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宝印 《神州》2012,(12):43-4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用而生的综合课程。它肩负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品德教学中,“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品德课课堂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使儿童在获取真实的内心体验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邵赛英  徐立明 《神州》2013,(14):83-83
《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促使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拓展课程资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生活性、操作性、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采取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搜集整理课外资料、捕捉运用社会资源、开发把握"人力资源"、珍惜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等方法途径进行有效拓展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丰满起来,让教学实践更加多姿多彩、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4.
李彦红 《神州》2011,(5S):64-6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它主要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将德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它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具亮点的综合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5.
支燕丽 《神州》2012,(5):53+55-53,55
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鲜活、最肥沃的土壤永远是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儿童正是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感受、体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确立生活信念,逐渐形成自身的品德;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充实。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杨文娟 《神州》2013,(27):126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让学生通过探究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等观点。根据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教学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和研究等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其中社会实践调查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社会调查是小学品德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将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调查中,很多的社会调查都只是形式,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促进社会实践调查来推进小学品德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课程在目标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以往开设的《思想品德》或《社会》课。地处民族地区的小学如何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达到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要求,值得探讨和分析,本文试从民间谚语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丽君 《神州》2012,(5):77-77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前进,我国的小学教学课程也承载着崭新的教育观念。总体上来说,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更加关注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着重引导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介绍入手,讨论如何将友爱残疾人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来,并反思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淑云 《神州》2013,(19):104-104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Et常品德状况也逐步列为考核的内容。这就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思想政治课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思想觉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特点与意义,结合实践分析开设数学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如何教学结合其他学科与生活合理安排课程、课后的反馈与评价工作,最后针对数学活动的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王志云 《神州》2020,(4):166-166
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培智教育课程设置要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各个功能障碍,设定了培智生的生活适应课。现实生活中智力低下的儿童生活的能力比较低。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质量也不高等实际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为了让智力低下的学生立足于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身的言语障碍,学生残疾的情况进行研究,摸索和生活适应相结合,慢慢的融入生活适应课中,并合理的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他们的语言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2.
王宁 《神州》2013,(34):119-119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发展的源泉,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做法说出来。教师如何提问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很关键。教师把握激发学生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旭 《神州》2020,(5):132-13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4.
祁贵旺 《神州》2011,(8S):76-76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曾涉及了一些历史内容,但《历史》作为一门新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马如昌 《神州》2011,(3):56-56
在本学期,我们接触到《品德与生活》课。翻开教科书,第一感觉是漂亮、新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们发现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浅谈技工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生 《神州》2012,(3):310-3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就诞生了计算机维修维护这一重要岗位,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技工学校必修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一课程,提高实践水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组织实训内容、组织学生到电脑公司实习等多种方式来组织计算机维修维护实训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巍 《神州》2012,(13):44-44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把“德”放在重要高度的国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德”相违背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有关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倡议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拥护。德育方面的培养要从学生抓起,要把相关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有所体现,品德修养的提高是当今时代发展所要求的,需要贯穿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8.
田蓉 《神州》2011,(6S):102-102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提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改变传统教学“重教材轻生活、重接受轻探索、重成绩轻情感”的状态,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预设”的科学性和思考性成为“生成”价值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东奕 《神州》2012,(9):223-223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晨。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科教学置身于科学教育的框架下。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核心,密切结合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及现实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