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以前,《海图国志》在中日两国的传播有很大差异,中国反应平淡,日本却形成《海国图志》时代。其主要原因是:《海国图志》虽成书于中国,但主要是借助传教士的世界史地著作这一特殊外部条件,中国国内并未形成与《海国图志》的观念相近的社会群体;日本不仅有学习西方的兰学者群体,儒学者群体的观念也与《海国图志》的现念相近,他们共同促成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歌词只是某一个部分的林夕,就像爱情之于他,相信,但并非不可替代白衬衫长及膝盖,袖子盖过手掌,头帘遮住眼睛,松垮颓废的背后,他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他不愿和人对视,哪怕在新书《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的新闻发布会上,读者再热情洋溢地提问,他也只是侧耳或低头倾听,偶尔抬头扫一眼,继续低头回答。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接受了宋儒的文章论,并与中国人一样致力于“古文”的创作和对古人之心的体悟。这实际上是对“儒教”的再发现,把儒教内化为自我精神的一种思想搏斗。理解古代、体悟古人的这一方法论创造出日本独有的学术——“古学”,并由此产生了日本的国学。同时,宋学的文章治藉由《古文真实后集》的流传而渗透社会各个阶层,催生出江户时代的多种文艺样式,并创立了近世和文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朝官民在黄海北部海域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使双方对该海域的海界有了日渐明晰的认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志书亦或航海官员,中朝双方的这一认知均主要集中于黄海北部海域"岛陆"的归属上。为保障岛屿安全进行的水师巡洋和由此形成的内海、外洋的区分,使洋面界域有了模糊认知,但相较"岛陆",该海域"水空间"部分仍保持"公共水资源"属性。近代以来随着中朝海疆危机的加深和海洋资源依赖性的增强,洋面归属问题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双方据《万国公法》将领海从"公共水资源"中剥离出来,并以《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作为对方渔民在各自领海从事渔业活动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修志工作就是编纂历史。修志工作是全面、准确、客观、系统、科学地记述时限内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记述时限内地方或部门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及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示"存史"功能。因此,修志工作要求修志工作者应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忠实历史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准确、客观、系统、科学地记述历史的事件及过程,这是修志工作者必备的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时间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全体。“历史叙述”不是学问叙述,而是文学叙述。“历史学”是历史的学问,历史学系统地考察内在于历史的诸事件;在全体历史中,历史学寻求某种历史规律或普遍性。“历史哲学”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叙述结果的价值评价,历史哲学探求历史的统一性、历史的意义、结构、目标、历史的理念乃至形而上学问题。人类已跨入新世纪,所谓单一文化圈的“欧洲中心论”时代早已终结,一个多元文化圈的跨文化时代已经到来。与这种新的时代相适应,人类必须构筑一种新的世界史观: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人类存在本身中哲学地展现人的本来的“人性”;另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被升华的神性信仰中活生生地显现人的本来的“心性”。  相似文献   

7.
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国公法>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翻译、清政府资助刊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本文根据惠顿英文版原书的多种版本及相关原始资料进行详细考证,认为<万国公法>的翻译蓝本是惠顿<国际法原理>1855年美国波士顿出版的英文第六版,而不是1836年第一版或1846年第三版;他的翻译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翻译本中涉及到的有关中国的内容出自于惠顿原书,并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丁韪良在<万国公法>中以自己的口吻,增加了原书中"纯属子虚乌有"的内容,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这是在没有核对原书的情况下,根据传统思维及主观猜测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应予澄清.本文还论述了丁韪良翻译此书的目的,首先是为自己今后在中国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有利于他的传教事业及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他也希望中国人了解国际法,以便对外交事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在“知识复制”上呈现出多种形态,是考察晚清书籍史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襄期望结合《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以揭示晚清西学书籍在流通上所展现的特质。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择,是晚清较为流行的方式,而书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联,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就知识传播来说,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发挥的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略加分析,对把握晚清中国西学知识的传播所呈现的特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外面的世界     
胡与真 《南京史志》2014,(10):23-23
国庆假期,爸爸难得清闲,一晚上都霸占着家中的电脑,翻来覆去地听着令他着迷的京剧名段《武家坡》。从小被京剧耳濡目染的我在一旁倒也听得有滋有味。“手执金弓银弹打,打下了半幅血罗衫。打开罗衫从头看,才知道寒窑受苦王宝钏。不分昼夜回家转,为的是夫妻得团圆。”  相似文献   

10.
张颖 《黑龙江史志》2014,(5):175-176
朴趾源是18世纪朝鲜实学派的杰出代表,倡导"利用厚生"学说,主张北学中国。1780年,他随朝鲜使团来到中国,所撰写的游记——《热河日记》记录了其关于清朝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见闻、感悟。作为一个外国人,朴趾源观察中国社会的视角常常是中国人所容易忽略的。通过《热河日记》考察朴趾源的中国观,有助于我们了解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朝鲜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Jessie 《南方人物周刊》2013,(41):110-110
朋友聚会,来了一个语言学博士。他穿一件发自的格子衬衫,下身短裤,脚上皮鞋自袜,头发偏分,皮肤粗糙,牙齿发黄,说话有股口气。不过声音温和,像在书斋里熏过。  相似文献   

12.
《华夏地理》2013,(6):68-69
在国家地理学会成立125周年之际,Rolex(劳力士)向那些致力于拓展人类认识疆界的杰出探索者们致敬。在有“挑战者深渊”之称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即世界海底最深处,人类曾两次下潜,中间相隔五十多年之久。两次探底都使用了同一种工具:劳力士腕表,其特殊工艺能抵御深海的惊人重压。第一次探底是在1960年,由瑞士海洋学家、《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雅克·皮卡德和时任美国海军上尉的唐·沃尔什带领;第二次,国家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电影制作人詹姆斯·卡梅隆于2012年探底,为我们带来水下世界的宝贵信息。此行也为劳力士的深海运作性能进行了一场终极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11,(4):144-147
地球的脉搏,源自永恒的绿色生命。《世界》率先主张,携手众星,共同迎接一个空前绝后的新公益旅行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他曾入选《华尔街日报》的千年富豪榜;他被当时西方学者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他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保险业务,成为大型跨国财团;他一人承担《南京条约》中1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他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走向没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世界》2009,(3):20-25
夏雨,一个“想在70岁的时候穿着花衬衣玩滑板”的都市男人;MINI Cooper,一款有50年传奇历史,在世界车坛享有盛誉的经典小车。——当他们因《世界》而联系到一起时,会迸发出怎样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王建梅 《世界》2008,(7):2-2
2008年7月,《世界》改版上市整一年,幸福满溢。  相似文献   

17.
《世界》2004,(4):8-9
希望《世界》这个小小的媒介也能成为所有爱好和平、渴望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们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怎样用“实践-社会关系”的世界观看世界?文章引入《金陵十三钗》里关于一把枪的对话并加以分析,诠释了什么是“实践-社会关系”的世界观,以启示人们该怎样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07,(4):1-1
不要以为他们是在搞笑,这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司空见惯的一道风景。几个“革命小将”,一本语录,一个经典动作,一身别具时代特色的装束,一脸虔诚的表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丐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