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从欧阳修词“雅俗并存”的特点看宋朝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贝妮 《神州民俗》2007,(10):68-70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人,创作了不少词作,其词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欧阳修词“雅俗并存”特点的形成跟当时宋朝的社会条件和士风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通过对欧词“雅俗并存”这个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宋朝士风。  相似文献   

2.
付文娟 《神州》2011,(6):93-93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对民俗特性的分析侧重其作为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结果即“俗”的一面,却并未体现这一创造的过程,“俗”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未解决。高丙中对民俗的概念做了生发,他引入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扩大了民俗外延,更是对民与俗之间关系的一种阐释?在此基础上,刘铁梁进一步提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民俗志书写模式:事实上,身体是民俗学规训的首要对象,更是民俗传承的主要途径,身体性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民俗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7,(2):3-3
《神州民俗》杂志因刊名中一个“俗”字,便注定了杂志将与最广泛的读者有缘。这一个“俗”字是通俗的“俗”,更是雅俗共赏的“俗”,而不是庸俗或者恶俗的“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欣逢著名敦煌学家、语言文献学家、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七十华诞,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7月28日至30日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国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6.
《敦煌学辑刊》2009,(3):33-33
欣逢著名敦煌学家、语言文献学家、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七十华诞,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7月28日至30日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日、韩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7.
镇墓文是古代丧葬礼俗中经常使用的葬仪类实用文书。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出土的镇墓文尤多。魏晋以降,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河西地区因保存汉代学术文化而为学界称道。镇墓文最初并不具备“文体”这一专属称谓,是方士、巫师们为死人阴宅安置时,借助语言、文字、符箓、图画等载体附着于实物之上的仪式文范,其目的是镇墓安宅、隔绝阴阳、祝福生者等。镇墓文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随着冢墓泽荫术的盛行,镇墓文借助法律公文的文体特点和方士咒语的“语言魔力”及修辞语气获得“镇墓”效果,形成了成熟的体式结构和语言特征。镇墓文所具有的丰富的民间智慧,对志怪小说、乐府诗、曲子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是文体发展过程中以俗为雅,雅俗互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苏州评弹(以下简称“评弹”),是风雅优美的江南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吴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滋养,孕育了评弹雅致、细腻的文化品性、艺术风格和美学格调。评弹之“雅”,是风雅、文雅、优雅之“雅”,亦是雅中融俗、俗中见雅之“雅”。评弹雅俗共赏、文野并存的文化品格,源于吴文化趋于世俗化、世情化、人性化、人情味的特色传统;而评弹之“细”,更得益于其数百年的深厚文学底蕴。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学、音乐相互交融,构成了评弹这一融“说、噱、  相似文献   

9.
尚蕾蕾 《神州民俗》2007,(11):26-27
在这个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很多人在如何对待“古”与“今”、“雅”与“俗”、“中”与“西”上,产生了诸多困惑和歧异,文化价值信仰的认识出现了危机,传统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笔者欣喜地发现多地乡村春节期间捐资助学、奖教助学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年俗。就拿笔者所在的福建省龙岩市长化社区来说,大年初一上午就举行了社区2022年度助学颁奖仪式。这一“乡村新年俗”,令人称道。捐资助学,“取之于民”。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相似文献   

11.
此文主要利用此前学术界未曾注意的“俗讲”史料,对俗讲的生成年代和含义演变进行了新的考订,指出俗讲当生成于隋末唐初,而俗讲因受“顺合俗心”之影响,故其中的“俗”字,从原来的“僧俗”之“俗”,演变成了后来的“世俗”、“通俗”甚至“媚俗”之“俗”.另外,还使用排除法,从而考定出玄奘法师献给唐高宗的“《报恩经变》一部”,应是《孝子报恩经变》.  相似文献   

12.
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井市大俗的“雕虫小技”,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相似文献   

13.
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井市大俗的“雕虫小技”,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正> 风俗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有传统性的一个层面,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民间的节令、婚姻、丧葬、祭祀、饮食、产育、医药、乡规民约、礼节、风尚、习惯等社会现象或行为,内涵非常广泛。风俗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地理环境和人们心态意识有很密切关系。司马迁说:“礼从宜、事从俗”,东汉应劭则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15.
乌丙安 《民俗研究》2002,(3):164-167
《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一看题目就觉得新鲜,而且难度很大,如何认识许多人不敢贴近的这个问题,到公开直面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学术胆量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运动产生以来,《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是第一本敢于将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并列在一起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隔壁,对门     
我一边写文件一边沉浸在《我要反三俗》的相声里,郭德纲扯着嗓子说:“他连街坊都不认识,还考虑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顿时自省地想到自己。  相似文献   

17.
徐杰舜 《民俗研究》2009,(3):264-268
一 在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绚丽的亮点,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秦汉以后,人们将“辨风正俗”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汉代应劭在枫俗通义》序中就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近现代以来,  相似文献   

18.
王冬斌 《旅游》2007,(6):72-79
闽北,是上古时期闽越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它西邻荆楚,北接吴越,很早就已“(南楚)与闽中、越杂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秦、汉之后,中原人口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尤其“自五代离乱,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备五方之俗”(宋·《建安志》)。闽北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民俗“沉积”地。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民俗研究》2024,(1):50-57+157
秦至西汉中期,关东方士在参与国家祭祀改革时,多以“古制”为据。但方士所言“古制”并非真正的上古三代之制,而是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尤其是齐国的祭祀礼制。相较于源自秦地且在秦至西汉中期被奉为国家最高祭祀的雍五帝祭祀而言,这些关东祭祀制度属于“小传统”,即与国家之“礼”相对的地方之“俗”。关东方士之所以要将关东之“俗”建构为上古三代之“礼”,一方面是因为伴随着广域集权国家的建立,三代时期“礼”“俗”有机互动的体制遭到破坏,“礼”确立了对“俗”的绝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将战国之制婉饰为“古制”也顺应了西汉文帝朝以来的“奉天法古”思潮。  相似文献   

20.
“西凉俗好音乐”,古凉州音乐文化历代均十分繁盛。宝卷与杂调弹唱是武威地区至今得以延续和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的优秀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