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这首歌曲是云南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本文通过对歌曲本后的故事讲述了撒尼人敢爱敢恨的名族特点,和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描写歌曲对于彝族人民的改变和影响,也从歌曲的创作特色和艺术处理方面告诉读者怎么样通过故事的本身去理解和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更好的去演唱歌曲。
  歌曲是著名作曲家葛炎创作的,葛炎是汉族,1922年出生在上海,原籍浙江省的杭州,是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1936年曾经参加过革命,加入了“我们的儿童剧社”。1938年后又进入延安青训班学习,从此以后开始音乐的创作生涯。抗战时期曾经写过救亡的歌曲《春耕曲》。后来就任八路军129师的先锋剧团、抗大总校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音乐队的队长和指挥。建国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1950年又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组的组长。他参与制作和作曲的电影有《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秋瑾》、《笔中情》、《天云山传奇》、《从奴隶到将军》、《渡江侦察记》、《阿诗玛》、《枯木逢春》、《老兵新传》、《聂耳》、《天仙配》、《南征北战》等等,也是著名音乐故事片《阿诗玛》的编剧和作曲家。同时还创作有《欢乐的火把节》、《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优秀的乐曲。其中《阿诗玛》获得了西班牙的最佳舞蹈片奖,《芙蓉镇》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创作奖、影片奖、音乐创作奖,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上影小百花最佳音乐奖。  相似文献   

2.
一《阿诗玛》是彝族文学的瑰宝之一,数百年来,在撒尼人民中广为流传。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在谈情说爱的场合,在绩麻、放牧的时候,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吟唱着《阿诗玛》。《阿诗玛》能这样深入人心,几乎是家喻户晓,说明它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阿诗玛》原来只在撒尼人民中流传,后来不断被译成汉文,介绍出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迁至昆明,吴晗、光未然等文艺界的老前辈深入到了路南圭山一带,发掘到了包括《阿诗玛》、《阿细的先鸡》在内的一批彝族人民  相似文献   

3.
刘波 《文史春秋》2000,(2):11-13
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多次听到曾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作曲家雷振邦创作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青春多美好》、《冰山上的雪莲》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歌曲,尤其是他创编的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更是令人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4.
夏昕 《湖南文史》2009,(1):31-33
白诚仁,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年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10月到湖南工作,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等。  相似文献   

5.
白诚仁,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年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10月到湖南工作,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等。  相似文献   

6.
许蕾 《神州》2014,(12):218-219
陈其钢是当今少数几个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有着一种古典诗人般的气质,他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很好的融合于西方现代作曲之中,他的单簧管作品《晨歌》虽为早期的创作,但却融入了陈其钢本人作为单簧管演奏者和作曲家创作的经验。因而,貌似简单的乐曲却暗含着深刻的音乐表现,学习和研究此曲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陈其钢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同时还启发我们对同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邓爱玲 《丝绸之路》2013,(12):64-66
世界著名歌剧《女人心》是由作曲家莫扎特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之一,被称为世界史上喜歌剧的巅峰之作。《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则是这部歌剧中一段最为精彩的咏叹调。在此段咏叹调中,主人公姐妹俩的女仆黛斯比娜曾经试图努力去劝导自己的主人公,以此来动摇她们对爱情的看法以及观点,女仆最终在一场"考验姐妹俩对爱情是否忠贞"的游戏中赢得了胜利。演唱者在演唱此首咏叹调时,一方面,要积极地融入歌曲设定的情景之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女仆戴斯比娜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美声的科学唱法去进行演绎作品。本文主要从作曲家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方面、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音乐分析和作品的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分析,旨在更好地演绎这首世界著名的咏叹调作品。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前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整理发表,使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她发表后,各种不同版本的《阿诗玛》相继问世,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在这部长诗中,除民间文学的知识外,语言学、历史学、天文学、宗教学、哲学、美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各种的不同学科,都从她身上汲取了营养,从而丰富了这些学科。本文通过对《阿诗玛》中有关地名、人名的探讨,窥视古代彝族的一些古风遗俗和对地名、人名的命名方法,进而探寻古代彝族的踪迹和交往关系,并对《阿诗玛》的产生,时代背景、发祥地的研究和《阿诗玛》系统工程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对地名的研究,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都非常重视。中外学者很早就注意从地名  相似文献   

