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作为“弱者”文化的传播途征,作家用的是“宏大叙事”方式,其目的就是使“政治权力”统一化和合法化。“伤痕文学”之所以影响大,作家之所以成为“救世主”,是因为当时的读者普遍患有“饥饿综合症”和“权威性格”,急需精神自疗,这种生命幻视彰显了伤痕文学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2.
如果可以打乒乓,我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我去了,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邓贤,作家。以其知青的出身,和以知青为题材的创作,常被称为“知青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落日》、《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官。他竭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但却因不了解蒋介石的本性,在缅甸战场上几乎成了被愚弄的“大傻瓜”,处境非常尴尬,险些毙命于缅甸莽林之中。  相似文献   

4.
刘心武 《百年潮》2006,(12):61-64
在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与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第613页中,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杜维·福克马执笔的"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出现"一节里,他这样说:"在新作家里,刘心武是第一个批判性地触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后果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他涉及了‘文化大革命'给作为其受害者的青年人正常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综合后果."  相似文献   

5.
正“文革”结束以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迁也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这个阶段,文学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先后成为文坛主流。在80年代的作家队伍里,年轻的一代纷纷登上文学舞台,老一代的作家虽然还有人在从事创作,但作家队伍的分化很大。并且在80年代文学界通过非政治的因素对作家队伍进行重组。许多作家的创作已经很难再引起文坛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6.
王琴  杨晓斌 《丝绸之路》2013,(18):53-56
《洛神赋》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著名抒情小赋,借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描写了一个人神相恋的悲剧故事。有关这部作品的主旨,1000多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索,看法各异。曹植后期政治处境极为艰难,一直深受文帝的迫害、压制,生活困顿,难以安定,但其思想中始终闪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光芒。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及生活处境,"寄心君王说"更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7.
阁臣是明代官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中枢权力链上处在原本属于宰相的环节,但制度并未赋予其相应的宰相的权责,其地位似相非相。官场处境被动、尴尬而微妙,进退之间受到祖制、皇帝、部臣、宦官及言路等的强力制约,始终无法达到或恢复前朝宰相的权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作家,章衣萍的名字是很多人都陌生的,且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与"色情作家"、"落后文人"联系在一起,其文学活动及价值都被忽略和否定了。读了《章衣萍:一个被忽视和误解的安徽现代作家》后,或许对您重新审视并还原一个真实的章衣萍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黄海 《文史天地》2005,(8):38-39
“知青”这一名词,已经渐行渐远,在人们的记忆中是越来越淡化了。然而,有关“知青”问题的研究.无疑将会成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提供的这封信.既改变了知青们的命运,也必将为未来的知青问题的研究留下不可多得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是一位富于改革意识的作家。他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源于他的思想变化,而小说创作艺术形式的变换也是其功臣之一。本文将依据叙事学的相关原理,力求对韩少功小说的叙事结构做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凭《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三次登上《百家讲坛》讲《红楼梦》,现在,他“狗尾续貂”,给《红楼梦》续出了往后的28回。作家刘心武看似爱折腾,不过,他的内心却钟爱寂寞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北大荒。有一个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知青作家”群。他们分别是: 江南才女张抗抗 30年前,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向北大荒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知青作家”中以自己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一位。她的作品一发表就被报刊转载,被读者注目,被专家讨论,引起轰动,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 张抗抗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11岁,那时她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少年文艺》就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25岁那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分界线》。然而只有此刻,北大荒精神才真…  相似文献   

13.
在女真族与中原汉文化的不断交融过程中,完颜亮作为女真族的君王作家,以其雄健粗犷,豪放遒劲的文学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位,其作品的"桀骜之气",是其渴望建功立业甚至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的真实写照,在反映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同时,对金代和南宋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霞 《民俗研究》2013,(4):137-142
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坐标,民俗仪式参与了解放区文学的"形象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与五四乡土小说相比,在个性表征、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在解放区语境下,民俗仪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一项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同时也是解放区作家通过想象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折射出时代、民俗、文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商昌宝 《炎黄春秋》2011,(12):39-43
在一般公众看来,1949年后,茅盾先后被任命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和文化部部长,可谓风光无限、飞黄腾达。特别是在思想改造的时代课题面前,茅盾经常以思想改造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当我们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历史细节时却发现,作为文化高官,茅盾在1949年后,与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自由派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中间派"一样,同样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挂外"文化部长茅盾出任文化部一职,是有些实至名归的,他有二十多年的革命经历和经验。他是1921年  相似文献   

16.
诗人不好当     
那个时代,由于写诗,使我们几十名知青陷入了万分危险的处境。当然,罪魁祸首是我,下面就算是几十年后的交代吧。  相似文献   

17.
原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的语文教师.一位无职无权贫穷的老百姓.居然敢斗胆上书毛泽东主席。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的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李庆霖成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8.
杨寒胭 《黑龙江史志》2013,(11):343+345
知青"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出现的社会群体,在建设出现代化黑龙江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的遗址和事迹,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对知青文化的红色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精心组织了忆梦、寻梦、探梦、圆梦4种主题活动,并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与定位,从而设计出极具市场价值的黑龙江特色知青主题红色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9.
李志秋 《神州》2012,(24):32-33
素有“奇情才女”之称的香港作家李碧华,以其诡异的才情,精炼的笔道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爱恨痴缠的故事,并从中透漏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宿命情怀,在纯文学与消费文化阵营之间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祁卉璇  史晓萍 《神州》2012,(26):194-195
80年代中期的这场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寻根文学思潮实际上是知青文学的某种思想的深化,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它又引领和推动了随后的先锋小说的发展。寻根文学思潮作为一个肩负着历史承续的流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