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犯罪体系乃至整个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中都占有核心地位。但是在理论上,由于对“犯罪构成”这一概念的多义性理解,以致刑法学中一直存在着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的各种不同体系、不同流派、不同主张的犯罪构成理论。尤以犯罪构成的“法定说”及“理论说”的对立为其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构成概念内涵外延的剖析,论证“法定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赵磊 《神州》2013,(8):166-167
犯罪构成是我国借鉴苏联的一项成果,但在实践中已经融入了我国的法治精神。但是对于犯罪构成的性质却存在很大争议,由此形成了"法定说"和"理论说"。笔者对这两种学说进行分析,得出其理论漏洞,根据哲学理论指出犯罪构成兼具理论性与法定性。此外,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将犯罪构成作为一种具体适用三段论时的法律工具,并且这一概念无需写入法律条文中。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钱穆先生《周初地理考》一文,首倡周道始兴晋"邠"之地说。此说似乎对《左传》、《史记》传统的秦"豳"说具有一种颠覆性,但由于钱先生所立论依据有缺憾,故对传统秦"豳"说实难撼动。  相似文献   

4.
卫亭绒 《沧桑》2010,(2):227-228
李贽是我国十六世纪具有伊斯兰信仰的早期伟大启蒙思想家。他以非凡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索人生真谛,致力于从道德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理性重建,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突出地体现了浓厚的身体意识,对日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石道人诗说》历来被认为是姜夔所作,但姜夔却在《诗说自序》中说此书得自山中"异人"。通过对姜夔及其友人的诗词分析,可知姜夔在淳熙丙午遇见隐士一事为真。《白石道人诗说》有可能是姜夔在他人的诗学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这与姜夔诗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南宋中期诗坛风气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三形态说相对于五形态说虽然都属于历史发展阶段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历史层面反映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但是,三形态说是根据人的精神自由度对历史发展阶段所做的划分,而五形态说则是根据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历史阶段所做的划分。由于两说的理论根据不同,因此,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用三形态说取代五形态说。相反地,由于三形态说所根据的人的精神自由度,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转移的,因此,最终仍然必须以五形态说的理论根据为依归。正确的态度是坚持历史发展阶段的五形态说而把三形态说作为五形态说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冯括 《中国钱币》2013,(3):14-20
关于刀币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王献唐和朱活先生所力主的"齐起源说",陈平和石永士等先生提倡的"匽起源说"以及新近以陈隆文等先生为代表的"戎狄起源说"。这些理论基本上涵盖了先秦时期刀币区的范围,即今山东、河北、京津、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加之其它地区的刀币只是零星出土,所以除非有"颠覆性"的考古发现,刀币起源问题不会再出现其他学说。但究竟其中孰是孰非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理论概念内涵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五形态体系内说和五形态体系外说。五形态体系内说的原始社会说,更切合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史的实际。亚细亚的原始所有制以及由此构成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西方都曾经历过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中国原始聚落共同体所有制,是亚细亚的所有制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从中国原始聚落形态的角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更切合马克思关于生存方式决定文明起源路径的思想,也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说。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但“特殊史书说”更准确,因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相似文献   