9.
贺绿汀(1934年-1999)出生在湖南邵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率先叩开了中国钢琴作品通向世界的大门,其《牧童短笛》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他率先为中国电影作曲配乐,创作的《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等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为民众所喜爱;他翻译出版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是第一部完整系统地将欧洲和声理论引进中国的译著;他创作的(游击队之歌)鼓舞无数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他一生成就了三部大合唱、六部歌剧、近二百首歌曲、二十七部电影音乐等,很多都是传世之作。他著述的二百八十多篇(部)音乐理论文章、专著和述评,对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贺绿汀长期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协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教授职务,多次参加国际音乐活动。1983年,他被国际音乐理事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0.
袁成亮 《百年潮》2006,(3):49-51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每当提起阿诗玛,人们的耳边便会响起电影<阿诗玛>中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想起彝族青年男女阿黑和阿诗玛爱情的不幸和命运的悲惨.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是如何被搬上银幕的呢?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1.
《何日君再来》这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先生谱写的。鲜为人知的是,这首风靡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在它诞生后的漫长岁月中却一直颇受争议,诉讼纷纭,刘雪庵也因此蒙受了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冬的一天,曾为电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电影作曲的解放军少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在胡乔木同志家里谈起了想为周总理写一首歌的事:“毛主席的诗词甚至语录都被谱成了歌曲,而总理却没有一首……”胡乔木的儿媳说,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筹备周恩来生平展,里面有诗词。傅庚辰当即请她帮助,让自己先期参观一下。  相似文献   

13.
48年前,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艺界献上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东方红》一经问世便久演不衰,成为新中国音乐舞台上的经典之作……空政文工团创作了一台以革命历史歌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歌舞1960年,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朝鲜,同行的还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访朝期间,朝鲜方面为他们演出了一场名为《三千里江山》的大型歌舞。  相似文献   

14.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世纪民族之歌”评选活动近日揭晓。我省选送的土族歌曲《哦,土乡》(张翔作词、更嘎才旦作曲)、撒拉族歌曲《我叫个循化的撒拉》(丁乐年作词、金保林作曲);大赛组委会推荐的青海民歌《下四川》(朱仲禄选词、刘烽编曲)三首歌曲入选“世纪民族  相似文献   

15.
王峰 《神州》2013,(5):3-4
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由吕其明、杨庶正、肖衍作词作曲,是我国红色主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取材于山东胶东民歌《赶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乐段作为写作手法,旋律音调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电影网站Screen Crave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前.给《谜一样的双眼》(Elsecreto de sus ojos)做出了如下评价:“坎帕内利亚拍出了一部令人目不转睛的影片——影片中有复杂的故事和纠结的情感。这曾经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可现在他们忘了该怎么拍这样的电影。”这个评价可以很好地解释本片为何能够爆冷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相较于其他提名影片,《谜一样的双眼》让奥斯卡评委们感到亲切,视其为正合胃口的美餐。  相似文献   

17.
远去的苏里     
张笑天 《文史精华》2011,(8):28-31,1
苏里(1919-2005).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原名夏传尧,安徽当涂人。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人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文工团戏剧队队长、指导员、副团长。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立大功一次。后任武汉军政大学文工团副团长.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副导演。建国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导演的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红孩子》、《刘三姐》,与武兆堤合导《平原游击队》等。  相似文献   

18.
朱凌 《神州》2013,(16):238-238
《钢琴师》(the pianist),是一部集电影与音乐艺术一体的优秀影视作品。作品曾荣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凯撒奖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死亡的城市》()改编,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荣获第81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本文从导演的创作道路、获奖及该片新颖独特的视角、细腻流畅的东方镜像,回肠荡气的抒情音乐以及充满人性光辉的终极关怀主题等视角,力图做出进一步的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谭盾 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并进入该校深造,后取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1997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国权成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现旅居于美国纽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