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屠,其内有罗面绢里夹袱包裹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一口,棺中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2.中室中央置一汉白玉双檐白石灵帐,帐内置一盝顶铁函,函内填装红黄色稠“泥浆”,内有丝绸包裹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口,棺内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塔身内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皇妃塔(后称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专为雷峰塔打造,是钱俶毕生崇佛的体现。银塔直接仿自延寿造夹纻育王塔(温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间接仿自鄮县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3.
1988年5月12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复邓县福胜寺塔的过程中,为了解该塔基础结构,在钻探时发现了该塔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月28日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地宫内清理出土有金棺、银椁、彩色玻璃以及舍利子等一批稀世珍宝,其中金棺、银椁为我省首次发现。福胜寺塔位于邓县城内,1963年公布为  相似文献   

4.
正一九七五年春,嘉兴市西南原称"项坟"的地方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内以砖隔作三室,中、右两室已破坏,保存下来的左室内并列三棺,三棺棺外自右向左分别墨书"大房"、"二房"、"三房",墓主人均为女性。除左棺内随葬白布数匹外,随葬品如瓷香炉、花瓶、寿星,又铜镜大小五面及家具明器数件等,均出在右棺亦即外书"大房"的棺中。此外,其内尚置放卷作一卷的净土经,"大房"的棺盖并覆一件《金刚经塔》拓片。简报云:据"拓片载‘万历二十七年七月中元东海项穆赞’,此墓应是嘉兴项家之墓。项穆是项  相似文献   

5.
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内十字街西南 (图一)。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的形制变化,认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隋至唐初,其制度是在石函内安置多重容器,通常由内至外是玻璃瓶、铜函、石函,舍利函造型是中国式歪顶盖方函;第二阶段始自唐高宗时期迎法门寺佛骨舍利时,由皇后武则天首创以贵金属制作的微型中国式葬具棺、椁为容器,其定制大约中断于唐武宗会昌灭法时;第三阶段是唐宣宗复法至唐亡,除仍沿用金棺银椁外,更新兴以小型塔子为容器,常在多重宝函中最内置盛舍利的小型塔子。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舍利容器的形貌也突破原有规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 1985年8月,张家口市宣化区自来水公司在该区冷冻厂附近进行基建工程时,发现了一座砖室墓(编号m_1),宣化区文保所闻讯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了抢救清理。现将这次清理收获简介如下: 墓呈南北方向,地表无封土,底部距现地表深1.2米,结构为砖砌仿木穹窿顶单室墓。墓室平面为园六角形,直径3.58米。顶部自起券处塌毁,壁残高2.53米。墓门为拱形,位于墓室南端,高1.2、宽0.84米。正对墓门的北壁有砖砌窗户,窗高、宽皆1米。墓室周壁有斗拱六朵,斗拱下承六角形立柱,立柱高1.6米。斗拱、立柱均仿木砖砌。墓室靠北壁处有砖砌棺台,棺台长3.58、进深1.5、高0.4米。死者尸骨两具置于棺台上,头向西,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大都放在棺台上,只有塔形器置于墓门两侧。  相似文献   

8.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7、8月间,南京中华门外明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出土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佛教圣物。据出土石函碑刻记载:"施护进呈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及)诸圣舍利,内用金棺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80年代末期富平县城关乡东化村农民取土时发现陶棺12具,后送交给县文管所,县文管所收藏了这批陶棺。陶棺出土情况及墓葬形制不详。陶棺出土地点东100米为圣佛寺,现将这批灰陶棺及圣佛寺相关情况介绍如下:一、陶棺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春,济南市北园公社堤口大队社员在采砂时发现三座陶棺墓葬,墓葬位于村北无影山之西南麓。三座葬坑均呈直筒形,距地表深2米左右,墓口周围系黄粘土,墓坑打至砂层,陶棺位于墓坑正中。陶棺由棺盖和棺体两部分构成,棺体的四壁与棺底为一整体。陶棺长1.89、宽0.54、高0.28—0.30米,外壁饰绳纹,烧制后再施朱彩。陶棺为灰黑陶,壁表面杂有秸杆印痕,胎内多空隙小洞,可能是合拌草泥烧制而成。陶棺内各有人骨架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红外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仪器和方法对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大坟岗墓出土宋代男棺和女棺的漆膜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男棺和女棺的漆膜采用的红色颜料的成分为硫化汞(HgS);男棺漆膜相较于女棺漆膜,制作工艺相对更加复杂,而且其降解程度较小,保存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3.
汉代砖棺     
在四川天宝博物馆收藏物中,有一具带画像的汉代砖棺。此棺原出四川新津县崖墓。这具砖棺底用22块素砖平铺,棺身及棺盖均是用专门制作的异型砖组合而成。除部分棺盖砖早年被盗墓撬断以外,全棺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4.
1972年3月,山东省惠民县归化镇小学学生在植树时发现一件佛教舍利棺。舍利棺双重,外层为石棺,内层为铁棺,石棺内底部以数层丝织物衬底,上置铁棺;铁棺内底部亦以数层丝绸衬垫(现已朽),并放数枚铜钱。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6.
仪陇馆藏瓮棺葬具浅析王永平瓮棺葬式一般认为可能为某种原因死亡或夭折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葬式①,本文仅就仪陇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瓮棺葬具陶瓮作一简介和浅析。瓮棺葬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地看来,虽大多为土坑墓,但有三分之一是瓮棺葬。姜寨遗址先后发现墓...  相似文献   

17.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成都商业街发现战国时期的独木棺和船棺群,其中一具土型船棺棺尾有一古蜀文字,形如十字交叉的两把双头叉(如图一)。此字孙化君推测为“帝”字,意味着棺主有蜀帝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国内     
<正>新疆青河:年代相隔千年的"棺中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青河县的查干郭勒乡托斯巴水库附近,发掘了一座形制独特的"棺中棺"。大石棺墓距今约在3800年,内藏小石棺墓年代在2800年,两墓年代相差千年。这是新疆首次发现形制如此特殊的石棺墓,可能是古人重复使用墓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甘肃甘谷汉模印画像陶棺1959年,在甘肃省甘谷县渭阳乡六甲庄出土了一具形制精美的东汉模印画像陶棺,这种陶棺在甘肃尚属首次发现。棺略呈长方形。长107、高29、边厚3,5厘米。棺定由前而后,由下面上稍有收分。前端底宽36、口沿宽33、后端底宽34.口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