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 《神州》2012,(32):8-9
精神分析批评,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批评的流派,开辟了文学批评领域的心理学时代,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该理论也表现出了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评立场不够鲜明
  批评家的立场是批评意识的一个显要因素。在解构主义的氛围下,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即向读者传授一种有效阅读、鉴赏的方法,确立一种选择、解读规范与标准的资格。批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地位的手段。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越来越多地采用一种“历史批判方法”,即不把任何概念、现象看作是“本质化”的、“终极性”的概念、现象,而是看成历史性的范畴。批评的对象也已经从对被确定为“事实”的事实的分析,转移对这种“事实”是如何被确定为事实的关注。[1]而事实上,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自身,尤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批评绝不仅仅是一套自我满足的话语系统,它追求的不仅是自我满足,而且也要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批评无论对作家作品做多少阐释与发挥,其价值终究在于批评家独特的审美判断、历史观点及充溢其间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3.
"首崇满洲"与《红楼梦》文化批评的叛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萌 《满族研究》2004,(3):50-58
曹雪芹的《红楼梦》包含着许多化批评意见或主张,而以小说批评、学匾题与园林关系、人格理想批评,以及崇尚女性意见为主,从思想精神实质角度看,上述化批评意见或主张中蕴涵着突出的反传统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思想、学识、人生境界、社会观念方面的原因,也与时代社会思潮、其时士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但择要而言,这种化批评的反传统特征更主要地来源于跟清朝俱生,并作为有清一代恪守不变的“首崇满洲”及其导致的思想意识。“首崇满洲”除了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以优待和特权外,更在思想意识方面给这一社会阶层造成了高贵优越、轻视传统、惟我独尊、鄙睨一切等思想意识或心态,也从而成为《红楼梦》化批评反传统特征的根因。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既是文学批评,也是文化批评。它的产生既根植于当前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这一现实基础,也充分吸收了生态学、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科及文艺批评流派的一些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生态批评家期望通过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以发掘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寻找一种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有机论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中包含着古希腊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希伯来释经学两种认知传统,前者强调认知的唯一和终极意义,后者认可不同意义阐释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维特根斯坦、罗素和萨义德等人分别在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研究中表达了两种认知模式应辩证共存的立场。语言学领域的原型研究中突出了对"家族相似性"的阐释,人类学研究中提供了对颜色等认知范畴中"原型"和"模板"的发现。这些都表明,文学批评领域的原型批评也应是一种能够打破批评围栅,实现辩证认知的批评理念和批评手段。  相似文献   

6.
李亚祺 《丝绸之路》2013,(2):119-121
文学批评在社会文化领域地位与形态的转变是媒介时代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因为任何一个范式只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在大众传播时代,语言场的不同,使传统文学评论的言说方式受到了莫大冲击,而价值冲突造成的审美娱乐化的隐忧,也是需要审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人类学的引进和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已有条件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起自己的学人类学批评方式(即化批评)了;可以从学史、学创作的主题和题材、学语言、学的象征和意象、比较学的深化,等等方面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化批评。经过努力的探索和创造,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8.