10.
郑州商城隞都说与郑亳说合理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锋 《中原文物》2005,(5):51-56
郑州商城隞都说与郑亳说合理与否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文献记载的地望、周围环境和学术体系等四个方面.比较双方论据的结果显示,郑州商城隞都说比郑亳说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范静静 《史学月刊》2023,(2):115-129
层累说的现代性争议衬托出其作为转型期理论的魅力。关于层累说的最初批评并不牵连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促成说”始于《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之后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阶段,径直向层累说对托古改制说的借用发难。愈演愈烈的风势逐步殃及层累说的条条立论,学术史与思想史夹击下的清理式阐释似让层累说再难摆脱今文经学的烙印。但现有解释与彼时境况的多重冲突要求重新理解二者关系。以正向叙事回归顾颉刚本身,经由历时的缕述发现层累说提出时期,顾颉刚对今文经学的态度并不像如今认定的那般紧密,托古改制说亦未得其青睐,保持相当程度的疏离才是二者间的真实样态。这一情形有所变化始于层累说提出之后,托古改制说、甚至刘歆造伪说均被用作丰富层累说的借力,顾颉刚也不再吝啬对今文经学的肯定。将今文经学之于层累说的影响由推动性倒置为源头性的行为即由此发生。层累说与今文经学并不同质,它们对何为历史事实的不同判定是分离二者的最佳说明。谈论其关系若以断裂性为前提,或许更能呈现层累说作为现代史学命题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书灿 《史学理论研究》2012,(3):99-109,160
晁福林先生在"中国无奴隶社会论"主导下,提出了夏、商"氏族封建"说及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形态理论"。由于学术界对有关夏商时期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理解和判断颇相悬殊,再加上其所借用的"长时段"理论,难免造成"封建制"三段论标尺不一,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体系尚待学术界深入推敲。"无奴学派理论"能否成为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的最后定论,如何统一"无奴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认识上的分歧,对学术界早期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都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应继续关注和持续探讨的关键性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13.
《明史·广西土司传》关于上思州"仍以土官袭"的记载是错误的,并且误导了后来的研究者,以致形成了上思州"改流复土说"。然而,通过对明代典籍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上思州虽在改流后历经多次"复土"之争,但从未成功过;《明史稿》编纂者王鸿绪实际上是上思州"改流复土说"的始作俑者,但毛奇龄对张嵿奏言的表述对王鸿绪有所误导,而且这些关键性的奏言并不见诸于明代历史典籍,因此他要为该错误负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14.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是在古人宇宙观的指导下,把万事万物纳入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体系之中,且力图以此动态之关系把握整个宇宙间的秩序。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五行说体系的逐步建立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其起源上,区分了五行说中因素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建立;在体系逐步完成过程中,有三大子系统及两次重大的整合。三大子系统分别为地上之五行、天上之五行及人之五行。两次重大整合为地上之五行与天上之五行的整合,及整合后的体系与人之五行的再次整合。文章还利用新出土材料,对人之五行纳入五行体系做了详尽梳理。整体而言,五行体系在商代晚期开始初步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且在春秋晚期趋向成熟,完成于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土族族源讨论中的诸多问题,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族理论、民族名称、方法论等六个方面对阴山达达——蒙古说进行反驳,认为不论从史实考证还是从民族学理论来说,该说都不能成立,由此反证吐谷浑说之正确。  相似文献   

16.
江南 《文史月刊》2011,(6):73-73
齐景公酷爱养鸟。一天,管鸟的官吏烛雏不小心,让齐景公最喜欢的一只鸟飞跑了。齐景公勃然大怒,命令处死烛雏。齐相晏子听说要处死烛雏,赶忙跑去见齐景公:"大王,依我看,烛雏犯了三桩该杀的罪。请允许我一桩桩地说给烛雏听,让他死得心服口服,瞑目九泉之下。"齐景公说":好!"晏子走到烛雏面前,大声说:"烛雏,你知罪吗?你替大王管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桩罪。  相似文献   

17.
肖婷婷 《丝绸之路》2013,(16):74-76
"灵感"一词最初产生于希腊,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的基础上,由柏拉图进一步理论化,后经西方不少文论家进行不断论述与探索,形成了灵感说理论,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影响极深。灵感说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柏拉图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又各自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鹏 《沧桑》2012,(5):87-89
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其人种来源问题一直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7世纪以后,中外学者对中国人种的由来提出了十种不同的说法,这些例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来说,一类是土著说,其中以巴比伦说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文献、族源、考古、地理等四个方面对楚都丹阳"丹淅说"和"枝江说"进行对比研究,然后综合起来考察.总的来说丹淅说优于枝江说,枝江说的文献依据较晚,在考古和族源方面完全得不到支持,在地理上也难以解释.但丹淅说也不圆满,存在很大的漏洞.丹淅说如要真正成立,还需要对枝江说方面的驳难作出认真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瓶谈     
丁山 《收藏家》2013,(11):51-58
瓶,形声字,旧为薄经切,平声,青韵,也就是说应该读作"冰"。金文中写作,即两个"人"靠在一起,曰"并",从缶。《说文》中写作从瓦,解释做"汲瓶也"。因此,这两种古文字都是"冰"字音。其实《六书通》写作,读"平"字音,从缶,《方言》曰:"缶其小者谓之瓶",反而跟如今的读释更贴切些。"汲瓶"的出土记录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大抵是个尖底、小口、有系的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