣服的品牌能够界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一观念灌输给大众,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没有独立的判断力,容易追逐时尚,这使他们早早地就成为了时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他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职业吸引力不够。”以前的工作所能提供稳定、钱和社会尊重,而他最想要的是话语权,是“一个人遗留在世界上的东西”,话语权有的,钱和尊重,也都不会再缺少了  相似文献   

7.
余银华 《神州》2012,(7):5-5
现代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人环境,受各种不同情况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了,他们多样而复杂,天底下最小的主任——班主任越来越难当,这给我们班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必须做一个心理师型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周围,时常听到某位老师议论某学生:“某某真笨”、“某某不可救药”、“某某不能急了”,等等。这些灰色的论调一旦定格,便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永远的痛,投下永远的阴影,他们或许从此就一蹶不振,或许永远沉沦下去。本期摘录了一名差生用心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信中流淌着一种东西让我们无法平静。而这种东西是这名差生的老师用真诚和鼓励换来的。借此我们将这篇文章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雨水     
养生有道 雨水季节,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但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人们常说的“春捂”,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南桑 《南京史志》2009,(1):13-14
昨日,南京《好家长》杂志社编辑约我写点东西,题目很简单,谈谈怎么让学生写好《在雨中》这篇同题作文,我欣然答应了。《好家长》杂志所出的同题作文《在雨中》,其意图是从自然出发,试图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连接。这个作文可能出现的薄弱之处在于——多数学生会把文章写成肤浅的风景描述,或者是简单的雨中故事。因而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从具象看到抽象、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能力。如果平时注意这方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把“在雨天”的思考停留在表象的“雨”。  相似文献   

11.
俞金爱 《神州》2011,(9):87-8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强调语言学习不能离开了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多元智能去解决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使狭小的课堂得到延伸扩展,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为开放、活跃而有张力,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2.
蒋宏 《神州》2012,(21):160-160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进行人文化、和谐化的教学,这就启示我们:古人崇尚的“悬梁刺股”式的学习方法早已过时,没有“苦”,学生照样能学好。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把课堂上活,才能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得更快、更轻松。而英语教学更是要教师多费心思,因为这是学生接触的“新生事物”——老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杜悦萍 《神州》2013,(33):3-3
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出了“新年的梦想”特辑,有140多人应答,其中许多人梦想着将来的好社会。只有鲁迅不以为然。他说:虽然梦“大家有饭吃”者有人,梦“无产阶级社会”者有人,梦“世界大同”者有人,而很少有人梦见建设这样社会以前的阶级斗争,白色恐怖,轰炸,虐杀,鼻子里灌辣椒水,电刑……倘不梦见这些,好社会是不会来的,无论怎么写得光明,终究是一个梦,空头的梦,说了出来,也无非叫人都进空头的梦境里去。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是不是北京人。但是,究竟谁可以被称为是一个道地的北京人呢?一些人以自己是“北京原住民”为荣,而另一些人则对“北京土著”嗤之以鼻。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去寻找更加本原的东西。历史也许会告诉我们谁是北京的“原住民”。我们希望找到北京的“原住民”,得到一个答案,并从他们家族承袭的历史中看到北京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潘明琼 《神州》2012,(10):114-114
教学中常存在着教师用足了精力却收效甚微的现象,这我们会抱怨学生脑子笨,学习态度差。追究其原因,学不得法恐怕才是症结所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的目标不能只盯在眼前学生的“学会”,而且还要放眼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会学”。那么,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他们英语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盖桂华 《神州》2012,(3):138-139
培养学生了解荚、感受美的能力初中生正好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对“美”的认识很单调、很机械,总认为“美”即“漂亮”,丑的东西就不美了。这样,他们的审美能力就大打折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调美包括许多要素。潇洒、漂亮的影星是“美”,断臂的维纳斯也是美,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辨别社会上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自然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各学科的分工亦愈来愈细。它们中间大多数虽形成了独立学科,但作为研究对象和发展形态,难免在某些边缘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地方志中的社会内容如何做到“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比较科学、合理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就这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理论认为,同一种语言由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的人群因地域的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而导致在语音、语汇和语法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地域的分支或变体,使不同地域的人群虽然同操一种语言但他们所说的话各有特点或彼此不完全相同。我国汉族地区所说的都是汉语,但不同地域的人们所说的话有些是大不一样的。北京人把“叫”读做[tεiau^51],广州人却读成[kiu^33],北京人把“气”读做[tci^51],广州人却读成[hei^33];北京人说“客人”,广州人和客家人都说成“人客”;北京人说“再等一下”,客家人说“等一下掭”;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而客家话则说“一头树”。诸如此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就是指这种地域方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呐喊:“救救孩子!”鲁迅以“狂人”的目光,揭露当年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罪恶社会。八十多年过去了。从人吃人的旧社会中解放出来也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中国孩子们的命运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教育状况而言,很多孩子们的家长和关心社会未来的人们仍在呼唤“救救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应该为我们民族造就人才的摇篮、为中国开拓未来的教育,这些年来,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高的学费把成批成批的孩子拒之大门之外,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沉重的学习负…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社会行为修正社会规范的过程,即人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以前的规范就不得不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