钟敬文强调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该观点得到了民间文学界的普遍响应。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作家文学研究也不排除多学科视角,但是,任何文学批评形态都必须在审美批评的通领之下。而民间文学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视角去单独展开研究,或从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去进行研究,而不一定要在审美视角的主导之下。研究民间文学的多学科视角主要指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伦理学、语言学及文艺学等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有了文学翻译就会有文学翻译批评,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事。"翻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人在丰富的翻译实践基础上不断摸索探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大量极具借鉴价值的翻译理论。如今,翻译已经不再是一门被边缘化的学科,对它的研究越来越趋于成熟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要求成熟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翻译呼唤批评"。近年来,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越来越期盼借助于翻译批评来促使文学翻译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齐思和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在其史学生涯中,十分重视史学批评。他有明确的史学批评旨趣,广泛的史学批评视野和突出的史学批评关注点。考察齐思和的史学批评活动,可以丰富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内容,也为今天的史学批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史学批评的产生虽然要晚于史学的产生,但是,几乎在古典史学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史学批评的萌芽。古典时期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史学批评的产生与史学批评的内容,在史家标准、治史态度、史籍优劣以及史学审美等诸多方面大体一致,难分伯仲。总的说来,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不如中国,然而在史学审美方面却比中国古典史学批评理论更系统化、理论化。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古典时期中西史学的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刘小钻 《神州》2020,(4):95-96
批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害一个学生,也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使用智慧批评,批评时尽量把学生的缺点缩小,把优点放大,无论对一个学生,还是对一个班集体,甚至对学生的家庭来说,都是无不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批评是指人们对其所处时代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判。它与谏诤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谏诤只是社会批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批评无论是批评还是批评对象,都比谏诤要宽泛。对社会批评问题的研究,可以包括社会批评思想、社会批评、社会批评的途径和方式等多个侧面。前人对汉代的社会批评思想尤其是东汉后期的社会批评思想已有较多研究,关于汉代的社会批评途径和方式似未见专门论述。本拟就这一侧面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杜兰 《神州》2014,(18):4-4
当代文学批评基于传统僵化式批评模式及标准,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批评功能的逐渐减弱以及批评价值观的混乱等诸多问题。而与此同时,当代文学批评观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转变,转变过程中涉及到批评形态、价值观念的构建等诸多问题,对当代文学的主导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多方面特点进行辩证统一式分析,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丽文  刘志华 《沧桑》2009,(4):233-234
我国最早研究评述南戏的著作是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它在中国戏曲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作者的批评观点主要体现在南戏渊源、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方面。另外,他客观、公允的批评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钱谦益指出记注制度缺失、实录流布民间以及官方对本朝重大事件记载失实是造成明代"三史"舛驳的原因。他批评师心自用的俗学,直陈史学界存在的三种谬误,倡导恢复尊经重道、严谨求实的治史传统。钱谦益既效仿郑晓和王世贞辩证明代史事的治学路向,又批评并纠正了两人不少谬误。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05,20(2):77-83
当代西方人地理学在“后现代地理学”之后蓬勃发展起“新化地理学”。新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化转向”和“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普遍的“空间转向”之后的学术互动产物。它与地理学以往的知识遗产包括传统的化地理学既有联系也存在从研究议题、概念、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差别,是走向批评范式的人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本立足丰富庞杂的理论献,全面综述和分析了新化地理学的知识谱系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中国绘画批评史上曾有过“闽才”与“闽派”的提法。本文通过文献与史实的相互参证,认为“闽习”是福建绘画的泛传统,“闽派”是黄慎之后的一个地方流派;并对“闽习”和“闽派”的文化特征给予界说,探讨“闽派”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绘画批评史上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秦春 《黑龙江史志》2008,(16):86-87
生态危机的引发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一条路径。同时也推进了文学的生态批评由起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揭露的浅层生态批评,转向对人的心理、观念、精神等视域进行根源性反思,从而使生态批评走向深层的生态心理批评。  相似文献   

20.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官方性质的《学部官报》公布了“审定中学暂用书目”约两百种,并为之各撰“提要”以述评各书内容、史源与优缺点。与中国传统的“提要”撰述相比,此处的范畴运用与批评模式并无本质不同。唯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山西大学堂所编《西史课程》的“提要”中,出现了“泰西史家最重批评”一语。《审定书目·书目提要·西史课程三册》,《学部官报》第57期,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这一论断反映了一个事实:近世中国史家言史学批评,多了一个难舍难离的参照系,那就是西方史家的史学批评。比较地审视,自然有世界视野的获得,当然也免不了文化的焦虑,不过恰恰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动力。在此,拟在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的参照下,谈谈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观念根基,以见“最重”二字是否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