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湜 《清史研究》2007,(2):12-27
该文结合文献和初步的实地考察,围绕明清时期济源和河内两县的水利开发,讨论县际行政、地方权势及其二者的相互联系,如何对不同时期的引水技术、灌溉利益、农田开发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揭示16、17世纪豫北灌溉水利发展史中的制度转换和社会变迁。笔者认为,“水利共同体”的结构分析模式限制了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空尺度,主张通过对地域联系拓展过程的动态考察,开阔华北水资源和社会组织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全面开发,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水土流失为核心,水文条件恶化,从而影响到灌溉堰渠等水利设施及其效益,与此相关联,自然灾害,尤其洪涝灾害增多加剧的趋势相当显著。本文主要依据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灌溉面积盈缩无定,用水秩序混乱,修浚困难重重等,并探讨了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同时,对清代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水患为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坝 ,进行农业灌溉。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种争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同一流域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 ,一县中各渠坝之间的争水。争水矛盾产生的原因 ,有自然因素 ,也有许多社会因素。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河西走廊在水利开发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一些不足与积弊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水规不尽完善、水官徇私舞弊、奸民乱法违规、水规执行不力、水利技术落后、森林破坏水源日稀等。诸多积弊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河西走廊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以清代陕西汉中地区为例,结合水环境的变动情况,重新审视志书中所载灌溉亩数的失实问题,指出在运用相关地方志书中数字记载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朝贡制度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边疆民族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交往的惟一持久而普遍的关系,但却忽视了这一制度本身的发展特点,尤其忽视了朝贡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差别。本文认为,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西洋诸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且朝贡中的贸易性质也远不同于明朝。本文对学术界混淆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体制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阐述了清代朝贡体制的地位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成燕博士的新著《清代雍正时期的京畿水利营田》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全书33万字。是书具体研究了清雍正时期京畿一带的水利营田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出现该结果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地研究河南省北部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以豫北A级景区为样本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豫北地区A级景区以3A级为主,等级结构呈现上下窄、中间宽的"橄榄"状;②豫北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聚集态,空间上呈现西北主自然、东南主人文的形势,并且出现三大分布核心区;③内在因素中的要素禀赋、自然地貌和外在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豫北地区的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对呈现豫北景区的分布现状,以及优化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清代雍乾时期陇中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折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论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甘肃省陇中地区水利资源开发的成就和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的分布 ,探讨水利开发在此期间形成热潮的 4个原因。同时指出正是数达 136处的水利设施的出现 ,推进了河谷地带灌溉农业的发展 ,水浇地的面积则扩大到36 41.5顷 ,从而直接影响着本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朝,皖北行政区划调整分直隶州与府的调整、裁并与析增州县、佐贰官的移驻外署几种情况。雍正时,针对皖北凤阳一府辖域过大、人口众多和距统治中心遥远而难以进行有效行政等因,析凤阳府而设泗州直隶州和颍州府,并又以周围至广、民风刁顽和命案多发而分寿州增设凤台县;乾隆时期,由于水灾毁城等因,又分别并临淮县归凤阳、裁虹县入泗州,迁泗州于虹城;同治年间,鉴于淮北壤阔民悍和捻军之乱等情,作为善后举措,清廷分蒙城等4州县设涡阳。同时,为加强控制,在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清廷又将各级佐贰官移驻外派。  相似文献   

12.
刘小萌 《清史研究》2002,(3):123-124
近日细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邸永君博士所著《清代翰林院制度》 ,颇有一些感慨。中国人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 ,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如用孔子的一句雅言概括 ,则是“学而优则仕”。“仕”即做官 ,成为人生的最高企盼。只有入仕才能报效国家 ,只有入仕才能光宗耀祖、孝敬双亲、封妻荫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的逐级考试不断向上攀登。科举制度源远流长 ,自唐代已呈现轮廓。唐太宗李世民登宫门见新进士试毕鱼贯出门 ,大喜道 :“天下英雄 ,尽入我彀中矣 !”唐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考察江南乡村的水利环境与社会变迁,从观察平湖县横桥堰为中心的区域背景入手,解析有清一代与江南的众多水利设施有着相似情况的横桥堰及其周边社会,特别是将环境变化置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考察,分析其对水利设施屡次兴复和周期性堙废的深刻影响;详细说明乡村水利与社会各阶层的诸种关系,尤其是以官绅阶层为代表的各类人物,在地方水利事业重建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而府、县两级地方行政官员的更替出现与影响,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清晰地展示,从而建构起一个小地方的水利社会史,真切地感受当时的社会与环境变化,并据此略窥清代中国地方社会的一些重要生活侧面。  相似文献   

14.
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集中北魏时代以河南北部为中心制作的石雕三尊像诸例,在指出其特色的同时试图作出编年,阐明造像具有的独特绘画性和地方色彩。并对其与龙门石窟,即所谓的“中央样式”的关系,以及与这一样式初期阶段河北造像的关系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殷安妮 《收藏家》2011,(1):43-50
针黹"活计"是中国古代对妇女刺绣、缝纫一类女红及其作品的统称。这类作品一般用于传统服装的佩饰,或是卧室幔帐内悬挂用品,以荷包、香囊类最为常见。清代宫廷针黹活计用途广泛,从服装配饰到日常用品、掌中把玩,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可以承载皇帝的主观意志和政治意图。虽长宽不盈掌心,但集织造工艺、刺绣工艺、  相似文献   

16.
清代山西的粮食贩运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坚雅、帕金斯等人倡导的明清时期城市化历史中“经济──地理”的人类学理论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微观个案研究。清代山西贩粮路线的演变历史对此提出反例。对山西粮食运销的考察结果表明,区域性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刺激粮食长途贩运的重要原因,粮食的运销也支持了相关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清代晋中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同口外蒙古的垦殖活动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和不同年代刊印的《户部则例》中的记载,结合有关人口、灾害数据,恢复了清代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发现,康雍时期,各地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确定,依据地区规模和人口数量,较为简单和整体划一;乾隆以来,常平仓储额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和西北地区高、中部和西南地区低的格局,它的形成受到了人口数量、受灾情况、地理条件、区域脆弱性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格局分析入手,考察了这一时期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盛衰起伏、变迁过程,对晚清陕西棉花品种改良与推广时间进行了辨析,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数量,并对清前、后期陕西棉花运销路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是研究陕西农业近代化过程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 ,江南从一个完整的省级行政单位析分成为江苏和安徽两个省级行政单位。这在清朝甚至是整个中国行政区划的沿革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 ,江南分省是一个从康熙六年开始 ,一直到乾隆嘉庆年间才完成的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江南分省实现了“名”和“实”两方面的转变。并且 ,这种“名”的转变是建立在“实”的转变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玉娜 《清史研究》2005,5(3):43-52
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以间日集和每日集为主,在城集多每天开市,在乡集镇多隔天开市。虽然集镇拥有较高的开市频率,但是,集期时集镇内部只有少部分的起集地点参与了贸易交流;整体贸易时间中集期与轮铺会的会期结合,形成了集期时商业规模小于会期时商业规模的贸易习惯。这就造成了集镇经济中商品交易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