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的传人卫统一 在我国茫茫的东海上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它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一直与大陆密切联系在一起。早在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当时的台湾叫夷洲。公元230年,三国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以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立了专门机构——巡检司,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大陆人稠地少,为生活所迫的大陆东南沿海人民,冲破千难万险入垦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清政府的禁渡政策、台湾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时期不利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诸多因素,以从侧面来反映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艰辛与困苦和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3.
由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绍兴市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2008“中国·绍兴”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于2008年4月19—21日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我国大陆和台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10多人出席了这次盛会。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2篇,涉及大禹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两岸交流与越文化研究等议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高山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我国美丽富饶的台湾,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在政治、经济上同大陆又联成了一体,为高  相似文献   

5.
<正>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台湾的根在大陆。现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漳州史前文化考古调查和旧石器的发现也印证了在闽南东山岛与台湾岛之间有一条"古陆桥",使两岸连为一体。原始时期,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先民,就借此往返闽南、台湾两地。后来,第四纪末冰期结束,"陆桥下沉",形成今天的海峡地貌。此后,大陆人民仍不断飘洋过海,与台湾同胞共同开发宝岛,为台湾的文明与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血浓于水的历  相似文献   

6.
方志比较研究是认识方志地位、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清代安徽与台湾为例,比较分析了台湾方志与大陆方志之间的传承渊源与密切关系。认为,清朝时期台湾所修方志跟中国大陆是一个体系,无论是修志宗旨,还是体式与编纂方法,在大陆方志体系中都能找到其源流。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海峡两岸的通航及其影响林仁川台湾与大陆一水相隔,自古以来,海上交通十分重要,清朝统一台湾以后,首开鹿耳门与厦门的通航,乾隆年间,为了适应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众的来往需要,又陆续开辟了彰化鹿港与福建泉州蚶江,淡水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的通航,道...  相似文献   

8.
1995年7月29日至8月1日,“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江西庐山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海外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就台湾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史学会、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戴逸教授致大会开幕词。戴逸教授在开幕词中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历史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史上,台湾人民同…  相似文献   

9.
简讯     
20 0 2年 8月 9日 ,中国侨联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在北京举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谴责‘一边一国’言论”座谈会 ,强烈谴责陈水扁“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兆枢指出 ,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法理上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同胞大部分来自大陆 ,台湾地方文化源于大陆 ,与大陆的其他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 ,因此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 ,台湾的前途应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决定。林兆枢会长进一步指出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是分裂中国的台…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汪青松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败退台湾,形成大陆与台湾对峙分离的局面,这就产生了台湾问题即中国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美国有一种议论说,对台湾问题,美国采取"不介入"的态度。邓小平驳斥...  相似文献   

11.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连震东继承先人遗志,投身祖国的抗日复台运动,经多方奔走,《台湾通史》得以在祖国大陆出版刊行,使这部著作为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所知晓。连战在祖父、父亲精神的感召下,力推《台湾通史》在中国大陆再版,使这部台湾史学名著得以走进中国大陆的千家万户,扩大了《台湾通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台湾族缘考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仅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设有行政机构,行驶管辖权,而且两岸民族同源,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来自祖国大陆,2%的高山族也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中华儿女不仅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开发了台湾的经济,而且长期同遭屈辱,共同进行反侵略、反分裂斗争,这是加强民族认同,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精神纽带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8月14日至16日,由西南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主办,重庆市渝台交流促进会、重庆图书馆等协办,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承办的"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碚区召开,来自大陆、台湾的学者90人与会,提交论文60篇,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社会诸方面。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杨天石、台湾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分别致辞,冀望在大后方抗战精神鼓励下,两岸学者进一步深入开展抗  相似文献   

14.
台湾自古与大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证明 ,其土著居民高山族人同大陆古越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同的习俗。大陆居民从三国东吴黄龙二年开始入居台湾及澎湖岛以来 ,从此代不乏人且日益频繁。元至元年间始设专门政权机构澎湖巡检司 ,隶属福建省晋江县 ,至清代统一台湾 ,其间郑芝龙、郑成功经营台湾人民和设立台湾府 ,促成了大陆移民台湾的三次高潮。历史事实证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12—151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183人齐集一堂,围绕着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以及100年来各界对这场革命的纪念与阐释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153篇。以下是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的主要问题的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三、隋唐至五代时期战事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时期。隋朝虽然结束了政权林立的大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又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很快灭亡。李渊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唐帝国后,封建制度日趋完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被削弱,再度形成分裂割据局面陷入了“五代十国”割据势力争夺的战火之中。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首先是基于历史渊源上的关系,无论从地缘还是血缘上看,台湾与大陆都有渊源关系。另外,从内容和形式看,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化是母体关系。但是台湾文学又有其"地方性知识"色彩。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月照一23日,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东南亚华人问题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东道国的学者近190人(中国大陆有9名)与会。大会共发表论文53篇。兹就会议讨论的问题作一概述。一美于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经秆关系问题随着近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日渐增多,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最近,台湾当局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抛出“两国论”的荒谬言论,引起海内外舆论的普遍谴责。针对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我们很有必要对台湾的历史以及台湾历史上的三次回归进程作一回顾。一、目湾自8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份,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及其它附属岛屿等组成,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表明,自新石器时代起,台湾便与祖国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大陆同时代的文化完全相同,是大陆文化的延伸。战国时期成…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13,(2):89-92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大陆百姓对海峡那边所发生的一切,至今仍知之不多。本期我们收集了蒋介石时代的台湾部分社会、民情图片以飨读者,祝愿两岸早日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