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润芳 《丝绸之路》2010,(14):52-54
《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尤其是在1935年被搬上舞台后,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历演经久不衰,并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非同寻常的青睐。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深刻的悲剧艺术。《雷雨》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等的影响,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悲剧冲实,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微文学这种精简的文学新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这种文学新样式的产生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与魏晋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有极其相似之处。《世说新语》记叙了东汉末到刘宋初近300年间士族阶层的趣闻轶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且从题材篇幅来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的微文学作品集。  相似文献   

3.
《诗经》恋歌与布依族情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狭义上讲,情爱是人类一种生物性的本能意识。从广义上说,情爱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相互追求、相互结合,以及共同生活,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内容。如爱情的表达、追求的方式、结合的过程、社会发展对情爱的影响等,无不是人类文化的体现。社会越向前发展,情爱受社会的影响越大,情爱的内容越丰富多彩,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诗经》恋歌与情爱文化发生情爱被认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表明情爱和文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然,情爱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和文学并蒂共生。文学最初没有…  相似文献   

4.
王璐 《黑龙江史志》2013,(13):148+150
<正>"乐"古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崔齐国听到《韶》乐,沉湎其中,以至于三个月吃肉都食不知味,说道:没想到音乐竟然可以美妙到这种程度。故儒家十分推崇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乐"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巨大影响上,而且体现在它可以改变风俗习惯、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上。原始儒家的"乐"的著作,现存主要有《乐论》与《乐记》。本文旨在就两著作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物天地》2021,(5):102-107
<正>《红楼梦》被喻为十八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对生活细节的极尽描摹,所涉及的各类器物达千余件。诚如张爱玲所言:"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历年来对汤显祖文学观的研究都集中在其"主情"的文学思想方面,而忽略了对他平民文学观的探讨。仔细分析《牡丹亭》可见汤显祖的平民文学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主张以情抗理(礼);主张人的情与欲得到满足与宣泄;描写下层人民的众生相;表现平民百姓市侩、滑稽的审美接受。通过对汤显祖师承渊源、交游情况,以及当时社会思潮对其影响等方面的考察,进而论述汤显祖平民文学观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史学太斗郭沫若先生赞道:"张衡,东汉末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两京赋在汉代文学中有优越地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殊不知,《南都赋》则是张衡《两京赋》以外的名著之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在《南都赋》里,他写了"于显乐都,既丽且康"的南都的地理形势,崇山峻岭、游浪长河,山明水秀。宜人景色,珍宝矿藏;丛笼树  相似文献   

9.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即兴唱出的原汁原味的民歌,被誉为客家文学的明珠。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蜻蛉日记》序文中、《源氏物语》「萤」卷和「雨夜品评」中阐述了作者对真实与虚构、真实与浪漫理解与取舍的文学观,《源》所体现文学理念是对《日记》的批判、扬弃、继承与发扬,是赋予之前日记文学与叙事文学新的使命与艺术手段的必然结果。从历时的角度管窥筐举,《源》仅为《日记》单维单向的承继与发展,难言其互文性。从新历史主义视阈出发,考察文本与历史共时关系,的确两文本多处重叠可互觑对方影踪。由而得出日本古典女流文学是以不同表说形式记录着同构物理世界里女性恒定的各类情感体验。文学是历史与意识、意识与思想交相辉映的产物,透过文本跌宕起伏叙事背后,日本平安时期绚丽多姿的人文社会生活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婚、生、病、死。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的研究,自然是以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为对象,这本是十分清楚的问题。然而综览解放以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论著,便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偏向,就是注重于社会阶级斗争和反映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论述。对于社会历史生活;则往往是略而不述或轻描淡写。这种偏向的产生,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片面性理解和教条主义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学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的本意只是说,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历史的始终。然而却被许多史学家错误的理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所提倡的"问题小说"观,对"五四"乃至以后的文学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关联着周氏"人的文学"及"平民文学"等重要的文学主张,而且表达了当时《红楼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与胡适、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共同构建了红学研究的生态景观,现代红学史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张晓晶 《神州》2013,(7):13-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阐述了在此部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重要人物进行分析,仅供参阅。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提出"风骨"、"兴寄"文学革新主张,广泛应用于《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实践。遵循这一主张,文章从士子孤独追求、生命本真求索、"天人合一"人生境界三个方面探究了《登幽州台歌》的思想主旨。诗人先由生命个体扩大到自然宇宙,进而对社会政治观和人生观的深刻领悟,最终形成其"天人合一"生命价值观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6.
赵娜 《丝绸之路》2013,(6):43-45
本文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方面挖掘出作品中沉潜的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将整本书分为"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那些事"四卷,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生活之歌,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7.
程鹏  俞泉 《丝绸之路》2010,(8):55-57
阿拉伯人自古重视商业经营,按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阿拉伯人不是掮客便是商人。阿拉伯文学奇葩《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形象比例也在各类人物中占绝对优势,这源自古代阿拉伯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古代阿拉伯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优势使得《一千零一夜》成了一个展现商人生活的大舞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阿拉伯文化的重商情结。  相似文献   

18.
翻译海明威的作品向来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论文立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快乐生活》为题材,深入分析了小说的两个译本,即由鹿金先生和张祥麟教授分别翻译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从而得出翻译文学作品应遵循"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铎  赵甜甜  于佳楠 《神州》2013,(21):14-14
英国的19世纪几乎能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特定的特色。创作于1891年的《小人物日记》本身体现着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特点的同时,也体现着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活现实。本文将从作品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传达的现实社会意义等方面浅析作品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王琴  杨晓斌 《丝绸之路》2013,(18):53-56
《洛神赋》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著名抒情小赋,借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描写了一个人神相恋的悲剧故事。有关这部作品的主旨,1000多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索,看法各异。曹植后期政治处境极为艰难,一直深受文帝的迫害、压制,生活困顿,难以安定,但其思想中始终闪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光芒。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及生活处境,"寄心君王说"更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